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阿芳與託馬斯·查爾德:晚清中國之街頭巷陌》攝影展在康奈爾...

2020-12-20 人民網國際
圖為19世紀70年代的北京商鋪 託馬斯·查爾德攝

人民網紐約4月12日電(記者 李曉宏)《賴阿芳與託馬斯·查爾德:晚清中國之街頭巷陌》攝影展,日前正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手稿繕本典藏部展出。這個首次以19世紀中國城市街景為主題的專題攝影展,展示了150年前的兩位中外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街頭文化。這些珍藏至今的原版照片,來自美國著名的洛文希爾中國攝影收藏館。

賴阿芳(1839-1890)和託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1841-1898)是19世紀末期中國傑出的兩位中外攝影師代表。在使用溼版火棉膠化學材料的攝影時代,曝光時間過長問題給街頭生活攝影帶來困難,使得動態人物在照片中變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儘管如此,賴阿芳和託馬斯·查爾德都以自己在中國居住過的城市為主題拍攝了許多街景生活照片,這些作品不僅是上乘的藝術之作,也是觀察19世紀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萬花筒。

作為第一批中國本土攝影師,賴阿芳1860年在香港創立了阿芳照相館,並把它經營成「晚清中國最成功的照相館」。他享年51歲,去世後,阿芳照相館由其子賴月辰接手,一直運營到1940年。賴阿芳在其30餘年的攝影生涯中,曾背著沉重的照相設備,遊走東南沿海諸多城市,拍攝了許多建築和街道題材照片。

皇后大道是香港開埠後修建的第一條現代化道路,而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商業中心。賴阿芳在皇后大道開設照相館後,為其留下了許多影像。在這張皇后大道中路段的照片中,三層樓的商鋪在仰角拍攝下,呈八字形林立兩側,給人以高大逼仄之感。街上衣著各異的行人和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以及兩側掛著雙語招牌、售賣各色洋貨的商鋪,記錄了當時熙來攘往的商業活動,極具故事感地講述著這個國際貿易港的往事煙雨。

英國攝影師託馬斯·查爾德是清末中國最為重要的西方攝影師之一,他19世紀70年代來到北京,受聘於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擔任燃氣工程師一職。查爾德學習過早期攝影技術,在北京生活近20年的時間裡,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拍攝了大量北京及其周邊的風景、建築和人文景觀,留下了近200張珍貴的照片。其中,圓明園的觀水法石門、養雀籠,是僅存的對中國重要建築的影像記錄。

這張查爾德19世紀70年代拍攝的《北京商鋪》,反映了他在探索這座城市時所感受到的親切與新奇。照片中,商鋪的中式牌樓雕刻精美,牌樓上方中文繁體字的「天增號」招牌赫然入目。店鋪兩側,一邊是著長袍、戴瓜帽的晚清市民一字排開的望著鏡頭,一邊是拖著貨櫃的馬車。一個半世紀過去,照片中木雕的龍頭、浮雲和刻在竹片上的對聯依然清晰可見,靜靜地講述著那段商貿故事和建築史話。

作為同時期活躍於晚清中國攝影舞臺的兩位攝影大師,他們鏡頭下的城市街景有明顯差異。首先是兩人作品呈現的動感不同,體現了兩人的拍攝觀念和拍攝手法不同。賴阿芳《皇后大道》場景是動態的,表明他迅速捕捉街道行人和景物,採用了抓拍的攝影方法。查爾德的《北京商鋪》是靜態的,採用擺拍手法,讓晚清北京居民站著等他拍照。

兩人文化視角不同,講述的街景故事不同。如賴阿芳拍攝的香港皇后大道系列作品中,可見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身影。查爾德的《北京商鋪》中只有中國人;賴阿芳的《皇后大道》上,中式風格與西式新古典主義元素相融合的商鋪掛著雙語招牌,街上跑車轎車和人力車,商店裡擺著日本產的清漆等洋貨。查爾德作品中,只見中式建築,招牌上只有中文,馬車在土路上行駛,一幅緩慢的生活節奏。兩人作品中呈現的細節差異,體現了彼時的港口城市香港比晚清帝都北京更加國際化。

這些珍藏至今的街景照片穿越時空,生動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氣息和美學風格,為研究攝影史、城市史、建築史等學科提供了珍貴的圖像信息。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館越來越注重對歷史照片的收集與布展。然而,由於現存於世的中國早期照片稀少,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的19世紀中國攝影大師及在華的外國攝影師的作品仍然佔比較少。史蒂文·洛文希爾30年前開始從事古籍和手稿交易,後來他意識到中國早期攝影的珍貴价值,於是從藏家、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各種渠道中大量收集,目前藏品超過2.1萬張,成為世界最大的中國早期攝影私人收藏。

