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聽爸媽說「寶貝,加油」 最不愛聽「不準看電視不準玩」
「這道題講了這麼多次,你都還不會?」「你看看你們班上的同學,人家好乖。」「沒做完這個,不準出去玩……」這一幕幕,你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日前,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小學在全校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中,進行了一場關於「我和爸爸媽媽聊聊天」的問卷調查,共收到3942份有效問卷,問題包括「你最喜歡/最不喜歡爸爸媽媽說的哪些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今天可以看電視、手機,可以多玩一會」不出意料進入孩子最喜歡聽的話前三甲。
聊天時間
學校調查近4000名學生 僅有7%每天能和父母聊上1小時
這段時間,眉山市東坡區東坡小學的老師們都利用業餘時間忙著收集一份問卷調查,主題叫《你怎樣和爸爸媽媽聊天》。這份問卷調查看起來和學習沒有太多關係,問題有六個,也簡單:你和爸爸媽媽在哪兒聊天?一般一天聊多久呢?聊天的內容是什麼呢?你們聊天起衝突的原因有哪些?你最喜歡聽爸爸媽媽對你說哪些話?你最不喜歡聽爸爸媽媽對你說哪些話呢?
問捲髮下去,共收回3942份有效問卷,在整理結果時候,問卷調查的數據,有許多在老師的意料中,但也有數據讓老師也感到意外。在老師意料之中的是「你和爸爸媽媽在哪兒聊天」的數據,在問卷中,有70.20%的學生選擇了在家裡吃飯時,做作業及睡覺前;15.33%學生選擇了「在上下學路上聊天」;還有孩子選擇在車上、公園裡。不過,還有54名孩子直接選「只能通過電話和爸爸媽媽聊天」。
在聊天的時間裡,34.53%的孩子聊天時間在10分鐘左右;27.14%的孩子聊天時間在20分鐘左右;31.1%的孩子和父母聊天的時間在30分鐘左右;僅有7%的孩子每天能和父母聊上1小時及以上的時間。
聊天內容
聊得最多的是「學習及作業」 和孩子聊「夢想」的父母僅佔1.6%
那麼眉山的家長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主要聊什麼呢?
調查問卷顯示,67.86%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及作業;其次是行為規範、規矩,佔14.18%;聊生活和電視內容的,佔13.93%;最讓老師感慨的是,會和孩子聊關於「夢想」的話題的爸爸媽媽,僅佔1.6%。同時,調查問卷也發現,孩子與父母聊天過程中,起衝突、不愉快最多的原因,也是學習,佔43.33%;而佔據第二位的是「看電視、玩手機」,佔據19.17%;因為行為規範、調皮和父母鬧得不開心的,佔14.39%。
該校多位老師分析,在許多學校和家庭中,孩子的學習,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網絡上因輔導孩子做作業導致父母暴怒、崩潰的案例不少,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學習上孩子和父母容易起衝突。但韓偉傑認為,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不能只允許孩子成功不允許失敗,也不能要求孩子必須按照父母的選擇來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學習的過程,經歷、閱歷等有時候比學業更重要。
劃重點
孩子們最不喜歡聽的話 「不準看電視不準玩」排第一
東坡小學的調查問卷,還加進了「你最喜歡聽爸爸媽媽和你說什麼話?」
數據顯示,「不準看電視不準玩」這類命令語成為孩子們最不想聽的話,有24.83%的孩子選擇;「快去寫作業」「動作快點」等催促類話語,排名第二,令24.73%的孩子心生厭惡;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別人家的孩子……」也成為打擊孩子的重點語句,有22.14%的孩子不想聽父母將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成為孩子最不喜歡聽的話第三名。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發現,許多帶有「不」字且帶命令性的話語都成為孩子不喜歡的話:「不準看電視、不準玩,不聽話,不準吃零食,不要談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答案中,對「我不愛你」這句話很在意的,幾乎是三年級以下、年齡較小的孩子,而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無一人選擇此答案。
東坡小學的老師們說,貪玩還是孩子的本性,如何在不壓抑孩子喜歡玩耍的本性中將學習、教育融入進去,需要家長在小細節上多下工夫。
要記牢
愛我你就誇誇我 最喜歡的話是鼓勵讚揚類
那孩子最喜歡聽到爸爸媽媽對自己說哪些話呢?
