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撫仙湖是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質常年保持在I類。為加強保護治理,近日,當地政府部門將沿湖剩餘的2.2萬餘人全部搬離岸線保護區,實現了人退湖進,在近百公裡的湖岸線上構築起綠色屏障。
筆者認為,建好環湖保護生態圈,築牢截汙淨化最後一道防線,是撫仙湖提升湖泊水環境的有效抓手,也為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探索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撫仙湖保護有以下幾方面經驗可供借鑑。
一是找準癥結調結構。聚焦「湖泊病症」,精準「對症下藥」,以削減汙染存量,控制汙染增量。撫仙湖的水來源僅由降雨徑流補給,徑流匯水面積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湖周和流域生態承載負荷不斷增大,保護形勢嚴峻。這些自然因素決定了撫仙湖是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一旦受到汙染將難以治理。
為此,雲南省編制了《撫仙湖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撫仙湖所在的澂江縣合理劃定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對湖周邊的22個磷礦點進行關停禁採,取締了船艇和水上飛機。實行流域統一託管,啟動環湖生態移民搬遷、環湖截汙治汙、森林撫仙湖項目建設,湖周的企事業單位和私營企業全部退出撫仙湖一級保護區。畜禽規模養殖戶也全部退出撫仙湖徑流區,耕地實行休耕輪作,拆除塑料大棚,徹底解決了面源汙染問題。
二是管控空間限開發。按照「保護第一、治理為要、科學規劃、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實行最嚴格的空間管控,嚴守撫仙湖保護治理的生態紅線。全面統籌撫仙湖保護治理和區域發展,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實施大規劃大項目帶動大保護,積極穩妥、科學有序地推進試驗區建設。編制《撫仙湖流域禁止開發控制區規劃(2006—2020)》,將撫仙湖流域陸地區域劃分為開發區、控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和生態保護區四個區域,並將禁止開發區範圍從84.6平方公裡擴展到226.96平方公裡,開發區總面積縮減到46平方公裡。
三是修復生態設紅線。嚴格執行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科學合理規劃撫仙湖流域人口、產業、用地、城市建設等發展,嚴格控制取水總量,從源頭上減少環境損害、降低環境成本、管控環境風險。嚴守「生態功能不退化、資源環境不超載、排放總量不突破、環境準入不降低」4條紅線。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達58.91%,累計退田8000畝、建成人工溼地32塊2300餘畝、湖濱緩衝帶7425畝,完成生態調蓄帶8.5公裡。以修山擴林、調田節水、控汙治河、生境修復、保湖管理五項系統工程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全力打造撫仙湖生態圈,為撫仙湖保持I類水質提供了根本保障。(趙鐵元)
作者單位:雲南省昆明市滇池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