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世紀70年代的北京商鋪 託馬斯·查爾德攝 |
人民網紐約4月12日電(記者 李曉宏)《賴阿芳與託馬斯·查爾德:晚清中國之街頭巷陌》攝影展,日前正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手稿繕本典藏部展出。這個首次以19世紀中國城市街景為主題的專題攝影展,展示了150年前的兩位中外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街頭文化。這些珍藏至今的原版照片,來自美國著名的洛文希爾中國攝影收藏館。
賴阿芳(1839-1890)和託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1841-1898)是19世紀末期中國傑出的兩位中外攝影師代表。在使用溼版火棉膠化學材料的攝影時代,曝光時間過長問題給街頭生活攝影帶來困難,使得動態人物在照片中變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儘管如此,賴阿芳和託馬斯·查爾德都以自己在中國居住過的城市為主題拍攝了許多街景生活照片,這些作品不僅是上乘的藝術之作,也是觀察19世紀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萬花筒。
作為第一批中國本土攝影師,賴阿芳1860年在香港創立了阿芳照相館,並把它經營成「晚清中國最成功的照相館」。他享年51歲,去世後,阿芳照相館由其子賴月辰接手,一直運營到1940年。賴阿芳在其30餘年的攝影生涯中,曾背著沉重的照相設備,遊走東南沿海諸多城市,拍攝了許多建築和街道題材照片。
皇后大道是香港開埠後修建的第一條現代化道路,而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商業中心。賴阿芳在皇后大道開設照相館後,為其留下了許多影像。在這張皇后大道中路段的照片中,三層樓的商鋪在仰角拍攝下,呈八字形林立兩側,給人以高大逼仄之感。街上衣著各異的行人和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以及兩側掛著雙語招牌、售賣各色洋貨的商鋪,記錄了當時熙來攘往的商業活動,極具故事感地講述著這個國際貿易港的往事煙雨。
英國攝影師託馬斯·查爾德是清末中國最為重要的西方攝影師之一,他19世紀70年代來到北京,受聘於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擔任燃氣工程師一職。查爾德學習過早期攝影技術,在北京生活近20年的時間裡,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拍攝了大量北京及其周邊的風景、建築和人文景觀,留下了近200張珍貴的照片。其中,圓明園的觀水法石門、養雀籠,是僅存的對中國重要建築的影像記錄。
這張查爾德19世紀70年代拍攝的《北京商鋪》,反映了他在探索這座城市時所感受到的親切與新奇。照片中,商鋪的中式牌樓雕刻精美,牌樓上方中文繁體字的「天增號」招牌赫然入目。店鋪兩側,一邊是著長袍、戴瓜帽的晚清市民一字排開的望著鏡頭,一邊是拖著貨櫃的馬車。一個半世紀過去,照片中木雕的龍頭、浮雲和刻在竹片上的對聯依然清晰可見,靜靜地講述著那段商貿故事和建築史話。
作為同時期活躍於晚清中國攝影舞臺的兩位攝影大師,他們鏡頭下的城市街景有明顯差異。首先是兩人作品呈現的動感不同,體現了兩人的拍攝觀念和拍攝手法不同。賴阿芳《皇后大道》場景是動態的,表明他迅速捕捉街道行人和景物,採用了抓拍的攝影方法。查爾德的《北京商鋪》是靜態的,採用擺拍手法,讓晚清北京居民站著等他拍照。
兩人文化視角不同,講述的街景故事不同。如賴阿芳拍攝的香港皇后大道系列作品中,可見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身影。查爾德的《北京商鋪》中只有中國人;賴阿芳的《皇后大道》上,中式風格與西式新古典主義元素相融合的商鋪掛著雙語招牌,街上跑車轎車和人力車,商店裡擺著日本產的清漆等洋貨。查爾德作品中,只見中式建築,招牌上只有中文,馬車在土路上行駛,一幅緩慢的生活節奏。兩人作品中呈現的細節差異,體現了彼時的港口城市香港比晚清帝都北京更加國際化。
這些珍藏至今的街景照片穿越時空,生動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氣息和美學風格,為研究攝影史、城市史、建築史等學科提供了珍貴的圖像信息。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館越來越注重對歷史照片的收集與布展。然而,由於現存於世的中國早期照片稀少,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的19世紀中國攝影大師及在華的外國攝影師的作品仍然佔比較少。史蒂文·洛文希爾30年前開始從事古籍和手稿交易,後來他意識到中國早期攝影的珍貴价值,於是從藏家、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各種渠道中大量收集,目前藏品超過2.1萬張,成為世界最大的中國早期攝影私人收藏。
(責編:崔越、劉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