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是鼓勵類,「寶貝,你有進步,加油!」、「你今天表現很好,繼續努力」、「我們支持你」這些溫暖孩子的話,讓33.92%的孩子打了勾。
都說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排名第二的,正是玩耍類,有23.02%的孩子最想聽到父母說「今天可以看電視、手機,可以多玩一會。」排名第三的,似乎和「陪伴」有關,有17.92%的孩子最想聽到父母對自己說的話是「走,帶你買玩具;我給你買愛吃的;我們帶你一起出去玩。」
當然,對於表揚,孩子們也是樂意聽的,有13.99的孩子對「孩子你真聽話」、「你真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等話語很享受。而喜歡「媽媽愛你」這句話的,只有3.9%,其中七成左右是三年級以下的孩子。
家長感悟
給她愛,也給她自主和平等的空間
一開始,有些家長沒有把這個問卷調查太放在心上,但孩子們調查問卷的結果一出來,許多家長傻了眼,有些答案完全出乎意料。一些家長看完問卷結果,就像洩了氣的皮球,在家長日記裡寫道:原來在兒子心中我們溝通如此少;孩子最受不了「快點,你最煩」這兩句話,值得我反省,我需要積極改正。
這些答案,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孩子和爸爸媽媽聊天這一個細節,照出了一個個家庭的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家長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東坡小學二年級八班的楊雨彤的答案,基本都在她爸爸媽媽的意料之中。楊雨彤的媽媽韋益說,除了把楊雨彤當女兒,他們還把楊雨彤當成朋友,平均每天聊天的時間都在1小時以上,聊天的內容除了基本上的作業、衣食住行等,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夢想一樣不少。遇到節假日,他們全家會選擇外出旅遊、交流。就連楊雨彤爸爸和校友們外出打籃球,韋益也把楊雨彤帶上,讓楊雨彤發出驚嘆:哇,原來爸爸打籃球的樣子這麼帥。「我們家裡,給了她愛,也有自主和平等的空間。」韋益說。
韋益的朋友圈裡轉發有這樣一段話:「沒有生我的時候,你只是個女孩子;生了我之後,你才是媽媽。我今年8歲了,你當媽媽8年,所以你也8歲了。8歲的媽媽,還是小孩子,肯定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就像8歲的我,也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毛病。8歲的媽媽和8歲的我都不夠好,所以要相互原諒。」
不過,楊雨彤也給韋益提出了意見:「媽媽你對我的照顧非常好,但能不能別動不動就生氣,你生氣的時候就像獅子,能溫柔點嗎?媽媽我愛你,你在我心中是最美的。」韋益深以為然。
專家觀點
傾聽孩子的心聲並尊重觀點
父母改掉「不」字開頭的「禁止」命令
雖然許多答案出乎家長意料,甚至讓一些家長有挫敗感,但家長們也並非沒有收穫,許多家長都在家長日記裡紛紛致謝老師,表示發放的問卷調查讓自己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
5月13日,兒童工作獨立顧問、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專家智庫專家楊海宇獲知此事後,在為眉山市東坡小學點讚的同時,他也表示,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兒童的觀點與意見,是童年應有之義。
楊海宇說,兒童不是思想不成熟,能力不足的人,兒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能力,並且與自己周遭的人,包括家長、教師、社區、學校等人與機構隨時發生著互動與交流關係。
在楊海宇看來,了解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溝通,了解他/她的心聲與思想,和兒童的交流互動,也是這樣。傾聽兒童的心聲,從兒童的視角來看成長、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這是極有建設意義的創新舉措。楊海宇認為,視兒童為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思想、人格、行為特點和權益的個體,應該是現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兒童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楊海宇說,從調查的數據分析來看,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規劃出一定時間,力爭每天能夠和孩子有充分的交流。交流的話題可以不僅僅限於學習的知識部分,還應該了解孩子一天生活的喜怒哀樂,在所有涉及兒童切身利益的各項生活和社會事務中首先傾聽兒童的看法和意見,並且在此基礎上與兒童合作進行回應。這樣,不但能幫助家長及時發現孩子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家庭和社會心理支持,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另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家長和教師需要轉變溝通的方式,從一味的「嚴格」要求與指正的態度向積極認同、發現與鼓勵支持態度進行轉變。
「我們希望孩子成長為自信、樂觀、開朗、好奇、好學而富有韌性的人,那我們就需要把日常與兒童交流和互動中的『不』字開頭的『禁止』命令給改掉。」楊海宇說,當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時,家長需要以非評判的態度去聆聽,以包容的態度去了解並與孩子一起探尋後面的可能,並且和孩子學會通過協商合作的方式來面對差異和可能的衝突。只有家長改變了以禁止和打壓為習慣的態度,親子關係,乃至師生關係,才能有根本上的改善。楊海宇說,還有一點需要重視的是,需要以平等和尊重的精神去對待孩子。
東坡小學校長熊玉平的建議中,也有「平等」等字樣。她說,在聊天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等,什麼叫對等呢?舉了一個例子:大家溝通的內容是孩子們喜歡聽,願意接受的。「如果沒有與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不可能讓孩子對你敞開心扉,怎麼知道孩子的心裏面到底是怎樣想的呢?」熊玉平表示,多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多些鼓勵少些責備,因為咱們的孩子,也是別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