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生存,還是弱者生存?物競天擇,天由誰擇?

2020-12-12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物競天擇,天由誰擇?》

嚴復譯著《天演論》出版,是當年中國思想界的重大事件,造成巨大的影響,此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為人們的普遍認識,《天演論》著力表達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人們至今沒發現其核心理念的重大錯誤。天演論的核心是"天",天就是自然,是與眾生命和人無關但又不得不遵循的客觀自然,物競天擇的意思是:生命與物、生命與生命、物與物的競爭結果由至高無上的客觀自然來裁決,由自然來選擇勝利者。自然與生命的關係是壓倒性關係,自然不變,只是生命在變;自然選擇生命,生命無法選擇自然;自然改變生命,生命無法改變自然。生命是我們,自然是什麼?是不可知的盲區?是默認的不變的存在?是人的經驗和認識構造的事實空間?我們清楚自己,但自然的奧秘我們絕對不知,人在這種盲目的半知不解的邏輯下推論出"物競天擇",實在太過輕率,天擇我們,天由誰擇?

如果物競天擇是生存的基本法則,那麼"物競"就是正當的、正義的和必然的,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就是鐵律,這樣,人世間的戰爭、殺戮、災禍、苦難都是合理的;人之間你戰勝我、我戰勝你、生靈塗炭、你死我活都是正常狀態;人群中兇狠、惡毒、欺騙、陰謀、私慾、貪婪、暴戾……等所有人性惡都有了存在的根據,人類就必須奉行生存競爭邏輯模式才能生存,人類將永無止境地競爭下去,能改變的只是競爭的方法與規則問題。物競的盡頭是什麼?只擇下誰也戰勝不了誰的強者們繼續更猛烈的撕殺下去,競爭不可能終結,生命得到的結果就是一路血腥的爭奪、傷痛與苦難……人類千萬年來已經飽嘗了這種滋味。

物競的理由是天擇的需要?既然我們不知道"天"是什麼,我們就更不知道"天"需要什麼,怎麼肯定競爭的勝者是天選擇的?怎麼斷定這種競爭是"天"需要的?並且,生存下來的就是符合生存要求和生存目的的理想存在者嗎?生存是競爭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嗎?這些問題的漏洞事實上已經闖下大禍,禍及生命存在,禍及人類世界,禍及我們的子孫後代。

是否有一個不只面對人類、對萬種生命都完全相同的客觀世界?每種生命體都只感知到它能感知的世界,這眾多不同生命體感知的世界在哪裡組合成一個客觀世界?不會在人這裡吧?其他生命體同意嗎?為什麼不以蝙蝙的感知世界為準來界定客觀世界?客觀世界以誰的感知標準為準?如果我們認定的與我們的意識與意志無關的、我們不可知的客觀世界就是"天",天有意製造一個紛亂的、衝突的、分裂的、不穩定的存在嗎?自然的規律就是為了製造強者和適應者嗎?如果自然不是有意,那自然為什麼無意?……唯物主義的客觀世界完全不能自圓其說,所謂的客觀世界也就是人感知到並經過精神意識加工的世界,把這個世界強加到所有的生命體頭上,既是自作多情,更是荒唐可笑。

與其說是人類感知到的世界選擇了人類,還不如說是人類感知到並選擇了這個世界,而且,人是感知為目的並不是以生存為目的來選擇這個世界的,如果僅為生存,人只會選擇簡化自己、減少生命代謝活動、儘量把生存運動低級化,儘量把感知活動弱小化,這才符合長久生存、可靠生存和有效生存的目的。而人類及其他所有生命的活動形態與生存的策略恰好相反,所有的生命體都在擴張自身和儘量加大活動空間,這證明了生命的目的不是生存。生命體之所以不惜一切發展和進化,是因為感知欲的驅使,是感知無限性的需要,以競爭生存來解釋生命的活動行為是錯誤的,生命在擴張感知而不是為了生存。在各種感知活動中,感知力強盛者存在了,感知力弱小者消失了,這不是天擇的後果,這是感知選擇的後果,是感知構成的新形態,這形態與生存理念無關。況且,感知強者並不等於生存的強者,生存的強者則不是感知的強者。科學研究已發布報告:"研究人員研究了500萬年以來的許多軟體動物物種,其中腹足類如海蝸牛和雙殼類如牡蠣幾乎不會滅絕。他們將299種已經滅絕的物種與腹足類、雙殼類等不易滅絕的物種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不易滅絕的物種有一個共性——懶得動,代謝率低。那些已滅絕的物種代謝率普遍較高,不易滅絕的物種則往往是生存能量需求較少的。"代謝率與感知力成正比,如此一來,不是高者生存,而是低者生存;不是強者生存,是弱者生存。(人類不要心存僥倖,下次要滅絕的可能就是代謝率越來越高的你)。以生存與否來證明競爭的成敗顯然荒謬的,因為生命體激烈活動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生存。

