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君
精準扶貧路上的收割機
來自萬商集團 ,與內蒙莫旗哈力淺村結成幫扶對子, 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哈力淺村耕地面積廣,其中多為玉米種植。當地收穫季節特別短,秋收基本要靠「搶」的。當地村民經常白天收完玉米,晚上還要接著來收。
更糟糕的是,經常有突如其來的大雪打破村民們的收割節奏,家裡寬裕的村民還僱得起別的村子的收割機,而貧困戶們只能心裡著急,無計可施。
幫扶第一年,萬商集團投入59萬元,購買了這2臺收割機,獲得的收益使得哈力淺村的18個貧困戶家庭就全部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幫扶第二年,萬商集團又投入21萬元為哈力淺村購進3臺拖拉機,這些大型農機具的使用,當年就讓41位貧困村民人均增收1300餘元。
劉麗
母親的笑臉
參與萬企幫萬村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扶貧地點位於河北白雲鄉的明德小學。
2018年的冬天格外的冷,在我們考察河北白雲鄉明德小學時,正趕上孩子們吃中飯,教室裡沒有暖氣,孩子們穿得都和小麵包似的,食堂在學校的西邊,孩子們端著打好的飯,嘰嘰喳喳地穿過操場回到教室,飯盆都冒著白氣,小手都被凍的通紅,有的孩子還留著鼻涕,但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們的快樂,每個小臉都洋溢著喜悅。看到這一切,我的鼻子一酸,眼睛溼潤了,被母親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深的撞擊著,我決定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在回到北京和企業核心領導商議後,我們決定:向明德小學捐贈了一批電腦和教學物資。並與明德小學結成對子,明德小學成為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基地。
鄔迪
把扶貧工作當自己家的事來幹
職業律師,也是中關村石景山園一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 。
順平那片土地一片荒涼,村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還賺不到2000塊錢,一年兩千塊錢。經過多次的調研,也請了很多專家實地勘察,最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成了百果園項目。
作為一名律師,我意識到,由於當地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法律糾紛,於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免費為當地的家人們進行法律諮詢和法律知識的普及,同時我還把我愛人也拉進幫扶的隊伍,他是一名醫生,通過網絡免費地為當地人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
徐鑫巖
王廣鳳脫貧記
來自石景山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扶貧地點位於內蒙古寧城縣大黑石村。
三年的精準幫扶,國資公司為51戶貧困戶蓋起了磚瓦房,為45戶貧困戶發展了肉牛養殖,用實際行動將「兩不愁三保障」落到實處,並實現了精準幫扶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幫助大黑石村走上了一條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也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國企的一份力量。
劉偉
產業興農 改變從現在開始
石景山區赴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的一名掛職扶貧幹部。
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常大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村落,它的出名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深度貧困,「無主導產業、無集體經濟組織、無資源優勢」,全村763戶,三分之二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高達66.7%。
掛職幹部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對接各個部門。經過大家共同努力,最終從北京市以及石景山區爭取到286.97萬元。
「通過農超對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休閒觀光和電商銷售,去年每家貧困戶都得到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常大村面貌之所以發生如此蛻變……
謝立軍
艱苦奮鬥在雪域高原
北京援青幹部,現任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縣委常委、副縣長 。
稱多1.5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5鎮2鄉1個工作站、57個行政村、251個生產合作社、8個社區居委會,已基本跑了一遍,許多調研成果都是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
一大批當地急需、群眾急盼、受益面廣的項目在稱多落地生根。2019年助力北京對口支援的52個項目、4352.14萬元的產業、資金、項目精準落戶稱多,2020年助力北京對口支援的19個項目、3750萬元的產業、資金、項目精準落戶稱多,對5476戶、20139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和提前幹預,促進當地群眾穩定脫貧。2019年,稱多縣貧困人口實現清零,貧困發生率降為零,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組評估驗收,稱多如期完成貧困縣摘帽任務。
白華
牽掛
石景山區援派內蒙寧城縣掛職幹部。
為了讓石景山的優質資源惠及更多貧困殘疾家庭,白華深入寧城縣16個鄉鎮調查走訪,協調京蒙幫扶資金20萬元,邀請北京康復醫院、宣武醫院康復專家對全縣3個康復機構、34所鄉鎮衛生院、赤峰市2所市級醫院、周邊翁牛特旗、敖漢旗、喀喇沁旗相關醫療康復機構近200名醫護人員進行實操培訓並頒髮結業證書,直接惠及赤峰市自閉症及肢體障礙患者近萬人次。
齊升
三年內蒙行 情感寄一生
石景山區援派幹部,現任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
走進莫力達瓦三年,北京共投入 1.4億元的幫扶資金,100餘個幫扶項目落地;北京的老師、醫生、專家教授來了;北京首農集團、三聚綠源公司等規模龍頭企業進駐了;隨著尼爾基的農機車隊田間作業,西博榮的小牛成群,登特科的柳編擺上民族園的展臺,豐華村的滑子菇通過滿洲裡走出國門;伴隨著莫旗菇娘、黃豆、大米、木耳等農特產品走上京城百姓的餐桌,莫旗的老師、醫生、企業老闆,甚至在田間忙碌的農民也開始走出莫旗走向北京。
張澎
習慣
來自石景山區廣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扶貧地點位於內蒙古莫旗。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有幸加入到千裡之外的內蒙古莫旗脫貧攻堅戰的隊伍之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旗人民的熱情,也更加了解了當地的風俗習慣。
為了助力莫旗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我參加了脫貧攻堅督查下鄉工作,期間我走訪了50多家貧困戶,憑藉中藥師的知識在部分產業扶貧上加以專業指導,此外我挨家挨戶的詢問飲食狀況,引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他們進行科普,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他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劉梅芳
攻堅路上的那些不易
石景山區重大項目攻堅收尾專班的工作人員。
我們深知: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為了找到平衡點,我們往往是苦思冥想,查政策、找方法、算細帳,奔走於各各不同的部門之間。但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卻是我們堅持的工作底線。我們始終不會突破那把「尺子」,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對滯留戶有一點點的讓步,我們對百姓的初心,對徵收的公平公正就會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