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2020-12-11 古代文化常識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

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

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

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籌備處建立的時候各地代表之間的撕逼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對普通話的爭論。

成員組成情況

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最後確定下來成員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

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廣東的成員只有4人,所以說粵語一票之差落選怎麼看都不靠譜。

爭論開始了

王照(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話字母」方案的制訂人)作為北方代表率先發難:成員一共80人,江浙人佔26人之多,無錫一地就佔了5人,不公平!

如果說當時最有可能扳倒北方方言成為普通話的,應該是江浙方言。可是話又說回來,江浙地區的方言也太多了也太複雜了,如果真的推廣起來,恐怕等於重新學了一門外語。

爭論最後決定每個省投一票。

看起來很公平吧?結果江蘇的汪榮寶不幹了,如果這麼投,中國古書就廢了!

王照不甘示弱回懟他:難道中國除了蘇浙以外就沒有讀書人了嗎?!

北方代表堅持每省一票,否者退出。

另外能體現出當時撕逼程度的佐證是,會議開到半年的時候因為爭論不休,吳敬恆辭去會議議長職務,由王照接任。王照後來也處理不了,一個月後開始請病假,然後再換人主持。

爭論的焦點是什麼?

當時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江蘇代表汪榮寶誇張地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

同樣是江蘇的代表吳敬恆甚至說,濁音字多國家才能強大。

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方語音)。

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

結論

這一場「國語」讀音確定的過程是曠日持久的,是挨個漢字確定讀音,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所以不存在整體照搬哪一種方言。

相關焦點

  • 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流傳說法:最近,網上一直在流傳關於普通話的兩種說法,一是「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二是「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較真合伙人計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事實上,如今咱們日常溝通交流的普通話,也是通過投票決定的。民國元年,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並頒布了普通話的前身,稱為「國音」或「國語」,要求全國上下統一使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1955年的北京,聯合召開了票選普通話的會議,共有來自五湖四海共207名社會人士參加。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差一票」就淘汰普通話,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 要不是差一票,估計粵語就成為普通話了,我們都用粵語交流了
    方言的存在,自古以來就構成了族群內部溝通的不暢,可以想像的是,一個說著北方方言的人,和一個說著粵方言的人相遇,前者大部分根本不知道對方想要表達什麼。從周朝開始,官府便大力推行「雅言」,這就是最早版本的普通話。當時周朝的漢語標準語,就是以洛陽雅言為基礎的,換言之,當時洛陽地區的語音,就是古代普通話的基礎。
  • 四川話、南京話、粵語都差一票成普通話?謠言!
    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諸如粵語差一票成為普通話,四川話差一票成普通話等論調,一時間似乎所有地方語系都差一票替代普通話,但事實上普通話從未舉行過這樣的投票。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後年2月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53年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1955年,確定現代標準漢語名稱由國語改稱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寫入憲法,制定標準後於1956年2月6日由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向全國推廣。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但是,有一門語言是在我國通用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說的「普通話」了。各位,你們知道官方指定「普通話」的由來嗎? 在各個地方流傳著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以「票選普通話」為中心,但是故事的內容因地區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主旨內容就一個,當地語言以一票之差落選了普通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故事吧。
  • 四川話、河南話、粵語到底哪種方言,當年只差一票當選普通話?
    文/一度歷史觀V先不談四川話、河南話、粵語當年只差一票當選普通話的歷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們對普通話這一概念的認知,最早是由何人提出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早在1902年,中國一位名叫吳汝綸的學者曾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普通話」歷史:西南官話一票之差不敵北京官話
    1913年2月15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會上,南北之爭依然激烈,難以形成統一認識。由於江浙代表居多,王照擔心南方勢力會一統天下。於是,他提議各省代表無論多寡均為一票。議長吳稚暉支持一省一票,但在會前就提出了「逐字審定」的原則,不再執著於以哪種方言或官話為標準音,由此避免了南北之爭的進一步激化。
  • 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你可試試分別用粵語和普通話唱一下這兩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你可以感覺到,雖然兩種語言唱出來都好聽,但是粵語歌卻似乎在氣勢上更勝一籌,它有著那種獨特的抑揚頓挫。其實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兩點,一個就是因為語言習慣本來不同,所以翻唱的話會有點怪怪的感覺。
  • 南北古今爭議不休:漢字讀音是如何確定的?
    日前,關於若干漢字讀音的爭論在網上驟然爆發,不由得使人心生疑竇,漢字的讀音究竟是如何確定的?從此前的《南腔北調|究竟多少方言與中華民國國語失之交臂》一文裡,我們已經知道,從晚清末年開始,歷經民國一代,直到解放之後,雖然名稱從「國語」改成了「普通話」,但北京話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地位始終未變。
  • 抗議普通話考試,聊聊這些年的普粵國語之爭
    陳樂行在浸會大學語文抗議普通話考試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但是,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多麼合情合理的情節啊!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系咪真噶?
    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當然是假的。只要我在網上搜索「只差一票成為國語」,我們可以得到:「粵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四川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只差一票成為國語」...等各種版本。只要一搜就能得出答案的,還選擇去相信謠言,那我只能恭喜你了:你活得真單純!
  • 普通話手抄報:普通話的沿革(民國-建國後)
    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煒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這個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讀會議結果的關鍵。 該會從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中選出一批比較常用的漢字,對每個字都用每省一個表決權、多數票決定的辦法,在1913年審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讀音,又對」俚俗通行」的漢字和化學新字、度量衡譯音字等600多個,同樣審定了讀音。
  • 王潛:民國音韻學歷史普及——粵語只差一票就成為了國語
    點擊上方「演講」,可快速訂閱我們常常聽人說起,民國建立之初,來自廣東省的議員掌握了議會的不少份額,他們認為粵語更好地保存了漢語音韻的特點,要求粵語成為國語的呼聲相當高。此外華僑代表1人。會員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具備下列四條之一:1、精通音韻;2、深通《小學》(古時稱「文字學」為「小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 漢字讀音變與不變之爭:要標準化,還是要約定俗成?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作為重要的普通話語音標準,列入了2019年的工作要點,計劃在2019年內正式發布。雖最終稿還未出爐,關於漢字讀音的爭議已經出現,漢字的讀音應當改變嗎?如果要改變的話,是應當將之標準化,還是按約定俗成做出更改?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你真心了解過歷史嗎?
    結果半年後,宣統退位,成立民國,在蔡元培組織下,以投票的形式來決定「國音」,這便是「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的梗由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沒有各地方言之爭,僅爭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這些,後來選出「老國音」,以京音糅合其他音。由此可知,從始至終,完全沒有廣東話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