(責編:崔越、劉潔妍)

相關焦點

  • 上海街頭巷陌的行道樹,一步一景,美
    上海有腔調走在上海的街頭巷陌,總不自禁的停下腳步,看著路兩旁的行道樹發呆,鬱鬱蔥蔥的樹蔭,藏著上海的情結。 一棵棵樹與這座城市經年累月的廝守,儼然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春賞景,夏遮陰,秋觀色,冬看姿。
  • 百年前晚清罕見老照片,異常痛苦的街頭藝人,戴著厚重枷鎖的犯人
    晚清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晚清社會積貧積弱,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晚清已經出現了攝影照相技術,接下來我們就從一組老照片中看看晚清時的眾生百態。
  • 【專訪】晚清攝影在中國:誰拍下了這些照片,以及為什麼
    以今日所擁有的材料進行反推,例如,被翻拍成蛋白照片的藝術家弗蘭克·達德(Frank Dadd)的版畫「大清門 皇帝出行」,其影像取自攝影家託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所拍攝的照片,這些作品雖然也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攝影與美術相互借鑑和利用的情況,但無人可以解釋為何不直接使用攝影師的底片來製作照片。 是誰在中國拍下了最早的照片?
  • 巷陌|解放中路
    忠襄裡中國古有上元節「以燈焰晦明佔年歲豐慶」之俗。每至上元節,孩童於家門前戲煙火炮竹,士女向東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兩旁店鋪多賣故衣,有60多家之多,故此街又有「故衣街」之稱。大的故衣店有經綸、福隆、信昌、協成、健昌、泰安、公和等。
  • 晚清老照片:圖一男子街頭賣藝,圖五三寸金蓮令人震驚!
    晚清老照片:圖一男子街頭賣藝,圖五三寸金蓮讓人震驚!街頭賣藝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此圖是晚清時期一名男子街頭賣藝的情景,他表演的是「口吞匕首」,身邊圍觀的人很多,他的表情看似十分痛苦,觀眾們一臉擔心的看著他。
  • 這才是真實的晚清底層社會
    晚清在科技、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正在近代化,但變化主要集中城市以及城市中上階層,廣大農村地區、城市的貧民階層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上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方式。因麻風病失去雙足的殘疾人士,這個草棚就是他的家。事實上,清朝是有一套救濟制度的,但到了晚清末年社會經濟衰敗,保障制度幾乎形同虛設了。晚清時候,那些底層老百姓因為沒錢,一般有病就拖著,很多人從小病拖成了大病。沒錢請大夫看病,經常就用一些民間偏方來治療,有些還真治癒了,至於是如何治癒的,沒人知道,主要看運氣。這是一名正在休息的街頭藝人。
  • 「尋常巷陌」是什麼樣的巷陌?古代的這些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孫權其中有一句「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大家一般的翻譯是: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
  • 外國人如何歧視晚清中國留學生?
    文|陳卿美今天,大量中國學生走出國門留學。出國可能會受歧視,但這種歧視主要與個人素質相關。晚清的中國留學生出國留學比今天還受歧視,但那時更多還是與國家、文化有關。中國留學生如今遍布世界各地。晚清時沒有那麼普及,主要集中在日本與歐美等國家。那時的中國學生腦袋後邊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走在國外的街頭,你就可以想像,外國人會用何種眼光看中國人。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這些年輕的學生都是長袍馬褂、留長辮子。美國人根本沒見過。
  • 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第十四屆文化旅遊美食節書畫攝影展開展
    馬山縣「用影像講好脫貧攻堅故事」主題攝影大賽100幅獲獎作品在展廳亮相(黃羽 攝)  12月18日,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縣第十四屆文化旅遊美食節書畫攝影展開展儀式在縣體育館舉行,馬山縣「用影像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 「以色列人眼中的中國」攝影展在特拉維夫舉行
    新華社耶路撒冷12月19日電(記者陳文仙 尚昊)「以色列人眼中的中國」攝影展和頒獎活動18日晚在以中部城市特拉維夫舉行,活動期間甘肅省肅南裕固族歌舞團奉上了精彩的表演。  攝影展展出了由多名以色列人在中國旅行時拍攝的30張精彩照片,展現了中國美好山河、城市鄉村和風土人情,200多名以色列觀眾參觀了攝影展。
