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條新聞:中國教師走進英國課堂,教「九九乘法表」。網友紛紛表示:等等!這種東西也要教嗎?
小E笑而不語,先用一張圖來告訴你英國人有多麼不會算數吧。
英國的《衛報》在報導中國老師進校園教乘法表時,用的標題是「Chinese teachers bring the art of maths to English schools」,將「九九乘法表」稱為「數學的藝術」。
你覺得英國媒體太誇張?千萬不要小看了「九九乘法表」,這可是我們的中華瑰寶好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
只不過在古代,乘法口訣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一一如一」結束,直到13、14世紀,才倒過來成為我們今日所使用的乘法口訣。
現在,經過千年傳承,我國的小學生基本上都會背誦九九乘法表。歐洲直到十三世紀初才知道這種簡單的乘法表,所以英國的學生們不會背也情有可原,人家起步晚嘛。
另外,讓英國的孩子們背乘法口訣還有一個問題。在用中文背誦的時候,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但翻譯成英文的話:「one one one,one two two,…two two four…」簡直要把自己繞哭。小E閒來無事,整理了一下九九乘法表的中英文對照版,你們感受一下:
這密密麻麻的字兒啊……估計英國的孩子們背下來之後,運用到實例的第一題,就是「計算背誦乘法口訣後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了。
哦,小E還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這些英國的孩子們,你們以為背完九九乘法表就結束了嗎?據《新聞晨報》報導,因為英國採用的是十二進位,《一課一練》在引入英國時,可能要把九九乘法表改編成12x12乘法口訣表……
不過也別太傷心了,想想印度的孩子們吧,他們用的可是19 x19的乘法口訣表呢。
所以說,世界各地的少年們啊,學好中文才是王道,Welcome to China。
What?你說中文比乘法表還難學,那就只有拿出神器了!阿拉伯數字總是看得懂的吧?
雖然乘法口訣並非中國的專利,很多文明古國都曾發明了自己的乘法法則,但古代中國的乘法口訣是最簡單的。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十進位,因此我們能夠將乘法口訣濃縮到「小九九」當中。沒有進位制的古埃及等國,在計算乘積時需要累次迭加;而古巴比倫雖然有進位制,不過是60進位,乘法口訣得排到59 59,1770個條目……
所以你看,雖然對於從小就背「九九乘法表」的我們來說,這不就是張表?但對世界人民,尤其是算術能力奇差的英國人民來說,這簡直是塊寶啊!
英國從中國引進「先進技術」拯救他們的數學教學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就有媒體報導說,《一課一練》要被翻譯成英文出口到英國去了,有望趕上今年英國學生們的暑假。嗯,挺好的,學完「九九乘法表」,再來做《一課一練》,so easy!
話又說回來,雖說英國人民的算術能力不如我們,但在數學能力上,未必像我們想的那樣差。
英國的數學教育,歷來受《幾何原本》的影響很深,強調對數學的邏輯結構的整體把握和理性認識,同時很注重應用性。英國的中小學數學課程中,不僅有算術、代數等傳統課程,還有統計、概率、線性規劃、系統分析與決策等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內容。
算術這類數學技能需要熟練掌握,而對於數學思維的培養,也一樣重要。現在,英國的學生們背著我們的乘法表、做著我們的教輔書,我們是不是也得琢磨一下,從人家那兒學點啥好呢?
你還記得小時候背「九九乘法表」時的情景嗎?有什麼建議要給即將跳入乘法表大坑的英國孩子?快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