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我們需要與學校名聲匹配的校史

2020-12-15 古代小說研究

討高等教育制度與現代學術發展之間的關係,曾經翻閱了一些高校的校史。如果就筆者所關心的內容本身而言,可以說是基本上勞而無功。原因很簡單,因為各個高校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的著名學府的校史裡都基本上不記載與此相關的內容。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

雖然如今各類校史就數量來講已很不少——幾乎每所高校,不管是百年老校,還是新建的學校,都有一本印刷相當精美、字數也很不少的校史。

但老實說,這些校史除了校名、校徽、校歌、歷史沿革以及教職員工名錄之類外在的不同外,其他內容似乎沒什麼明顯的區別,用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來形容並不為過。

思路、寫法的單一不說,校史本身的特性也沒有體現出來,更談不上各個學校具體風格特色的描述和總結了。並不誇張地說,不少校史往往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學校分史外加學校沿革變化的一些流水帳。

當然,每一部校史也都會提到該校的科研治學情況,但多是那種表功行賞、表揚稿似的簡略描述。至於那些在該校任教的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之類,肯定會有記載,不管他們任教的時間長短,著名的政治人物更是不在話下,還要大寫特寫。

《風骨:從京師大學堂到老北大》

但是平心而論,不少著名學者名號在校史中的功能不過是一種增加學校榮譽的光環和招牌。倘要詳細了解他們的學術建樹以及他們對該校學科建設、學術發展所做的貢獻,則只能是一種奢想。

失望之餘,不禁要想到校史的寫法這類基本問題來。

記得筆者當初剛進大學時,校方專門安排校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介紹校史,那位老師所繪聲繪色描述的本校校友在五四運動時痛打賣國賊的悲壯事跡至今還記憶猶新,但遺憾的是,那位老師雖不厭其煩地講到了這所著名學府的各個方面,但就是忽略了對這所學校人文傳統、治學風格及辦學特點的介紹,而這恰恰是一所著名學府與其它學校區別的重要特點和標誌,是不能被忽略的。

《北京師範大學校史》

校史,顧名思義,是講一部學校的歷史,而不是一個國家、一條街道或一個黨派、一個人物的歷史。它要記載和凸現的是一所學校發展進程中的各個方面及明顯特點,但記載哪些,不記載哪些,突出哪些,忽略哪些,卻反映了撰史者對學校性質、功能的體認。

作為一部校史,記載一所學校的參政傳統和政治人物自然是應該的,這也是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一頁,特別是由於近現代特殊的歷史條件,許多高等學校與政治運動有著緊密的聯繫,高等學府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不少教師和學生往往又具有政治人物的雙重身份,這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的一個特色,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特色。自然,這是校史所必須涉及的部分。

《北京大學圖史》

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並不是校史的全部,一所高校介入政治的程度即使再深,培養的政治人物再多,但它還是一所高等學校,畢竟不是兵營,也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其當初的創辦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其目的並不在此,正像蔡元培先生當初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所講的:「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高校是培養人才、研究學術的基地,這是那些現代高等教育先驅者對高等學府的基本定位,也是多數高校發展的方向,為一般公眾所認可。

當然學生中也會有不少從政者,但更多的則是各類建設人才。過於強調或淡化高等學校的意識形態色彩都是不尊重歷史的態度。但是,不少人常常有意或無意地淡化近現代高等學校的文化學術色彩,淡化這一時期高等學校在文化學術上的巨大成就。

《圖說浙大:浙江大學校史通識讀本》

當下就校史編撰的現狀來看,校史的寫作更需要強調每所學校的治學傳統和人文精神,突出每所學校的學風和個性,不管這所學校是綜合性院校,是師範類院校,還是理工科院校。

一部沒有記載該校學術傳統和人文精神的校史註定是殘缺的,沒有深度的,因為它忽視了這所學校安身立命的精髓所在。

究其根源,這種僵化的校史寫作一方面與編撰者狹隘的校史觀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前校史的寫作機制有關。幾乎在每所高等學府裡,都設有專門的校史辦公室,但這一機構更像是個與學生處、科研處一樣的行政機構,而不是學術研究機構。

編撰校史者多是這個機構的專門人員,他們專職於此,積累的資料較多,對這所學校各方面的情況了解較多,這是他們的優勢。

但是不可否認,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具備學者的身份和經歷,因而對該校治學科研方面的了解就不如各個系所的老師,這也是個必須正視的事實。

