近年隨著「九型人格」學說的風行,坊間的書籍和工作坊多如牛毛、參差不齊,有些人學完之後一片茫然,有些人也只是一知半解卻四處宣揚。近期經常有學習者問我知不知道「九型人格」,然後9個人分了8個號碼給我,若不是我十幾年前就已經學習並持續研究此性格學說,真的會讓他們給說暈。為此我總結出「九型人格」學習的問題,希望學習者明晰自己的學習,更好地理解、研究「九型人格」。
一、 斷「名」取義
為了理解的方便,九個號碼都各被賦予了一個名字,本來這是一個歸納總結,對學習者學習應該有很大幫助,但恰恰在九型人格的學習裡,這變成了學習的羈絆。學習、研究最怕就是斷章取義,而在九型人格當中,很多學習者卻會斷「名」取義,例如3號被稱為「成就型」,那這個人有成就了,那他就一定是「3號」。我就想問一下,難道其他號碼的人就不值得有成就嗎?那有沒有沒有成就的3號呢?
二、 僅僅以行為判斷九型人格這個學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人的行為背後的動機、衝動、情緒,注重的是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行為本身。有的學習者見到一個人經常幫助別人,就認定他是「2號」,而沒有去了解他幫人背後的原因,每一個號碼都可以學習雷鋒,但每個號碼幫助別人的動機和程度都可能不一樣,這就是人的核心世界觀,只有掌握到這個核心世界觀,才能準確掌握九型人格。
三、 篤信各種測試題
有很多學習者在打開一本九型人格書籍或者參加工作坊拿到資料的第一時間就會去做裡面的測試題,然後埋頭測試,最後得出哪個號碼得分最高,就認定自己是那個號碼。更有甚者,認為自己是幾個號碼的集合體。九型人格學習是一個挖掘自己深層次認識的過程,測試題通常只是說一個表面行為,又或者學習者自己也不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其實不單是九型人格,大部分性格學說的測試題都是不太準確的。最簡單的解釋是,「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和你「嚮往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本身就很可能是有衝突的,再加上社會價值觀規範「你應該是個怎麼樣的人」,也是有一定矛盾的,那麼,在題目測試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每一題都是回答「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那麼,為什麼每一本性格學說的書籍都有一套測試題呢?因為市場需要,如果本本都有一套測試題,那麼大部分人都不會買一本沒有測試題的書。而且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最直接、有效的判斷方法,很可惜這恰恰是最偏差的方法。
四、 亂給別人貼標籤
學了九型人格的學習者大部分人都有一個衝動給自己認識或碰到的每一個人找一個號碼,這個是正常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衝動的話,這個學說就沒有提起你的興趣。問題在於很多學習者很武斷地給予別人一個號碼,進而用一個可能是錯誤的方法與之相處。找號碼是一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的過程,可以在第一感覺假設他是一個或幾個號碼範圍,進而要通過細節觀察、思考、斟酌才能確定。大部分人的行為並不一定能反應其內心世界,九型人格是研究人內心世界的學說,所以,必須有耐心,並不一定能一蹴而就。
五、 號碼有優劣之分
很多學習者因為在學習當中的偏差,覺得各個號碼有優劣之分,哪個號碼最好,哪個號碼最差。甚至有些學習者會說想做幾號可惜自己不是,或者你是幾號你真好。十根手指有長短,每一個號碼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缺點。學習九型人格首先要了解自己、抓住自己,通過學習強化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揚長避短。 另外,很多學習者學了九型人格後會說要學幾號的什麼什麼、要學做幾號幾號,甚至是我要變成幾號。學習九型人格不是要你變成其他人,無論是幾號人格,你就是你。九型人格只是宏觀分類,但同一個號碼有共性也有個性。學習九型人格是要學習如何走出低潮的狀態,使自己處於良好狀態,而核心還是你自己。
六、合理化錯誤,獲得放肆的理由
有為數不少的學習者,學完九型人格就像如獲至寶,拿到尚方寶劍,每當出問題的時候就會說「我是幾號,我的性格就是這樣的」!九型人格是希望學習者通過學習,了解自己的問題,轉化自己。另外,這把尚方寶劍是讓你去理解別人、包容別人,而不是要別人理解你、包容你。 學習九型人格最忌「以偏概全」和「以全概偏」兩個極端。 就像有的學習者學了之後就說我一定要找個幾號做伴侶,問題是只要是這個號碼的人就適合你嗎?而其他號碼的人就不一定適合你嗎? 又或是,1號適合做會計、2號適合做護士、3號適合做銷售、4號適合做藝術家、5號適合做學者等等,難道其他號碼就不能做護士嗎?博士就一定全是5號嗎?2號就不能做點別的嘛嗎? 學習九型人格是要洞察人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的內在動力,從而通過調動主觀能動性,調和人與人的關係,使自己和別人溝通更好,令生活、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