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老大難問題,以至於每次叫造個比喻句,就是妹妹的臉蛋像個紅蘋果。一個句子能從一年級寫到六年級。但造句又是語文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點。那麼如何造好句子,需要注意這幾點:第一,句子的關鍵是詞語,那麼詞語理解就是關鍵。句子是由詞語造成的,想要造出好的句子就要對給定的詞語或者自己運用的詞語的意義,詞性,感情色彩有所了解。例如,有些詞語具有貶義的色彩,有些詞語需要特定情況下運用。這些都要有最基本的了解。而關於詞語的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閱讀。大量的閱讀是一種積累,看得多了就有累積。看得多了也有一種語感。
那麼看書的時候不妨帶支筆,看到好的詞語不妨畫下來,不明白的可以去翻翻詞典。這些都比那些囫圇吞棗地讀一讀要好得多。讓孩子養成動筆讀書的習慣是非常棒的一種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方法。第二,句子的三要素。一個句子最基本的三個要素:是誰?在哪?幹什麼?這個構成一個句子的基本框架。那麼在造句時候就可以先用這個基本框架。例如,造一個句子蜜蜂採蜜。這裡是誰?蜜蜂。幹什麼?採蜜。在哪沒有。這裡就可以進行適當擴充。然後在三個主體面前加上相應的形容詞。一群小蜜蜂在一個什麼樣的花園裡怎麼樣採蜜。那麼這個句子就相對的豐滿起來。
造句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三要素入手,先搭建框架,再填充。第三、可以用幾個相關的詞語引導孩子造句。例如:給出一個詞語高山,我們可以聯想到倒映、水面。這三個詞都在一個語境中,就可以這些相關的詞語造句。然後家長再進一步啟發,水面是什麼顏色?高山是什麼樣子的?然後用上面的方法對字體進行填充。那麼一個完整不錯的句子就好了。第四、多用關聯詞,不說簡單句。細心的家長應該會發現,當孩子運用了一個具有層次的句子在寫作中時,老師一般會給出很好的評價。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孩子運用了複句表達。運用複句表達,會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效力。
而複句就可以藉助關鍵詞來實現。用關聯詞講兩個句子串聯成一定的邏輯結構。像常用的雖然……但是……,不但………而且………,一邊……一邊……等。
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任何知識都是新的,大人覺得再簡單不過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卻是無所適從的,因此知識從無到有是一個最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但是如何讓孩子容易接受一種新知識呢?關鍵在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任何忽略步驟和過程,單純追求結果的拔苗助長行為,對小孩子都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