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閩人第二次南遷,把福建人對媽祖的崇拜信仰帶來以後,媽祖文化和雷州半島的海洋文化就相互滲透,相互融洽,形成了後來湛江文化獨有的精神特質,千百年來孕育了湛江人不朽的偉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湛江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裡。作為海洋大市的湛江,在南海的孕育下,在積澱深厚的海洋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湛江獨特的文化和精神。海洋文化,就是有關海洋的文化;就是人類源於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化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及其產物。」①
「海洋文化具有開放性、博大性、開拓性、兼容性、交流性、商業性、自由性八個方面的特徵。」由此,「海洋文化精神包括如下方面:開放交流精神,博大兼容精神,剛毅無畏精神,開拓探索精神,重商勤勉精神,自由平等精神。」 ②
西漢時,漢武帝以雷州半島徐聞和廣西合浦作為始發港之一,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見《漢書 地理志》〕之後,雷州半島的海洋文化便有了更深廣的內涵。
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最早的對外貿易海上通道,既具有價值取向上的政治軍事性〔「漢徐聞港作為南方沿海的軍事重鎮,對維護國家統一,保證海路暢通,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③〕、商業性和互利性,又有與異域文化關係上的交流性和互動性;既有國力發展的開放性和開拓性,又有外交關係上的自信性和兼容性。所體現的精神是:剛毅無畏、拼搏向前;所表現的道德品格是:自強愛國、與人為善、自由平等、博愛和平。東漢三國時期,處於海外交通興盛時期。風帆的使用,使船隻不必沿岸行駛;遠洋船可以橫跨大洋,縮短航程,降低海運成本,使海上絲綢之路處於繁榮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海外貿易也很發達。隋、唐、宋時期,因唐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並開始設置市舶司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加上宋代湛江陶瓷業的興旺,雷州海上陶瓷之路更為發達。湛江沿岸港口與海外交往日益頻繁。這時,雷州與泉州之間的交通更為頻繁。
宋末,閩人南遷時帶來了受民眾敬仰崇拜的航海保護神媽祖,也使湛江的海外貿易和海洋文化便掀開嶄新的一頁。
湛江1500公裡的海岸線上,凡是有港口的城鎮都有天后宮、媽祖廟。沿海鄉村的天后宮不計其數。甚至不少農戶,都供奉媽祖,以便禮拜,求得保佑。雷州半島的媽祖崇拜背景極其清晰、壯觀和深遠。媽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由出世到滿月都不會哭啼,所以稱林默。林默自小心善,以愛人、助人、救人,尤其是在海上救人,聞名鄉裡,被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逝世。鄉民在湄洲島上立祠以祀,號「通賢靈女」 ,後歷代皇朝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尊號。傳說她仙逝後,常在海上搶救遇風暴的船隻和漁民、船民。海上航運和打魚者無不崇敬她,建廟宇,供奉神位祭祀。把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定為「媽祖節」,隆重祭祀。初一、十五在舟上或家中設置神龕供奉媽祖。「海上救護神」,名揚四海五洲。蓬萊閣天后宮建於1122年,比「世界三大媽祖廟」之臺灣北港朝天宮和天津天后宮及臺灣最早的澎湖天后宮早200多年;比中國第一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天后宮(公元1196年)亦早數十年。史料記載:「宋徽宗時,赦立天后聖母廟,乃於閣之西營建焉。時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計建廟四十八間。」日本本土也崇拜媽祖,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定朝拜制度。臺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海峽兩岸共同信奉媽祖的俗例一樣。這樣,媽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溝通海峽兩岸,密切同胞往來的和平女神。 史載與軍事有聯繫的媽祖崇拜事例不少。拜元天曆二年(1329)因漕官不祭而致漕船盡沒之後,元帝更下詔委官於沿海十八郡天妃宮祭祀謝罪,並將媽祖誕定為國祭。明朝,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戰敗之時,見到媽祖率天兵來助,反敗為勝。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史上最早最偉大的航海壯舉,也是當時最大規模的海上外交。鄭和下西洋期間,屢得媽祖神相救,便在沿海廣修天后宮。並規定凡出使或出海官船,必祭媽祖。而後的鄭成功收復臺灣,也得到媽祖神助。
媽祖崇拜的這些遼遠背景,直接影響自閩南遷雷州半島的子民們及其子孫。媽祖文化傳到雷州半島後,對湛江海洋文化的滲透融合有如下方式:
一、直接傳遞,自然融入湛江海洋文化
