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過去英國,法國,德國習慣上被稱為「三駕馬車」,一方面這三個國家是傳統的世界大國,地位高於其它國家,在歐盟內部發揮著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它們的經濟實力決定的,德國,英國,法國分別是世界第四,五,六大經濟體,經濟總量遠遠超過其它國家。歐盟有「三駕馬車"之說,那麼在東方的另一大區域經濟組織-東協,是不是也有自己的「三駕馬車」?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協國家領導人李光耀,馬哈蒂爾,蘇哈託都是傑出的政治家,帶領東協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大影響,也因此形成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駕馬車」的領導核心。不過從經濟實力來看,印尼是東協第一大經濟體,2018年GDP達1.04萬億美元;不過第二大經濟體卻不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而是泰國,2018年GDP為5050億美元;新加坡排在第三,GDP為3642億美元,馬來西亞位居第四,因此,從經濟規模來說,印尼,泰國,新加坡才是東協的「三駕馬車」。
不管從哪個角度,印尼「三駕馬車」的位置都是最穩的。首先,印尼是東協第一大國,國土面積(191萬平方公裡),人口總量(2.62億)都遠超其它國家。其次,印尼被認為是東協盟主,一個主要原因是東協組織的主要執行機構-東協秘書處就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而東協秘書長也被認為是東協的首席行政官,主要負責首腦會議決策的執行以及相關部門的協調事宜。
「三駕馬車」的另一核心是新加坡,新加坡是東協唯一的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遠高於其它國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也被視為東南亞的門戶和經濟中心,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影響。新加坡擁有發達的高科技產業和創投體系,是東協各國主要的投資來源。
馬來西亞雖然傳統上被視為「三駕馬車」之一,不過地位並不穩固,泰國就是主要的競爭者之一。由於泰國GDP高於馬來西亞,因此不排除今後取代馬來西亞的可能。而馬來西亞最大的優勢是人均GDP,2018年馬來西亞人均GDP達1.14萬美元,在東協內部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馬來西亞的高科技產業在東協內部擁有一定的優勢,檳城是著名的半導體工業中心。
在東協國家中,近年來有一個國家在快速崛起,這個國家就是越南,越南的經濟增長連續兩年超過7%,是區域內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也被視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從目前來看,越南的經濟總量在東協僅排在第6名,暫時無緣東協」三駕馬車「,不過鑑於越南的發展潛力,頂著東協經濟增長明星的耀眼光環,或許未來將成為「三駕馬車」的有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