物競天擇是一種表象,適者生存是一種假象。這一切不是造化弄人,是感知在弄人,感知運動造就了這一切,而人硬要使用生命理念來解釋,結果必然一頭撞在南牆上。

生命的變化不是天演而是自演,它們(包括人類)都只是感知的產物,是生命、特別是人自己演化出了這個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人自己的投影,是專門表達給人類看的。懵然無知的人類不領情,竟把自己演化出來的世界硬塞給上帝和客觀,還一頭霧水地大張著痴迷的雙眼……

相關焦點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者你可以改變
    在動物世界中需要經歷殘酷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社會中同樣也是如此,誰能更好得適應社會,誰有更多的資源儲備,誰有更多的學識人脈關係,就是會比其他人生活都要好。在動物世界中有強弱之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分強者和弱者。 所謂的弱者是什麼呢?
  • 誰都知道競爭殘酷,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積極競爭才能贏
    誰都知道競爭殘酷在有些人的字典裡,沒有「競爭」二字,失敗者從來不參與競爭。他們的處事原則是與世無爭,另外他們也認為自己沒有競爭的能力,在心底把自己歸為弱者一類。其實,誰都不是天生的強者,任何人的競爭意識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的。通過學習,誰都能有膽有識,敢於競爭。
  • 老子「物競道擇,弱者生存」,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誰對誰錯
    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並不是強者生存。《道德經》第二十章也包含著「弱者生存」的智慧,弱與強誰是更適的生存者呢?「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智慧。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真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嗎?
    談到進化論,國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的概念通俗易懂,但如果把各種附加在達爾文進化論概念上的曲解去除乾淨,回歸原典,就會發現中國人對進化論的誤解也許能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 弱者的生存法則
    弱者的生存法則鯡魚是一種遊動靈活、身長約35釐米的小型魚類,生活在太平洋的水域中。由於體型小,鯡魚的天敵很多,任何體型比它大的肉食魚都可以捕食它。那麼在兇險莫測的海洋裡,鯡魚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這就要得益於鯡魚的團隊合作精神了。它們深知團隊合作的奧妙,單個的鯡魚只有通過加入團隊才能壯大自己。數量眾多的鯡魚聚在一起結成一個團隊,少則上萬條,多則百萬條。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何是人而不是恐龍創造了文明?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英國人達爾文的理論。達爾文認為,生物之間存在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所謂自然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跟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三個星座適應能力最強,走到哪都成為強者
    不管一個人的實力究竟多麼強大,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又或者說,對於一個環境下的人們而言,不是說你能力最強就最厲害,而最厲害的往往屬於最適應的那個。當然了,放到我們現實中也從來不會缺少這類適應能力最強的人,從而使得他們不管走到哪,也都會成為強者。
  • 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在今天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變化日新月異,競爭無處不在,一個人也好,一家公司也罷,要想在時代潮流中站穩腳跟,必須要記住一句話: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看看如今風頭正勁的那些公司的發展歷史,就不難得出「適者生存」的邏輯。
  • 從「適者生存」到「弱者的天堂」
    、馬力大,誰就什麼都不怕。自從嚴復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介紹給中國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成為了中國人理解人類社會的確定之點。在龐大的人口數量的背景之下,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將社會描述成一種競賽,一場「爭奪資源、弱肉強食」的生存戰鬥。交通秩序是潛在的社會秩序的一種清晰表達,在人人爭先恐後的社會氛圍中,行人和自行車,作為弱勢群體,早已舉步維艱。