《北京大學校史》

而在筆者看來,校史的寫作更應當是一項學術行為,編撰者本身應該具備相當的學養和功力,不是隨便找個什麼人都能寫的。否則,校史的撰寫往往會缺乏應有的深度,其不能讓人滿意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至少在目前,對校史的專門研究還很不夠,學校一般也很少會設立這樣的科研項目,更不會去開設校史之類的課程,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即使是從事教育史研究者涉足這個領域的也不太多,通常的高等教育史也多是著眼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甚少關注一個學校校史的具體內容,當然少數幾家特別有名的學府除外。

只有臨到學校比較隆重的校慶時,才會有人注意到校史問題,去做點錦上添花的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史》

這樣,既缺少對校史的深刻認識,又沒有體制上的保證,校史的寫作水準也就難以保證。而在筆者看來,校史特別是那些建校較早的著名學府的校史是應當有人專門進行研究的,它應該成為科研成果而不是作為宣傳品來看待。

其實,這種撰史的情況並不是只存在於各高校,當下,各個地區地方志的編撰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面世的成品也已有不少,由於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本本都是篇幅巨大、裝禎精良。但與前代所編撰的地方志相比,其水準和價值到底如何,凡拜讀過的讀者都不難得出答案。

不過,話再說回來,就連專門研究學問、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都編不出一本象樣的校史,我們還能希望那些地方志辦公室能寫出多出色的史志來?

《清華大學校史稿》

當然,追述和總結一所學校的學術傳統和人文精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對該所學校各個方面的全面深入了解,需要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見識。

依筆者之見,最起碼寫作者應該是一群學有專長的不同學科的學者,而且應該進行集體合作,僅依個人之力,很難完成,質量也難以保證。

因此,校史應作為一個專門的科研課題來做,納入學術研究的範圍,而不能採用像現在這種寫文件似的編撰方式。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樣較為理想的校史似乎還沒有出現,至少筆者沒有讀到,這一方面可能是學校領導層沒有這樣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沒有人願意做這樣的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學的百年校慶,因這所學校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媒體和公眾特別的關注,至於其意義輪不到筆者去進行總結。

《老北大的故事》

但是,筆者要特別提及的是,正是北京大學的校慶引起了社會對高校校史的關注,最起碼是引起了不少出版社的興趣,從陳平原所編《老北大的故事》一書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同時因為要配合校慶的關係,一批研究北京大學校史類的著作如《北京大學創辦史實考源》、《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等在短時間內集中出版,這些著作將北京大學的發展置於中國近現代文化學術、高等教育的發展演進這一大的語境中進行分析,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既為近現代文化學術、教育史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校史研究的學術空間。

其後,那些專收著名高校趣聞、典故的書籍,如遼海出版社的《中國著名學府逸事文叢》、江蘇文藝出版社的《老大學故事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中華學府隨筆》等陸續面世,並有不俗的銷售實績。

《武漢大學校史新編》

這些書籍所述雖都是關於校史的,但只是有關文章的輯集,著眼點在滿足懷舊的心理和閱讀的趣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校史,但是通過對這些高等學府逸聞掌故的搜集整理,使我們看到了校史的另一種寫法,看到了編撰新型校史的可能性,相信這類書籍的讀者並不僅僅限於愛懷舊的校友,還是有較為大的讀者面的。

至於具體的編撰原則、體例、寫法之類的問題,筆者還沒有特別成熟的想法,這還需要有志之士認真的探討和不斷的探索,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那就是校史的編撰這件事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應有人專門下工夫去做。

當下,有不少著名學府正積極籌備百年大慶之類的慶典,而且往往從幾年前就開始著手,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相當可觀,但不知道那些籌辦者是否將校史的編撰納入校慶的項目中,但願有人想到這一點。

《南京大學文學院百年史稿》

否則,沒有一本和這所學校名聲匹配的校史,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校史還是透視一所學校的窗口或名片。