著名民俗學家陶立璠在他的文章《媽祖信仰的民俗學思考》中說:「媽祖信仰,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它的影響不止在中國,而且遍及世界許多地域。這和媽祖的海神神格有著極大的關係,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屬於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媽祖文化隨福建南遷移民進入雷州半島後自然會傳承下來。作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媽祖文化受到雷州半島人的格外重視。現存的雷城鎮關部街的天后宮,始建於宋代,同時傳來的媽祖文化,迅速被當地文化和民眾信仰所接受。明代以後,雷州半島的媽祖崇拜就更為普遍。萬曆《雷州府志》對天妃廟〔即媽祖廟〕的分布已有詳盡的記載:「〔海康〕天妃廟在郡城外南亭坊,廟存銀器,祀用,監廟者沿主之」 ,「〔遂溪〕天妃宮在能明港調蠻村,萬曆十四年白鴿寨把總童龍建」,「〔徐聞〕天妃廟,海安所南門外瘦頭,各官往來皆具牲禮祭之」。吳川市梅錄樟州街天后宮,始建於明代,清道光19年(1839年)、光緒4年(1878年)迭修。硬山頂,穿鬥式梁架結構,內存清碑數通。石踏跺三級,門額、門聯均陰文石刻。門額「天后宮」門聯「孝友著璇宮天生使獨,聲靈昭鏡海後來其蘇」為光緒4年重修時唐毓真書。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區文章灣村的天后宮始建於清朝康熙己卯年,面朝東南大海,背靠北部灣的雷州半島。霞山海頭港天后宮,媽祖塑像受信眾保護,已近300年。坡頭上圩天后宮(廟)始建於清乾隆25年(1761年),位於坡頭區龍頭鎮上圩,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三進式建築(上堂、中堂、下堂),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廟內青石鋪地,高臺色砌牆,飛簷鬥拱,紅牆綠瓦,石墩柱、梁架、壁雕、石獅等雕刻精緻,古色古香,蔚為壯觀,近年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地圖冊。清道光年間,吳川林紹棠狀元及第榮歸故裡,為上圩天后宮的雄偉瑰麗所折服,親筆題聯。
二、定時祭祀,長期演變成為城鄉民間信仰
雷州半島歷來以農耕為主,兼有漁業、種養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獨自的思維方式和信仰觀念,其民俗信仰顯得豐富多彩。嶺南的佛教,最先是從海路傳入的。如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名城。民間信仰佛教,有大小奄寺上千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稱「萬山第一」的天寧寺。民間信仰和宗教歷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除佛教外,雷州子民還信仰崇拜雷神、鎮海王陳文龍、石狗等等。媽祖崇拜加入原有崇拜的陣營後,民間信仰的底氣就更足了。他們都懂得,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媽祖是中國民間的女神、美神,更是航海者的保護神,還是勞動婦女的保護神、幸福神。媽祖的神跡,常與海事活動緊密相連,也同漁業、養殖、河海運輸、民眾生活起居、精神寄託、生老病死緊密相連。
分布在湛江海岸線城鄉、港口的天后宮,媽祖塑像多數是單獨供奉的,也有與佛、神同於一殿,一起受眾生崇拜的。霞山某天后宮,媽祖與「文武帝」廟和「聚義堂」廟並建一排。有些家族、家庭把媽祖和歷代祖先擺在一起祀奉。雷州半島不少媽祖廟門楹聯刻著:「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以示媽祖廟的歷史久遠。信眾不忘棍本,永念祖先。有些天后宮收藏不少明清各式碑刻。這些材料,對於研究宋代、明代閩人南遷的歷史很有價值。雷州半島還有一些天后廟,以其奇異的祭典和古老獨特的遺俗引人矚目。著名民俗學家陶立璠在他的《媽祖信仰的民俗學思考》中對硇洲島的津前天后廟有生動翔實的描述:廟中天后坐轎,刻著楹聯「像是莆田尼山吳祖,廟居津前正德元年」,向今人明示,天后信仰是由硇洲吳姓的先祖從福建莆田帶入的。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日,硇洲島上的漁民們會進行齋戒,執廟內儀仗轎抬天后坐像及簇擁著輪流在12個坐主家中供奉的行像神遊「上坡」,回上街尼婆亭山墩前的天后宮「娘家」「朝堂」,供齋上香祭拜,並請戲班演戲酬神,熱鬧非凡。至23日天后神誕下午,在舉行一系列朝拜儀式之後,再將天后坐像抬「下坡」送回津前天后宮內「開齋」,並繼續在廟前演戲酬神。島上投緣的青年男女亦紛紛趁此良辰吉日,結拜成「十兄弟」或「十姐妹」,請媽祖神為其作證,大家祭拜許願,祈求人生事業愛情吉祥美滿平安如意。
硇洲津前天后廟,還以文物眾多而聞名粵西。明朝萬曆三年,雷州推官顧以錫為報天后顯靈庇佑他在硇洲海面戰勝海盜之恩,在津前天后廟前建石牌坊一座,上面書刻「海不揚波」4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佳話。清朝道光年間,硇洲振威將軍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也專程獻上產自福建的石雕獅子,安坐於廟前以酬謝天后庇佑神恩。同治年間,半島吳川狀元林召棠亦專門親臨硇洲,書題天后廟廟額真誠獻上……數百年間,每當漁民或商人揚帆出海,皆先祀天后庇佑順風安全,並在船頭供上天后神位如硇洲島的津前天后廟。廟中天后坐轎,每遇民間重大節日和喜慶之事均會扶老攜幼來媽祖廟像前上香參拜,媽祖廟無疑仍是沿海民間百姓的精神寄託,並通過媽祖信仰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和海洋文化。
