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依靠美國提供核心技術,東拼西湊的「國產潛艇」項目剛剛啟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日就急著宣稱「臺灣新潛艇艦隊將能阻止來自北京的入侵長達數十年」。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大陸專家表示,該報導鼓吹臺灣潛艇的「優勢」實在過了頭,「CNN難以自圓其說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如果臺灣區區8艘常規潛艇就如此『了得』,那美國海軍應對解放軍潛艇時,為何還要拼命打造由近70艘全核動力潛艇組成的水下艦隊呢?」
報導稱,臺灣從11月底正式開工建造新型常規動力潛艇,預計2025年交付。「潛艇仍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隱形武器』之一,能對任何潛在敵對艦隊造成沉重打擊。」CNN引用分析師的話宣稱,臺灣自行建造的潛艇使用常規動力,在水面上使用柴油發動機,水下航行時改用鋰電池驅動。「比起美國、中國大陸的核動力潛艇,常規潛艇對臺灣來說更容易建造也更便宜,而且水下噪音也比核潛艇更小」。「臺灣的安靜潛艇將讓解放軍的反潛部隊難以偵測,意味著臺灣潛艇能貼近臺灣海峽的海床悄悄前進,待適當時機再上浮,準確擊中準備前往臺灣的大陸運輸船」。前美國海軍上校、軍事分析師舒斯特也宣稱,任何一艘大型軍艦遭魚雷擊中,特別是美國提供給臺灣的MK-48重型魚雷,「入侵部隊都至少會損失一個營的兵力,所以除非確定海底下沒有潛艇,沒有人會讓兩棲攻擊艦進入臺灣海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潛艇專家寇特則表示,解放軍反潛作戰能力仍然很薄弱,「即便對於美國、日本等擁有先進反潛作戰能力的國家而言,要在臺灣海峽偵測水下活動也相當困難」。
不過CNN也承認,即便臺灣自製潛艇進展順利,但要讓它們真正具備戰力,可能要到2030年之後。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研究員考沙爾則表示,即便臺灣自製潛艇計劃遭遇挫折,臺軍仍有各種飛彈、水雷、微型潛艇等武器,「能對解放軍跨越臺灣海峽的旅程造成很大風險」。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大陸專家表示,先進潛艇的建造難度非常大,臺灣此前從未建造過現代潛艇,主要核心技術均由美國提供,想憑藉如此薄弱的技術基礎和經驗造出合格潛艇,本身就極有挑戰性。何況相比核潛艇,常規潛艇的續航能力、最大速度、下潛深度等關鍵指標先天不足,因此全球海軍但凡有能力者都在發展核潛艇,美國海軍更是長期堅持全核動力潛艇艦隊,CNN鼓吹臺灣潛艇的「優勢」實在過了頭。該專家表示,解放軍如今已打造出包括空中反潛機、水面反潛戰艦和水下潛艇組成的立體反潛網絡,臺軍潛艇戰時恐怕發揮不出多大用途。
專家認為,CNN替臺灣「國產潛艇」鼓勁,更多是為美國幹涉臺海尋求藉口。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希斯認為,臺灣打造潛艇的目的在於「當北京侵略時,讓美國官員更容易在政治上為協防臺灣護航,因為臺灣正在竭盡所能自我防禦;如果臺灣無法證明自己在改善防禦能力,將讓美國難以在政治上合理化幹預臺海衝突的做法」。希斯表示,「在臺海衝突中,美軍最終仍必須介入,如果美軍沒有介入,解放軍很可能仍會找到方法壓制臺軍大部分或全部的潛艇。」專家表示,或許這才是美國專家眼中的臺軍潛艇真實戰力。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