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一位湮沒於歷史塵埃中的英烈,也是一位得到孫中山表彰,蔣介石追認,毛澤東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他不僅與宋教仁、陳其美被列為民國三烈士,而且是和廖仲愷、譚延闓享受國葬禮遇單獨建墓於中山陵的民國要人。他就是被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國葬於中山陵東麓馬群(當地陶家營老百姓俗稱墓地叫紅毛嶺)的範鴻仙烈士。
謀划起義 功勳卓著
範鴻仙(1882-1914年),名光啟,出生於安徽合肥北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聰穎好學,小小年紀就文名遠播。1906年,在安徽參加了同盟會。此後不久,範鴻仙來到上海,結識了于右任、張靜江、陳其美、宋教仁、章炳麟等革命黨人。
範鴻仙深知革命非輿論宣傳而得成功的,因此,他不遺餘力參與謀劃了安慶起義、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積極籌劃參與了光復上海、安徽、江蘇的活動,還被同盟會委派負責南京的光復工作。他冒著生命危險,隻身赴敵營,說服清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起義,組織江浙聯軍,於1911年12月攻克南京。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範鴻仙任江蘇省參事會會長。為鞏固和保衛新政權,他毅然辭職,親赴江淮招募壯士5000人,成立「鐵血軍」,親任總司令,力主北伐。
範鴻仙不但是光復南京第一功臣,而且他還救過陳獨秀的命,就連蔣介石都是他在上海策動第三次革命時的助手。
範君神筆 勝十萬師
1909年5月,範鴻仙協助于右任創辦了著名的革命報紙《民呼日報》,常以「孤鴻」為筆名,發表時事評論文章。《民呼日報》被上海租界當局查封後,于右任和範鴻仙不為所屈,又創辦了《民籲日報》,不久又被查封了。次年10月他們又創辦了影響更大的《民立報》,範鴻仙任主筆。他的雜文短評,針砭時弊,抨擊清政府,聲討列強侵略,揭露袁世凱陰謀禍心,筆鋒犀利,文採博雅。每天報紙一出,一時洛陽紙貴,供不應求,以致出現一塊銀元買不到一份報紙的盛況。孫中山稱讚道:「範君一支神筆,勝十萬雄兵。」毛澤東稱《民立報》充滿了激烈人心的材料。
範鴻仙在上海《民籲日報》主持筆政期間,積極參加了柳亞子、陳巢南、陳去病、高旭等人組織和發展的南社活動。在《民立報》時,他經常與南社社員唱酬詩文,其中又特別與葉楚傖交誼甚篤,「解人」筆名即得於此。他所著述《記宋先生遺事》、《再記宋先生遺事》兩文,均被刊載於《南社》第十七集中,成為珍貴的革命史料。
南北議和後,範鴻仙自釋兵權,仍回上海辦報,《民立報》 成為革命黨人的主要喉舌。
英年早逝 舉國震驚
1913年,袁世凱獨裁帝國的劣跡日漸顯露,派遣特務在上海車站暗殺國民黨中堅宋教仁,範鴻仙連稿致討,筆鋒直指「袁賊」。
袁世凱想拉攏範鴻仙,邀他到某地開會,到了那裡,一看竟是一棟豪華的洋房,連汽車、僕人、美妾都配好了。範鴻仙勃然大怒,連稱無恥,拂袖而去。
袁世凱竊國後,孫中山發動了護國討袁的二次革命,範鴻仙與柏文蔚等人受命在安徽舉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到處搜捕同盟會員,範鴻仙也在通緝之列。他流亡到日本,協助孫中山組建了中華革命黨。
1914年初,範鴻仙受孫中山派遣,冒險回到上海,組織了200餘人謀劃奪取上海鎮守使公署。袁世凱懸賞十萬大洋購範鴻仙人頭。1914年9月20日,範鴻仙被袁世凱指使的上海鎮守鄭汝成暗殺身亡,手下200餘壯士也全部慘遭殺害。範鴻仙被害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孫中山先生電召範鴻仙夫人李貞如前往日本,親予撫恤慰問,他高度評價了範鴻仙的一生,並答應「待革命成功後,定將為鴻仙舉行國葬」。
國葬鐘山 一波三折
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範鴻仙附葬中山陵園內,並隨後成立葬事籌備委員會,辦理其葬事。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範鴻仙為陸軍上將。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範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由於範鴻仙既非國民政府要員,又加上他英年早逝,和同樣享受「國葬」禮遇的廖仲愷、譚延闓自然冷暖有別,這就註定他附葬歷程的艱難,尤其是墓地指撥歷經波折。
1931年,範鴻仙葬事籌備委員會函請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指撥東西窪子一帶地段為烈士墓地。」因該地被租借給國民政府「外交部」建高爾夫球場,難以照撥。此後,範鴻仙葬事籌委會又「函請指撥二道溝間山坡為建築範先生墓地。」1932年1月15日,陵管會回覆:「該處因另有應用,不能照撥。另撥山北黃花寺地段為範先生墓地」。二道溝間山坡,估計為仰止亭一帶,如將範墓設此,則過於擠壓孫中山陵園的空間;但將範墓擱置山北,又難免有冷落英靈之嫌。1933年7月12日,既是範鴻仙生前好友又是陵管會委員的于右任,親自出面為範墓撥地,指定中山陵東麓馬群陶家營紅毛嶺約六畝為範鴻仙墓地,這持續幾年一波三折的墓地風波才塵埃落定。
原範鴻仙墓的規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戰中被毀。抗戰勝利後,在原址重建。十年動亂中再遭破壞,1972年10月著手修復,同時,將範夫人、老同盟會員李貞如的遺骨由湯山墳頭移來合葬。範鴻仙墓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