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與人交流的時候通常都比較虛心、謙讓。特別是在古時候,人們之間的交流所用的稱呼,現在看起來十分的「奇葩」,讓很多人都產生了誤解,認為這是在侮辱別人。實際上這些看似侮辱的稱呼,只不過是古人在介紹或者稱呼某個人時所用的謙稱。現代人因為理解不了其中的含義,所以才造成了誤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代究竟有哪些看起來顯得「奇葩」的稱呼。
現在的夫妻之間通常都是老公、老婆這樣的稱呼,但是在古時候卻並不是這樣的。古代的夫妻之間,通常以「相公」、「娘子」來互相稱呼。如果是在自家人面前,夫妻之間的稱呼還比較正常。但是如果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丈夫一般會稱呼妻子「賤內」、「賤拙」。這樣的稱呼看起來好像有點侮辱人的意思,聽起來也好像在罵人,現代女性對此誤會都很深。實際上「賤拙」這樣的稱呼其實是一種謙稱,並不是說妻子卑賤,而是指丈夫卑賤。
如果是平輩之間,古人的稱呼也比較有意思。比如古人通常把自己稱為「愚兄」,把對方稱為「賢弟」。看起來好像古人挺喜歡「作踐」自己,實際上這也是古人的一種表達方式。現代人講究自信,喜歡表現自己。古人則相對來說比較謙虛,「賢弟」是對對方的敬稱,「愚兄」則是對自己的一種謙稱。古人謙虛到什麼程度呢?通常古人如果說自己對某件事情「略懂一二」的時候,那說明這個人對這件事一定十分熟知。
古人對晚輩的稱呼,聽起來也非常的奇葩。例如,古人常把自己的兒子稱為「犬子」,如果從表面上來看的話,這個「犬子」的稱呼好像太不尊重人了。事實上,「犬子」除了是古人對自己兒子的謙稱之外,還寄託著「望子成龍」的期盼。「犬子」這個名字,如果用現在的理解,可能跟「二狗子」這種小名類似,確實不怎麼好聽。實際上,「犬子」正是司馬相如的小名,古人後來把自己的兒子稱為「犬子」,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司馬相如那樣有才學的人。
古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孩子時,通常都是用「賤內」、「犬子」這樣的稱呼。雖然是謙稱,但是聽起來確實也不怎麼好聽。但是古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父母長輩時,用的全部都是敬稱,例如「家嚴」、「家慈」等。如果是稱呼別人的父母子女,通常也都會用敬稱,例如「令郎」、「令嬡」等,這種稱呼確實要比「犬子」之類的稱呼好聽多了。
所以說,謙稱只是古人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通常都比較謙虛。雖然聽起來好像挺刺耳,但是卻是一種很有禮貌的稱呼。因為現在的稱呼習慣已經改變了很多,所以如果不了解其中含義的話,確實可能就會對這些稱呼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