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德州學院2020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決戰脫貧攻堅,青春獻給祖國」為主題,宣傳發動廣大同學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7月初以來,校團委和各學院團總支組建200餘支實踐團隊,堅持就近就便原則,立足家鄉資源,深入貴州、內蒙古、寧夏、江西、山西、山東等省市基層開展社會調查和實習實踐活動,服務家鄉建設發展。實踐內容涵蓋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開展「青鳥計劃」實習實踐活動、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五大類別,在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助力留守兒童,讓愛在暑期輔導中傳遞
7月15日至8月30日,校團委組建「留守之家」暑期課業輔導活動志願服務隊,在德州市德城區七裡莊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活動。8名德城區大學生志願者組成的暑期輔導志願隊,在壹樂園七裡莊兒童站,為社區12名留守兒童重點針對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進行課業輔導,對小學生在假期作業方面的知識短板、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達到因材施教,助力暑假期間社區學子夢想起航。課業輔導之餘,志願者們還針對留守兒童開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
「我們白天要上班,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讓孩子自己在家不僅不安全,作業也沒有人輔導,一到寒暑假,我們家長就很焦慮。在社區看到德州學院開展大學生『留守之家』公益服務後,我們第一時間報了名。」9歲的潘鵬宇的媽媽告訴記者,「大學生志願們幫忙檢查作業,解答孩子們的疑惑,對孩子很有幫助。」「志願活動是傳遞愛心的過程,自己也會學到了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容我由衷的感覺當一個志願者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志願者魏春升表示。
圖為青年志願者聯合會「留守之家」志願隊團隊成員為小學生提供輔導
校團委青年傳媒中心組建的「守護天使」大學生「空中課堂」支教團有序開展了線上「雲支教」活動。35名青年傳媒中心的學生骨幹發揮專業特長,通過釘釘直播、QQ群課堂、微信視頻等方式,對內蒙古、寧夏、山東等地的55名中小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大學生志願者們耐心細心,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圖為青年傳媒中心「空中課堂」支教團成員通過QQ對張哲子同學進行雲輔導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舒林傑同學返回貴州家鄉後積極參加「在外大學生反哺家鄉」社會實踐,他利用暑假時間到松桃甘龍鎮中心完小開展了為期15天的支教活動,活動通過開展室內室外特色課程及家訪,致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促進貧困山區農村孩子全面發展。舒林傑說:「我們這次支教活動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其能全面發展。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進行多次的家訪活動,讓孩子和父母多一些溝通,讓父母能夠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使孩子們的未來發展得更好。」
圖為舒林傑同學在貴州松桃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的事跡被央視報導
投身脫貧攻堅,聚力鄉村振興
經濟管理學院2018級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邵文琪,在共青團禹城市委參加了社會實踐工作,主要負責農村「希望小屋」工程推進,就業創業援助政策宣傳,以及團市委微信、微博平臺的運營。「希望小屋」是團省委正在積極推進的一項工作,通過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的支持,為農村8-14周歲以下的貧困家庭青少年,布置一間供他們學習、生活的獨立空間。「工作時我們下鄉實地考察,讓我體會到了政府對經濟困難家庭青少年的關懷。當我看到孩子們通過『希望小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學習和生活空間後,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時,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我的實踐工作的意義。」
圖為邵文琪同學對「希望小屋」進行宣傳
物電學院「根與心源,建設家園」暑期三下鄉實踐隊響應團組織號召,對家鄉德州市寧津縣的脫貧攻堅工作任務進行實地調研。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5名學生幹部對家鄉寧津縣貧困戶進行調研,為寧津縣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數據支撐,真正做到情況清、底數明、項目準、措施硬,確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
圖為物電學院「根與心源,建設家園」團隊成員對家鄉寧津縣貧困戶進行調研
能源與機械學院2017級本科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馮光宗同學,在禹城市禹澤社區益家社工參與公益服務活動,協助為本市貧困兒童建立檔案,意在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化學化工學院2018級化學工程與工藝班董昊文同學,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扶貧辦參加社會實踐。實踐期間,到各村鎮對扶貧戶等級,及其具體家庭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與記錄,對符合標準但尚未得到政策補貼的貧困家庭及時建檔,並進行後續扶持。「這次實踐的時間隨然不是太長,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盡我所能地為我們的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如果有機會,我想畢業後投身扶貧工作。希望我們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能夠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圖為馮光宗同學在禹城市禹澤社區益家社工協助為本市貧困兒童建立檔案
圖為董昊文同學及其團隊成員對扶貧戶家庭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與記錄
貢獻青春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儘管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是我們必須時刻繃緊疫情防控的這根弦。生命科學學院孫佳寧同學,在青島市李滄區東城水岸社區積極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志願服務。作為社區志願者,孫佳寧主要負責小區北門的體溫測量工作。從早上六點開始到晚上八點,除了吃飯時間,一直堅守在服務崗位。「在上班高峰期時,進出的人都很多,基本不能坐下。一天下來,渾身疲憊。經過這次社會實踐,我由衷的佩服和感謝那些衝在防疫一線的人們,我也希望能盡我的綿薄之力,來幫助他們,為我們的家鄉做點貢獻。」
圖為孫佳寧同學在青島市李滄區東城水岸社區體溫監測點對小區居民進行體溫測量
法學院行政管理的鄭鈺同學,在濟南聖泉集團參加實習實踐,主要工作是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進行包裝和管理。「疫情發生以來,聖泉集團致力於防疫物資生產,在保障防疫物資供應的同時帶動就業,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彰顯了一家民營企業的使命擔當。儘管現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但是專家也在提醒民眾當前疫情防控仍存在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我選擇到聖泉集團實習實踐,希望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為鄭鈺同學在濟南聖泉集團實習實踐,負責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進行包裝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校團委高度重視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設計、實踐安全、宣傳氛圍營造、總結提升等工作,多次強調就近就便、確保安全、務求實效,結合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做好結合文章,把實踐育人落實落細落小,在團委微信公眾號、微博搭建了「三下鄉」專欄,並通過校內外媒體及時宣傳報導;還積極發動各實踐團隊通過「我的返家鄉實踐故事」「鏡頭中的三下鄉」「趁青春,去基層」等系列團中央線上活動平臺,講述實踐故事、記錄實踐過程、分享實踐成果。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社會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各地引起良好反響。各實踐隊伍在央視新聞、中國青年網、海報新聞、齊魯網、德州雲等媒體平臺發布學校「三下鄉」相關新聞報導40餘篇。
接下來,校團委將做好典型選樹宣傳,開展社會實踐隊伍評優和社會實踐成果分享交流,發掘社會實踐活動中富有感召力的青春故事和青春榜樣,將實踐中湧現出的先進事跡作為鮮活案例,夯實實踐育人工作品牌。
通訊員 丁愛玲 黃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