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作弊,印度人也是拼了。
最近,印度卡納塔克邦一所大學預科學校就使出了「終極大招」:讓學生人人頭戴紙箱參加考試。東張西望是不可能的,學生只能通過紙箱上挖的一個洞看清自己面前的那張試卷。
家長參與作弊成風
說實話,「終極大招」並不終極,如果學生在紙箱裡面寫滿了答案怎麼辦?畢竟,這可是一個作弊成風的大國。
有需求就有市場。在印度,作弊可算得上是一個產業。
傳統一點的,就是在手上抄小抄,或者將小抄貼在腿上。對付這種作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規範考生的穿著。
不過,這樣也擋不住望子成龍、打了雞血的學生家長啊。比如上面這張圖,一些印度家長就不惜冒險爬上8層樓,從窗口將槍手在場外答出的正確答案遞給考場內的孩子。
當然,還有「有效」利用高科技的。從專門的中介、廠商那裡購買作弊專用的無線耳機,由中介負責將考卷傳出、槍手答題,並將正確答案通過無線耳機傳給考場裡的學生。
過關斬將比拼考分
你可以說印度人急功近利,但必須承認的是在印度念書還真不容易。畢竟在人口龐大的印度,通過考分來選拔人才是一種不得不實行的殘酷但卻有效的方式。
所以要想出人頭地,印度人也需要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階段過關斬將,靠成績說話。他們的升學考試也不比我們的孩子要經歷的少。
印度目前實行「10+2+3」的正規統一學制,即8年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3年大學本科。其中8年小學為義務教育階段,10年級要參加畢業會考,12年級開始還要參加各門科目會考,成績將作為大學錄取時的參考。12年級畢業時要參加畢業考試,相當於高考。
印度12億人口,每年有上千萬高中生畢業,但參加高考的學生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幸運入學。為了成為這幸運的「三分之一」,許多學生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床,然後參加各種校外輔導和殘酷的死記硬背學習。
印度高中12年級統一考試一般在每年5月初舉行,科目可不少。文科生要參加英語、數學、地理、歷史和簡明經濟學考試,理科生要參加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考試,根據報考大學專業的要求還必須加試相關科目。每場考試大約持續兩個半小時,考試全部使用英語。一般情況下,考生百分比成績達到75分就有希望上大學,要上名牌大學則至少要在90分以上。
有資格≠被錄取
到了6月初,「高考」分數陸續發榜,考試結果通過網絡和報紙等公共媒體向整個社會公開。學生們知道了自己的分數,綜合衡量了自己的實力,就該開始決定向哪一所大學投遞申請了。
但是,即使取得報考資格的印度學生也不能保證全部被大學錄取。
由於印度實行西方式教育體制,各大學獨立招生,所以印度學生就需要前往各個大學遞交「投名狀」。當然,學校和考生之間嚴格說是雙向選擇的,但對於一些高分考生,各大名校也是極力爭取;而如果一些高校吸引力不是太大,也可能出現招不滿學生的情況。
像德裡大學和尼赫魯大學這樣一些名牌大學自然是不愁沒有生源的,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尖子學生前來報考。印度大學可以自主決定對報考學生進行何種形式入學考試,也可以不進行入學考試,全憑考生12年級畢業考試成績和日常成績來決定是否錄取。但許多像德裡和尼赫魯這樣的大學,對考生只進行一些簡單的面試,而且在錄取學生時不是僅僅看「高考」這一項成績,從小學到中學的成績單、每學年由學校給予的評語、校方的推薦信等等,也都是錄取與否的根據。所以,真是從小到大一刻也不能放鬆。
而被稱為全世界最難考大學之一的印度理工學院,每年錄取率僅為2%,是美國哈佛大學的五分之一。有媒體曾比喻,把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印度理工學院恐怖的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筆試以及長達5天的面試,給趨之若鶩的考生們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有的考生還沒來得及看到成績就已經被累垮,因考試壓力大而患嚴重抑鬱症甚至自殺的人更是不在少數。
入學之後,也沒法過得輕鬆。在德裡或者尼赫魯大學,如果學生入學後表現不佳,校方是有權根據規定予以除名的。可謂嚴進嚴出,好不容易擠上了高考的獨木橋,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可不能因為自己的懶惰放任而摔到橋下去。
這幾年,印度也開始為學生減負,嚴格控制中小學生的書包重量和作業負擔。但減負哪裡是減重和減作業就能達成的。對於大多數身處印度社會底層的孩子們來說,只有努力學習,才有可能走出農村,改變自己的命運。
深海區工作室深海三文魚
編輯:王若弦、龔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