  • 2020中國開封「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展」在汴京公園開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瞧 12月2日上午,2020中國開封「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展」在汴京公園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攝影展的主題是「大鴇回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展」。開幕式後,汴京公園民間藝術團隊進行了精彩的文藝演出;與會嘉賓和群眾一起參觀了攝影展,本次活動策展人鄭州和悅自然學社的李沛老師和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趙海鵬教授為參加活動的嘉賓和群眾對圖片展進行了精彩的講解。
  • 晚清的「黃賭毒」達到了怎樣的歷史高度?
    不誇張的說,看懂這三個「業績」,我們也許就能對近代中國落後的緣由,多一層更深的理解。首先值得一說的,就是比較「香豔」的一樁:黃。晚清年間的「黃」,在許多「近代題材經典影視劇」裡,都常是重頭戲,不知成就了多少老戲骨的經典橋段。
  • 康奈爾大學——綺色佳中的夢幻之城
    康奈爾大學有7個本科生學院和7個研究生學院,其中7個本科生學院和4個研究生學院在伊薩卡,而另外的兩個醫學研究生學院一個在紐約一個在多哈的卡達,還有一個是康奈爾大學的科技校區(Cornell Tech campus)。
  • 「鬥美——當臺灣遇見威海」攝影展在臺北亮相
    「鬥美——當臺灣遇見威海」攝影展在臺北亮相 2015年05月23日 11: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記者 李嶽 攝)   中國臺灣網5月23日臺北訊 (記者 李嶽)5月22日,「鬥美——當臺灣遇見威海」攝影展在臺北國際觀光博覽會上亮相。千裏海岸線,一幅山水畫。寶島臺灣如此,半島威海亦如此。  本屆臺北國際觀光博覽會是全臺灣上半年度最大的旅展,預計參觀人數將達到30萬。
  • 美喬治梅森孔子學院舉辦「我眼中的中國」攝影展
    美喬治梅森孔子學院舉辦「我眼中的中國」攝影展   中新網3月7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日前,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成功舉辦了題為「我眼中的中國」攝影展。
  • 「環球奇境四光圈攝影展」在「上海之眼」觀光廳首展
    雲集8位世界著名風光攝影師力作的「環球奇境四光圈攝影展」,近日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23米的「上海之眼」觀光廳94層開啟其神奇的夢幻影像之旅。96張驚豔的片刻和定格的影像,不僅是獨具匠心的經典之作,還堪稱為「用生命承載和記錄著世界最奇幻的風景」。
  • 被捲入世界的晚清中國暨戊戌變法120周年——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
    被捲入世界的晚清中國暨戊戌變法120周年——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清末李端棻《請推廣學校折》版本考辨 周慧梅 喚醒、改造國民與國家改造——晚清中國的社會教育分析
  • 晚清老照片:窮人家徒四壁,洋人獵殺華南虎,貴婦抽鴉片
    小編搜集的這一組老照片記錄了晚清多種社會現象,直觀再現了100多年前的歷史圖景。看看老照片中的場景,再放眼我們當下的生活,真讓人感慨社會發展速度之快!洋人在福建獵殺華南虎。街頭賣點心的小商販。這張照片勾起了我的懷舊心理。我小時候,上世紀90年代,糕點都是用牛皮紙包起來,然後再封一張紅紙籤子,和照片裡記錄的樣子很像。
  • 圓桌|從洛文希爾的攝影收藏看19世紀的中國
    《寧波的小徑》,(傳)華生少校,約1860,蛋白照片蛋白印相我本人是一個中國藝術史的愛好者。我們這些攝影師所做的事情跟中國古代的畫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一點跟西方藝術史教的不一樣,比如說馬薩喬是視角透視法的先鋒開拓者,在中國我們能看到完全類似的東西。
  • 潘光哲: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本文以晚清「思想巨子」王韜(1828-1897)為例,嘗試就追尋晚清中國「民主想像」的軌跡這個課題,提出若干思考,但望能夠引起學界同好的興味7。他還稱頌「泰西」的「君民共主之國」的政治體制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的體制,「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王韜形塑出這種「三代影像」,使他對於中國現實提出諷喻式的對比:「夫設官本以治民,今則徒以殃民。不知立官以衛民,徒知剝民以奉官」。透過這種對比,王韜意在顯示中國「失落的黃金時代」,竟復見於今日之「泰西」:英國、法國,乃至於一切「君民共主」的國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