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澤
初夏時節,置身於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李橋水庫岸邊,但見綠樹成蔭,風光怡人,近水一望,河水清澈,魚翔淺底,一幅活脫脫的鄉村山水畫卷。
李橋水庫所呈現的變化離不開山丹縣「河長制」工作的全面推行。近年來,山丹縣圍繞「全面推進河長制」這個目標不斷發力,通過建章立制,構建橫縱管護體系,積極引導全民參與,促進河流管護長效化,以治水紅利惠民生,促生態環境優化,有效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喜人態勢。
建章立制共守一河清水
「小李,村裡的垃圾池要滿了,請及時清理,不然垃圾溢出容易被風吹進河裡。」「小王,你家豬羊的糞水要接入汙水管網,別直排進河流……」隔一兩天,山丹縣東樂鎮城西村的黨支部書記黨生榮都會沿著村子北面的山丹河巡查,用手機拍下照片,不時叮囑鄉親們注意環境衛生。
黨生榮的另一個身份是山丹河的村級河長,像他這樣的河長,山丹縣共有153個。為了實施好「河長制」,山丹縣構建了縣、鄉(鎮)、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目前,全縣有縣級河長6名,鄉鎮河長32人,村級河長153人,實現了流域全覆蓋、管理無遺漏,打通了治河「最後一公裡」,使治水保障力度空前提升。
為確保履職到位,山丹縣建立了河長制工作督查制度、信息報送制度、河長巡河制度等12項制度,列出硬性指標,縣級河長巡查每兩月不少於1次,鄉級河長每月不少於1次,村級河長每月不少於2次,發現問題要及時督辦,並填好河長巡河日誌,倒逼各級河長用腳步丈量好各自的「責任田」,真正實現「河長治」
全民治水促河流長治久清
山丹縣大馬營鎮磨灣村的黨支部書記楊林在定期巡河後,都會拿起手機,把拍下的河道情況照片上傳到「山丹縣河長制」微信群。
像楊林這樣的巡河人,定期「曬河」已然成為一種工作習慣。據悉,山丹縣各鄉鎮都建立河長微信群或QQ群,加強日常工作聯絡,互相「曬河」,形成了「共同監督、共同維護」的護河氛圍。
除了縣、鄉(鎮)、村三級河長各司其職外,山丹縣還湧現出一批「民間河長」,有黨員河長、村民河長……據悉,這些「民間河長」主動參與河道管、治、護,營造出「全民護水」良好氛圍。
河流隨處可見河長公示牌,舉報電話標註在河長公示牌上,群眾可以對發現的問題隨時舉報投訴。今年,山丹縣共安裝河長公示牌121塊,公示牌按照河流優先設立在橋頭、公路邊、人口密集或人流相對集中的河岸邊。同時還根據河流長度、人口分布等實際情況,增加了公示牌點位。通過設立河長公示牌、公布舉報電話,河長不僅依靠自己的一雙眼睛,而且發動起群眾力量共同來守護這「一河清水」。截至目前,山丹縣已通過河長巡河和群眾舉報整治河流突出問題20多個,有力鞏固了治水成果。
轉型護水釋放「治水紅利」
治山理水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惠及民生。正如山丹縣水務局負責人王開國所說:「有了綠水青山的基礎,更要卯足幹勁,讓條條清渠釋放更多的『治水紅利』。」王開國介紹,今年以來,山丹縣以實施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為抓手,實施了山丹河城區段河道治理與園林綠化工程、馬營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寺溝河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投入約2億元元,整體推進了縣域內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實現生態與富民雙贏。
環境變好了,周邊的富民產業和旅遊項目也陸續建起來了。通過生態治水創造生態紅利,助力脫貧攻堅,全縣百姓嘗到了治水帶來的「甜頭」。截至目前,山丹縣在馬營河、霍城河、寺溝河、老軍河等重點流域打造了多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發展起了休閒、觀光和體驗農業,帶動了全縣13個精準扶貧村、732戶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