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秀成
當地立足資源稟賦,實施漁鹽產業「六大工程」,打造鄉村振興「魯北樣板」。10月17日,「中國漁鹽之鄉-霑化·濱海」授牌儀式在濱州市霑化區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中國鄉建院、中國民俗學會、中國規劃學會、中國建築學會、中國特產協會等機構中的2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由濱海鎮人民政府、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共同策劃、組織申請的「中國漁鹽之鄉」正式落地霑化區濱海鎮。
濱海鎮位於濱州市霑化區北部,是濱州市的北大門,鎮域面積529平方公裡,擁有162.6公里海岸線,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各種魚、蝦、蟹、貝等海產品。目前,濱海鎮海水鹽田蝦養殖面積38.8萬畝,鹽田40萬畝。
據了解,濱海鎮提取海鹽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五帝」時代,鹽業生產也持續了幾千年,該鎮目前是全國最大的傳統海鹽生產基地。該鎮位於北緯38度線附近,終年溫差大,海水鹽度高,海鹽微量元素含量豐富,適宜海洋生物生長和曬制海鹽。由於一直採用傳統的曬鹽工藝,原鹽質量高。出產的鹽田蝦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肉質鮮美。依託海水資源,大力發展滷水產業鏈,形成了初滷養殖、中滷提溴、高滷曬鹽、苦滷提取鉀鎂的海水利用鏈條。
近年來,該鎮持續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漁鹽及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大力推行「繁育推」現代養殖新模式,實施「南苗北育」工程。2020年,濱海鎮蝦苗標粗16億尾,出產鹽田蝦7000餘噸。鹽田曬鹽工藝不斷優化,優一級品率95%以上,原鹽180萬噸。
據統計,2019年濱海鎮原鹽產值1.9億萬元,魚、蝦、蟹、貝等海產品產值3.4億元,漁鹽產業累計產值5.2億元。
今年以來,濱海鎮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緊緊牽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與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進行戰略合作,深挖漁鹽潛力資源,高標準規劃打造了「中國漁鹽之鄉」,並開展產業體系認證、商標註冊、區域品牌推廣、行業標準制定等工作,進而挖掘文化歷史資源,設計開發「魯北民宿·渤海漁村」文化旅遊項目,構建全域「一村一景」集中連片示範區,創建「漁光一體」「上風下鹽」資源互補綠色能源基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濱海鎮黨委書記闞玉輝說,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我們在產業振興中的總體思路是:發揮區位優勢,利用優勢資源,結合霑化區整體產業發展規劃,壯大漁鹽產業規模,優化漁鹽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做強產業品牌,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讓五千年漁鹽歷史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據闞玉輝介紹,下一步,濱海鎮將深化「中國漁鹽之鄉」品牌效應,實施漁鹽產業的優良苗種培育、標準化養殖、生產加工增值、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經營主體培育、科技支撐驅動等六大工程,讓漁鹽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引擎。
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劉煥利表示,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作為一家全面服務鄉村振興的綜合性平臺,我們將發揮自身優勢,放大濱海鎮的資源稟賦,深度服務於漁鹽產業的發展壯大,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拓展產業形態,促進產業振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了解,目前,濱海鎮已經建立南美白對蝦養殖、鹽業科研基地,對接國內外的科研院校等工作站,打造科創平臺、實訓基地、研究交流平臺,助推轄區企業技術升級,深化產學研合作交流。建立漁鹽產業園,為第三方服務入駐提供平臺,根據水產養殖企業需求,引進冷藏、物流行業。順豐物流公司已與濱海鎮部分水產養殖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劉煥利說,「中國漁鹽之鄉」落戶霑化濱海,這是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與濱海鎮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的開篇之作,共同打造濱海「漁鹽特色小鎮」的重要布局。我們正在積極推進濱海「漁鹽特色小鎮」整體形象提升項目,進行「魯北民宿·渤海漁村」項目的立項申請,開展漁鹽特色產品品牌建設,拓展電商運營渠道,以擦亮「中國漁鹽之鄉」金字招牌,塑造濱海特色的農耕、漁耕、鹽耕歷史文化品牌。
授牌儀式後,與會專家學者深入當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了解,並參加了「鄉村振興·魯北樣板-建築與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大家圍繞當前鄉村振興的熱點,結合各自領域,從突出地域建築特色,保護傳承民俗文化的角度出發,著重總結研究山東傳統建築與民俗文化如何以人為本,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助推作用,探索山東鄉村建設的實現路徑,最終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魯北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