附記

這篇小文刊於《粵海風》2001年第3期。轉眼十七年過去了,中國的大學已經成群結隊地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遍地都是世界一流學科,喜報頻傳,凱歌高奏。其間校慶越來越隆重,也出版了一大堆印刷精美的校史,但到底有多少能夠立得住、能夠傳世甚至可以說是像樣的校史呢?天機不可洩露,明眼人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寫不出來像樣的校史本身就是在以一種特殊的尷尬方式集體書寫著一個學校的校史。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著名大學校史之最---夜讀各校校史有感
    老夫昨夜無聊,到中國所有著名大學的網站上看了一下大學的校史,發覺有一些收穫,這裡發表一下成果。總之,北大的校史似乎無聲的表明了北大中國第一學府這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在這裡,我不好多說什麼,只善意的希望北大人現在所做的要對的起自己學校那驕傲的歷史。  二、校史與名氣最不相稱的大學: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在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我也一直以為清華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事實上,情況似乎不是這樣的。「創建於1911年」,光這個,就比許多大學要晚。
  • 秭歸這些學校的校訓、校歌、校史成為全市優秀!
    秭歸這些學校的校訓、校歌、校史成為全市優秀!為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市委文明辦、市教育局聯合主辦了「立校訓、唱校歌、講校史」文明校園創建展示活動。
  • 大馬檳華學校教授迎百年校慶 揭鮮為人知先賢創校史
    中國僑網3月11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華網報導,馬來西亞檳華百年校慶開始倒數,金碧霞教授掀開鮮為人知的檳華校史演變,深深吸引了與會的校友。曾是檳華女中1962年畢業生的國際知名教育史研究學者兼退休理大教育系教授金碧霞博士趁著百年校慶倒數364天之際,於9日下午在校友會禮堂,主講「檳華人檳華路世界觀」 之檳華百年學府校史分享會,揭開鮮為人知的先賢創校史,為百年校慶慶典造勢。
  • 不是只有名校的歷史才值得保留,非重點學校的校史一樣精彩
    兩校合併 保留一校的英文名和另一校的中文名 紅螞蟻不久前爬過裕廊集選區議員洪維能的面簿時,發現一則他為豐嘉中學(Jurongville Secondary School)新成立的學校歷史文化角落——我們的故事(Our Story)開幕的帖文。
  • 新邵縣:吹響採集《中小學校校史》信息集結號
    紅網時刻7月24日訊(通訊員 劉紀新)為繼承和發揚教育的優良傳統,7月23日上午,《新邵縣中小學校校史》信息採集啟動儀式在小塘鎮教育督管辦舉行,標誌著新邵縣吹響了採集《中小學校校史》信息集結號。歷史是過往,也是傳承,校史是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載,編寫校史是為了回顧歷史,傳承精神,展望未來。
  • 學校高級顧問、中國刊授大學創始人楊宗參觀我校「崢嶸歲月稠」校史圖文展
    在建校25周年校慶之際,我校高級顧問、原刊授大學創始人楊宗及其夫人李麗瑜蒞臨我校參加校慶典禮,並於5月16日下午在校董事長宋興航的陪同下參觀了「崢嶸歲月稠」校史圖文展,並對圖書館進行了實地考察。楊宗先生及其夫人李麗瑜參觀校史圖文展    「崢嶸歲月稠」校史圖文展圖文並茂,分六個篇章:起步創業篇(1991—1993年)、廣開學路篇(1994—1999年)、創新發展篇(2000—2005年)、內涵發展篇(2006—2010年)、轉型跨越篇(2011—2014年)、展望未來篇(2015—2020年)講述了我校從1991年開始白手起家
  • 僅有校史豈配稱名校
    百年校慶也是眾多大學宣傳自己的機會,每一個學校都希望能在高校林立的形式下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其實還有一些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一、 校史是否悠久並不是萬能的通行證每一個高校一樣,希望有一個悠久的歷史來鍍金,都嫌自己短,不怕長。每個院校都希望自己有個百年校史,在榜上的志得意滿,未上榜的翹首以盼。
  • 關於校史研究的一點體會和認識
    以前研究校史,常常是就校史談校史,校史之外的事關注得比較少。而現在研究校史,視野要開闊、要擴大。研究清華,首先要給清華定位。研究清華校史,首先要明確清華的歷史離不開中西文化,也離不開歷史學界對近代中西文化關係的認識。中國近代對中西文化關係的認識,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晚清到五四時期。當時,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主要談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區別,哪些中國強?哪些西方強?等等。
  • 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