  • 讀達爾文的《大自然的選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說到達爾文,大家一定想到的是他的那句名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除此之外,想必大家應該和我一樣,從在初中生物課本上學過之後,對這個概念再沒什麼了解了。今天有幸讀了達爾文的《大自然的選擇》,以為可以有非常全面的理解或者認識或者收穫!
  • 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改變還是適應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比賽,自負地以為一定可以奪得冠軍,不料在最後的決賽中,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皆竭盡全力出招攻擊,搏擊高手感覺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往往能夠突破自己的防守。
  • 《狼道》智慧之五十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狼的生存中,它懂得去認真觀察和尋找目標和獵物,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在狼的生存中也存在著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危機意識。狼在那個優勝劣汰的動物界中,從不守株待兔,它會主動出擊,所以,它們才能在狼族中生存,在自然界中生存。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母鷹把剛剛幾個月的小鷹無情地推下了懸崖,只有在暴風雨的洗禮下,把死亡的陰影化為強健的羽翼,展翅高飛的後代才有可能成為生存的強者,才有可能成為孤傲的天空王者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種之間及生物內部之間相互競爭,物種與自然之間的抗爭,能適應自然者被選擇存留下來的一種自然法則。
  • 達爾文進化論遭到質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許只是一個謬論
    所有的生物都是通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一步一步進化到今天這個程度。換句話說,在今天還活著的所有生物,都是戰勝了自然法則的勝利者。達爾文進化論遭到質疑達爾文的進化論,影響了人類對生命起源探索近200年的歷程。在小時候,我們也曾經對這個理論深信不疑。
  • 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
    鳶鷹展開雙翅,在天上盤旋,任由風力將它提升,翱翔在比它築於最高的山峰樹頂的巢還要高的天空上。 當它返入巢裡,它那些飢餓的雛鷹把嘴張得大大的,但鳶鷹給他們每個狠狠一啄,生氣地望著他們。 它說:「我今天什麼也不給你們吃,你們已長得太胖了,你們必須要懂得鳶鷹不能像常鳥那樣飛的,他用不著發狂擊拍雙翅以停留在高空。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真的了解嗎?
    值得指出的是,赫胥黎強調的核心思想和內容包括: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的差異,人為人格與天然人格的區別、社會進化與生物進化的不同、人類生存競爭與生物生存鬥爭的差別、生存鬥爭與倫理原則的矛盾等。  總之,他認為不能把生物演化的規律生搬硬套地運用到社會學領域中去。
  • 經濟領域,弱者生存的三個戰略:縮小規模、擁抱變化和找準定位
    生物界的規律是只有第一才能生存下來!經濟領域的規則中,大家看到了「勝者通吃」這四個字!但是,天生的「貧二代」就自甘貧困了嗎?當然不!老子說「道法自然」,所以我們還是要看自然界。對應到商業上就是大企業、大明星的壟斷,強者需要擴大市場佔有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模仿中小企業,並搶奪他們所開拓的新興市場。如果持續這樣做,弱者只有滅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為了生存下去,小企業、小人物也有他們的弱者戰略。
  • 是「物競天擇」?還是「叢林法則」?
    無論是「物競天擇」,還是「叢林法則」,都是對「進化論」的一種解釋和歸納。既然是兩套說辭,那它們的意思就一定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哪個說法,也都不能得到人類社會完全認同!因為「進化論」本身並沒有得到周延的驗證。不過,兩套說辭有一個共項,那就是「競爭」!差別是「競爭」的結果:誰「擇」的問題。
  • 你是強者還是弱者,從這3個方面就能看出來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呢?有經驗的職場老前輩們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方面,讓我們作為參考判斷的依據,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對問題不同階段的反饋。特別好用也特別有效,不信的話你可以來試一下:一、面對問題的反應---是驚喜還是憂愁,一看便知:一個人的第一反應,最能說明這個人的內心情況。
  • 強者與弱者的叢林法則,一部漫畫簡單的闡釋了很多道理
    尼採有一個「超人哲學」和「弱者道德」,前者鼓勵強者去創新與嘗試,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後者則對弱者做出約束,弱者就不會產生壞的影響,這個理論提出的社會背景比較微妙,那個時候似乎人人都高呼道德,道德成了弱者制約強者的攻擊,因為社會上依舊是以弱者居多,限制強者的發展,給弱者更多權力才能讓社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