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設
第20期
中央文明辦 2019年12月27日
〔工作交流〕
黑龍江修訂實施文明單位建設條例
安徽文明單位創建有實招
青島組織文明單位助力鄉村振興
〔工作交流〕
黑龍江修訂實施文明單位建設條例
黑龍江省著眼深化拓展文明單位建設、提高文明單位創建法治化水平,在總結基層鮮活實踐經驗基礎上,出臺新版《文明單位建設條例》,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條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文明單位建設的基本原則,注重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把組織機制、領導體制、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作為文明單位評選的重要基礎。《條例》注重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文明單位創建全過程,以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引領,明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誠信建設、弘揚時代新風、履行社會責任、環境乾淨整潔、組織領導有力等10個方面評選條件。同時,把文明單位創建與公民行為規範、營商環境塑造等工作結合,引導各級文明單位立足行業特色、職業特點,創新服務理念、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履職盡責能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在加強誠信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和倡導文明新風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條例》明確規定文明單位評選標準、考察內容和負面排查、媒體公示、會議評審、晉檔升級等系列規範程序,既便於相關部門參照操作,又便於群眾監督。首次明確文明單位職工獎勵標準,並給予獲得文明單位的企業提高信用等級、適當降低監督檢查頻次、優先獲得評先評優和金融支持等政策優惠,有力激發各級各類單位的創建熱情。《條例》變更文明單位創建周期,明確學校不再列入文明單位評選範圍,與全國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接軌。
安徽文明單位創建有實招
安徽省著力在豐富內涵、創新載體、激發活力上下功夫,推動文明單位創建不斷深化、提質增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突出思想引領,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創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依託文明單位設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職工學校等陣地和平臺作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增強創建思想內涵。強化工作落實,各級文明單位成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做到創建工作有規劃、有制度、有隊伍,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實。注重黨員示範,先後出臺黨員幹部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志願服務、文明出行等實施意見,倡導文明單位模範踐行,自覺抵制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對不遵守相關規定的文明單位進行約談。
二、拓展創建領域。具體抓好「三個延伸」,推動創建從單位內部向外部延伸、從機關向基層延伸、從體制內向體制外延伸,形成創建大合唱。一是向社區和農村延伸,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安排文明單位與城市社區、貧困村結成創建對子,開展活動共謀、培訓共辦、經驗共享等合作,推動文明單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二是向單位基層延伸,深入開展文明班組、文明科室、巾幗文明崗等創建活動,持續開展「江淮雙創匯」、崗位練兵等創新創業大賽,搭建多層次創建載體,讓創建更加精準、更接地氣,激發全員參與活力。三是向非公組織延伸,重點引導百佳文明網站、百強民營企業、百強高新技術企業創建,採取基層文明辦上門宣傳、文明單位一對一幫扶等方式,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爭創文明單位。
三、抓好示範帶動。組織文明單位廣泛開展道德模範、最美人物和身邊好人學習宣傳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去年以來推出各行各業先進典型639人,成立先進模範工作室87個,讓員工發現身邊之美、感受榜樣力量。會同金融行業實施道德信貸工程,幫助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打造品牌活動,每兩年評選一次文明單位創建「十佳品牌」,以這些知名度較高、影響力較大、帶動性較強的品牌促進創建活動,「微笑服務、溫馨交通」「徐輝假日服務小分隊」「質量文化長廊」等廣受群眾歡迎。
四、加強監督考核。省委將文明單位創建納入黨建工作綜合考核,考核結果與員工福利待遇掛鈎。堅持評選推薦不照顧、嚴把關口不降標、常態管理不鬆手。嚴格依據測評體系開展測評,不看單位規格,不搞平衡照顧,激發各單位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創建熱情。嚴格執行負面清單,保證質量、寧缺毋濫、倒逼創建。加強日常監督,建立暗訪曝光、後進約談、榮譽退出等動態管理制度,對照標準找不足、緊盯問題抓整改,淘汰創建下滑的省級文明單位273家,始終保持文明單位先進性。
青島組織文明單位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山東省青島市組織300餘家文明單位積極開展共建幫扶活動,助力210多個村莊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增強文明單位的社會責任感、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建機制優環境。區市和行業部門分片包村,組織創建規範、幫扶力強的文明單位與鄉村振興工作重點村莊結對,形成「二幫一」或「多幫一」的共建格局。組織幫扶單位深入村莊走訪調研,對接群眾需求,協商制定共建方案,做到有實招出實效。市文明辦審核備案共建方案,配套出臺《文明單位考核細則》,對幫扶成效顯著的單位,在申報升級和評選先進方面優先考慮。各級各類文明單位發揮特色優勢,著眼改善村莊環境和滿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幫助村莊完善保潔制度和設施,硬化、美化、綠化道路75公裡,安裝太陽能、風能路燈2000多盞,修建擴建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66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二、重服務育新風。各級各類文明單位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內容,深入共建村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築愛助殘、扶貧助困、關愛留守兒童等志願服務活動和「樂在農家」、百姓宣講等文化理論宣講活動。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人榜」等宣傳活動,參與組織道德評議、民主懇談等活動,樹立鮮明價值導向,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司法系統文明單位組織律師、法律顧問、法治宣傳志願者等,一年來開展普法宣傳活動2000餘場次,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三、強產業奔小康。在幫扶過程中,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新建農民田間學校75處、示範基地26處,開展多項農業技能培訓,幫助提升村民技術水平,一年來累計培訓15858人。金融行業文明單位幫助村莊調整產業結構,精準對接貧困人口信貸需求,加大對種植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鄉村旅遊項目的信貸支持,累計發放貸款1億多元。採用「網際網路+農產品」「旅遊+農業」「合作社+品牌」等模式,幫助村民做強做優特色產業。部分文明單位捐款2000餘萬元,幫助共建村建設大棚基地和產業示範園,促進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