    徐振明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製作的校史展覽已八年了,每當我們進入校史館參觀時,展覽中的處處亮點給我們留下深深的體會。清華園位於北京西郊海澱區的東部,又在著名的「三山五園」皇家園林景區的東面,校園的環境特點正如老校歌歌詞的第一段描述的「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向西看,香山、玉泉山、萬壽山蒼翠一片,向東看,水面茫茫,我們學校莊重美麗,巍然屹立其中。數百年以來,海澱區的西部山峰連綿,東部是大水澱(甸)子,以水面為主,湖、塘、溝、河、沼澤、溼地連成一片。
  • 根據成績和排位找到自己匹配的學校
    找到我這個分數放在往年能上什麼學校!(大概找到匹配分數的學校範圍)以下內容僅供參考!(這個方法有個缺點就是:對比往年沒有考慮2021年新增的人數和計劃,可供參考)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分數,填報志願時,怎麼選學校擇專業呢?以下給出實操的步驟,希望能給您幫助。分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分數的排位。
  • 郭建榮: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
    需要說明的是,北大有數十萬師生校友,我們僅從中選取了70人進行採訪。由於時間有限、認知有限,在人物選取上難免有一孔之見,希望讀者諸君指正。新聞網正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敬請關注!個人簡歷:郭建榮,河北隆堯人。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
  • 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館開館,8卷300萬字校史同時出版
    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館開館,8卷300萬字校史同時出版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吳潔瑾 2016-04-06 09:14 來源
  • 中山大學校史陳列館開館,在這裡看百年中大歷史
    學校黨委宣傳部、檔案館、圖書館等部門積極配合編寫組開展實物的整理和徵集工作。各界校友踴躍捐贈,從2019年1月發布實物徵集啟事以來,收到校史實物線索23條,實物367種423件。 博物館(校史館)館長徐俊忠代表校史陳列編寫組發言。
  • 140多所學校校史浮出水面
    140多所學校校史浮出水面「包括職業高中、駐濟企事業單位子弟中學、普通中學和中專在內,這批校史資料總計有濟南50多所學校。」日前,藏友李先生來電提供了重要線索。李先生是在中山公園舊書市場高價淘到的這批文獻。
  • 很遺憾,貴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虎嗅網
    此後,百年校史便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以至於你在這九所高校的官網和百科上都可以看到,它們均把創辦時間寫在了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創立的時候。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才組建而成。但如果回到1982年,除了南京大學,沒有誰敢想像自己20年後能舉辦百年校慶,有些學校20年前甚至不存在。
  • 上海交大2020級新生「遇見校史 遇見你——我與交大校史博物館的初見」線上活動舉行
    在即將入學之際,「遇見校史遇見你——我與交大校史博物館的初見」線上活動將為新同學打開時光裡的秘密。8月29日,隨著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華山路古色古香的校門緩緩「打開」,學長學姐與來自五湖四海的2020級新生們「雲端」相約,攜手走進交大、走進校史博物館,一幅交大風雲跌宕的辦學歷程和為國為民的偉大成就繪就的恢宏歷史畫卷,緩緩鋪陳開來。
  • 【校史】曾益奮先生回僑中談校史
    結合學校現存檔案來看,1952年汕頭僑中初中部設有「甲、乙、丙、丁、戊」五個班,以及僑生補習班。「後因僑中在泰國、越南等地越來越有名,特別是第一批僑生從僑中讀完回去後,兄告弟、叔告侄,引得越來越多華僑子弟紛紛要求回國讀書,有的遭父母反對,還悄悄了解輪渡消息,隱匿於跨國火輪中,偷跑回鄉。」
  • 校史館裡話愛國
    同學們在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參觀,了解學校西遷經歷和幾十年來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傳承「西遷精神」。本報記者 呂揚攝不久前,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被命名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校史館裡,展示著這所以「三航」為主的高校的發展歷程和西遷以來為國家航空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
  • 這些大學的校史真有這麼長嗎?(上)
    我們再繼續看下一個,你可能就被逗了。新鄉醫學院 目前自稱的建校時間是1896年,怎麼樣,沒想到吧!估計有可能是二本中建校時間最長的了吧!1990年時,學校還在慶祝建校40周年,一轉眼,2006年,學校就進行百年校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