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收官之際,南開大學的翟文喆老師在人人網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探討了《哈利波特》中體現的英美人文教育,包括英國人的貴族精神以及其中最核心最主流的,甚至是改變英國整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究竟是什麼。他選擇的落腳點很有意思,那就是:
翻遍所有西方的玄幻小說,無論是《冰與火之歌》,還是更早一點的《指環王》,都是寫年齡不大的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長,到最後由於矛盾不可調和,不得不跟大惡人來一場最終的決戰,並在巨大的高潮中結束了整個故事。在這樣的一個經典套路中,男一號和女一號怎麼能不在一起呢?
其實,咱們看書中人物的頭髮顏色就能有一些線索。而這些頭髮的顏色,能夠初步地對應一下不列顛民族的構成。
最早在英國本土的原住民,一般都被稱為凱爾特人。
後來羅馬帝國崛起,凱撒帶著軍隊徵服了英國南部並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政權,凱爾特族就變成了被統治民族。
再後來,德國一帶一個叫盎格魯·撒克遜的蠻族入侵了英國,成為了最終的統治者。
回看《哈利波特》,紅色頭髮的羅恩家族,他們所對應的就是凱爾特族;黑色頭髮的哈利對應的是羅馬人;白色頭髮的馬爾福家族則對應的是盎克魯·撒克遜人。這就是為什麼馬爾福家族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最高貴。
不過,羅馬人本身其實也很高貴,凱爾特人的身份也不低,這三類人在整個魔法界裡面都屬於貴族階層。
在羅琳的世界裡,會魔法的就是貴族,不會魔法的麻瓜屬於平民。
她用這種方法來區分貴族與平民。但是平民也不都是平民,也有躋身上層社會的。赫敏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她的父母都是不會魔法的麻瓜,而她的發色是英國平民比較有代表性褐色。
羅琳創作《哈利•波特》的時代,正是工黨執政時期。當時的首相布萊爾一直想把代表著貴族階層的上議院解散掉,理由是這樣會導致不平等。
但其實英國一直都不是平等社會,我們從《哈利•波特》裡面多少能看出點端倪。根據天分來把人分撥了,這在西方是非常主流的一種思考方式。
單看裡面的四個學院,拉文克勞裡面都是一些知識分子,非常聰明;斯萊特林裡面都是一些天分高、血統純,但是內心裡有點小陰暗的人;赫奇帕奇這個團隊裡面,主要是一些比較膽小柔弱,但其實很擅長做實事的人;格裡芬多裡面則是一些非常驕傲勇敢,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
那麼赫敏到底哪一點比不上金妮呢?那就是家庭出身。純麻瓜家庭出身的她整個生長環境都決定了她的思維方式與傳統巫師家庭會有很大不同。所以故事越發展到最後,珍妮就越能幫得上哈利,而赫敏的作用就越來越低。到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頭看羅琳設計的這個結局,就能理解她的深意了。
假設我們把哈利還有赫敏這些人全部想像成英國社會的一些階層的話,那這就是一個從階級角度講大團圓的結局,每個階層都適得其所。
原來的老貴族沒那麼重要了,但仍然存在著,就是馬爾福家族;有些老貴族裡非常優秀的人也在一起了,比如盧娜和納威這兩位,這就保持了血統的純正。
而像哈利這種沒落的貴族,他就應該找一個還沒有沒落的大家族,找一個接受過傳統教育的女性,這才符合他貴族的身份,所以他和金妮在一起了。
像赫敏這種屬於新興女性的平民,她也能夠逐步地融入到貴族集團裡面,最後變成貴族集團的一部分。
從現實角度看,也就是英國社會左派和右派最終達成了某種妥協,都融入到了一個開放多元的,又比較具有正統價值觀的社會裡,韋斯萊家族就有著這樣的象徵意義。
當然,這只是我結合翟老師文章講的一點個人理解,只是一派說法,供大家參考。之後我會談一談《哈利•波特》整部小說的價值觀主題,以及裡面反映出來的英國人對世界的一些看法。
(配圖來源於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別以為你不需要懂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