三、民俗活動,廣泛輻射到了全民心靈空間
媽祖祟拜在其千百年的傳承與演變中,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豐富著多元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動。全民參與使崇拜,聲勢越來越大。如在媽祖文化的發源地福建莆田,其民俗活動獨具特色,有媽祖元宵、媽祖回娘家、謁祖進香、媽祖生〔日〕、升天祭、媽祖詩籤,誦媽祖經等信仰儀式,還有擺棕轎、媽祖舞、耍刀轎、妝閣出遊、演媽祖戲、擺媽祖宴等。在湛江各縣市、鄉鎮,媽祖民俗文化活動也很豐富。如湛江市硇洲鎮媽祖民俗文化活動中,醒獅、儀仗隊、媽祖金像、硇洲女子八音隊等都參與遊行活動。群眾性自發地參加紀念媽祖農曆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的日子。湛江文章灣村天后宮自康熙乙卯年間至今,一直保持每年正月十九日舞古龍和稻草龍的習俗。徐聞臨海,又是西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媽祖廟特別多。每年媽祖節日,各村都敲鑼打鼓籌劃活動。東海島的人龍舞,雷州的儺舞等都在媽祖紀念活動中展現。
「媽祖祭祀儀式不止是表現在大型的宮觀儀式中(如大甲進香儀式),而且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媽祖的祀奉。這些儀式也許比大型的祭祀儀式更重要,因為它是作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被反映在具體的行為中,如船民、漁民、航海者、各種行業會館對媽祖的祀奉,是研究媽祖文化傳播、傳承、心理感應的不可或缺的民俗事象。」④湛江沿海,耕田者、耕海者、河海運輸者以及其他鄉鎮民眾對媽祖虔誠的祀奉,一直沒有停止過。媽祖文化在雷州半島的積澱也因此極其深厚。
湛江的媽祖崇拜,在歷史上也曾遭受挫折。明代「海禁」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⑤。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至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開禁。這漫長的186年「海禁」,對媽祖崇拜是有影響的,主要是大型的出海祀奉活動少了。但暗中的海上走私活動越來越嚴重。由此,祈求媽祖庇護的祀奉活動轉入小型的、個體形式。清初海禁,由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至康熙了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共29年。清初海禁對高雷二府海外貿易的打擊是致命的。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七月頒布了「禁海令」嚴禁沿海各地商民船隻出海貿易、打漁,禁止外國商船來華貿易。⑥又「順治十六年,時盜賊甚多,鄉村屢劫。」⑦「吳川自限口天妃廟起,橫至坡頭、博立,其硇州及南三都俱為界外。」⑧由此,在這些受禁地方,鄉民流離失所,慘不忍睹。媽祖信仰也受重創。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下旨「開海貿易」後,雷州半島海上貿易開始興旺起來。各地到雷州半島建立會館越來越多。由商人發起新建的會館,目的在於保護本地商人或本行業商人的商貿利益,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團體。如英利各地商人先後在這裡組建了瓊州會館、廉州會館和高州會館等3大會館,使英利成為僅次於徐城的「雷南第一重鎮」。 那時,先後在縣內的徐城、邁陳、龍塘石橋、曲界、海安、英利和下橋石板等地建立會館達16所之多,這些大大小小的會館成為當時繁華貿易的歷史見證。媽祖信仰和媽祖崇拜也進入全盛時期。天后宮的興建和修復也比較多。如清朝從乾隆八年(1743) 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 的21 年時間, 對雷州夏江天后宮的重修就有三次。
湛江民眾對媽祖的信仰和崇拜是相當廣泛和持久的。媽祖文化已成為湛江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球有5000多座媽祖廟和2億多信眾的背景下,媽祖文化、海洋文化必定有新的發展,新的開拓,必定不斷地豐富、堅定、弘揚湛江精神,促進湛江經濟的發展。從這點出發,筆者認為,湛江應繼續保護媽祖信俗文化的「原生態」。具體說來,就是保護民間的信仰氛圍,尤其是保護媽祖祭祀儀式;保護民間傳承的媽祖一系列習俗;保護媽祖在湛江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這樣,作為海洋文化一部分的媽祖信俗文化,在時代的發展中會日趨興盛的。
注釋:
① 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② 張開城 等《海洋社會學概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③ 陳立新 《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一版第54頁
④ 陶立璠 《媽祖信仰的民俗學思考》
⑤ 《明太祖實錄》卷139
⑥ 陳立新 《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一版第198頁
⑦ 陳舜系 《離亂見聞錄》見明史資料叢刊,江蘇人民凼版社,〔1983〕263頁
⑧ 陳舜系 《離亂見聞錄》見明史資料叢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