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量考試訓練進入高校的學生學業表現並不理想,學校希望通過更加科學的選才方式,招錄更加具有發展潛力的考生。
吳敏教授介紹到,杭州有三所學校:
一所是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天堂」,周末很少有補課,各方面的活動很多,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素質教育,所以學生在那裡讀書像在「天堂」一樣。
另一所學校叫做「地獄」,跑步的時候還要拿著的課本或者紙條進行知識背誦,用家長流行的說法,就是很「雞血」。
還有一所學校叫做「人間」,情況在二者之間。這樣的一個學校布局,學生家長選擇的時候首選人間,二選地獄,三選天堂。
三所學校每年考上浙大是多少?「天堂」是最少的,「地獄」最多。
但是通過連續幾年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來自不同中學的學生在入學後的表現以及畢業出口方面差別非常大,往往是超過10%以上的差異,包括繼續深造率、獲獎率等諸多方面。
「天堂」的學生進入浙大後表現是最好的,遠比其它兩所學校的深造率、獲獎率高,而「人間」的表現又比「地獄」好。
另一個例子是河北某一所著名的「高考工廠」的學生考上浙江大學後的學業表現和綜合能力發展明顯落後於同在河北省的另一所較為強調綜合能力培養的高中。
由此可見,高強度的應試訓練顯然不能給學生帶來真正的發展潛力,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怎麼選擇?又通過什麼機制選擇?。
我們為什麼進行「三位一體」招生改革?因為高校希望招到更多來自「天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