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考上北大法律系」「清潔工將落葉掃成加州大學藝術品」「老清潔工終獲得大學學士學位」
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沒有傳奇,也沒有驚天動地,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草根英雄的王者逆襲」。
這次的主角張立勇,也是這樣一位「小人物」——
一個普通的廚師,滿分677分的託福考試,考了630分;
換算成現在的新託福,是一個100+的分數,這個分數,足以申請美國排名前20的學校。
家境貧寒,無可奈何放棄讀書
張立勇也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出生在江西贛南山區的一個小山村中,這註定了他要走的路比很多人難的多。
出生在窮山溝溝,意味著和同齡人比,他擁有的資源少的可憐。
張立勇家特別窮,房子都住不了,需要蓋新房。
蓋房子的錢都是借的,結果剛蓋了三間新的土坯房,很快就漏雨了。
家裡欠了幾千塊的債,父母竭盡所能地節衣縮食,但家裡的日子還是每況愈下,窮到一定時候,連米麵都是借別人的吃。
這種情況下,家裡根本沒錢修補房子,也沒人再願意借錢給他們了。
看著父母們因為日夜操勞逐漸佝僂的背影和粗糙黝黑的雙手,想起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的那筆巨債,作為長子的張立勇決定為家裡分擔債務。
於是剛剛升入高二的張立勇輟學了。
父母堅決反對他輟學,再難也要供他讀書,認為讀書才是改變命運唯一的出路。他的母親說:
「你不上學,以後考大學就沒指望了。」
張立勇安慰他們,出去打一段時間工,先讓弟弟妹妹們繼續讀書,等我攢夠錢,再回來繼續讀書考大學。
離開了校園,張立勇對於知識的渴望卻更加熱切,他揣著開學發的課本南下廣州,開始了打工生涯。
他先進入了一家竹藝廠,一天12小時泡在流水線上,工資卻填不飽肚子,下工回來累的半死,更別說看書了。
過了不久,他找了一家中外合資的玩具廠,這裡的玩具都銷往國外,訂單、包裝、說明書上面全都是他看不懂的英文字母。
張立勇明白,不能這樣下去了,要不然自己真的就只能當一輩子普通工人,必須琢磨著做點改變了。
於是,學英語的事情立馬被他提上日程。
可是在廣州打工的時候,勞累的工作任務和周圍的環境讓張立勇難以靜心學習。
「一間小房子住七八個工友,晚上就是打牌喝酒吃宵夜。」吵鬧喧囂的環境讓他決定離開夜生活多彩的廣州。
憑著叔叔的介紹,他以廚師的身份踏入清華,終於能夠在這裡開始他學英語的夢想。
在清華有了學習的氛圍,張立勇埋頭苦學
而張立勇踏進清華的時候,自然不是作為一個學霸考進來的,他是進來打工的,在清華大學食堂當廚師。
清華食堂的工資沒有在廣州的廠裡上工賺得多,但是這裡學習環境好,本來外出打工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的張立勇還是沒忍住「學習的誘惑」。
這是個吃得了艱苦耐得住寂寞的好苗子,在清華大學校內一間四平方米的小屋內住了下來,清晨四點多,他就開始起床看英語。
網上有一句很火的話,「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用來表示一個人是否足夠努力而在凌晨起床。
雖然洛杉磯張立勇沒見過,但是他可以說,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清華園嗎?我見過。」
冬學三九夏學三伏,不論是零下幾度結冰的凌晨,還是將近四十度馬路能做鐵板燒的正午,張立勇都在埋頭啃書。
四平方小屋的床頭,張立勇寫下了「克己」和「行勝於言」,時刻警示著自己,不許鬆懈,不要懶惰。
清華的食堂規定,在學生開飯前,廚師們有僅僅15分鐘的時間吃飯。
結果就連這一點時間,張立勇也拆分了出來,7分鐘光速吃飯,還有8分鐘,張立勇就躲在食堂背後一個放廚具的柜子後面看英語課文。
清華有她獨特的優勢,張立勇能碰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學生和專家,並且可以蹭課,他去蹭了好多課程。
清華大學還有個英語協會,張立勇知道後跑去申請加入,協會的學生們提出了疑問,因為他們只招收學生,而且一個廚師,英語能力達得到要求嗎?
張立勇和英語協會的學生們談判了很長時間,寫中英文申請書,用鋼筆寫、毛筆寫,變著花樣申請,就是要加入英語協會。
張立勇一直不懈地提交申請,和協會的同學磨嘴皮子,終於打動了協會的成員,破格錄取了他。
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獨,張立勇的這段生活就是上班、看英語、蹭課,謝絕了一切社會活動,可以說是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英語書。」
像一臺精準的機器一樣卡著所有的時間運作,最終他收穫了耕耘出的果實。
努力付出總有回報,腳踏實地做實事
2001年,張立勇覺得得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了,於是走進託福的考場。
當他走出那個四平米的房子時,630分,這個超過同期許多清華考生的高分像強光一樣炫目,也沸騰了水木清華的BBS(清華大學學生常用的論壇)。
一時間張立勇就成了熱門話題,有人稱他為少林掃地僧,由學校找他給學生做講座,更多的人圍著他要籤名。
而張立勇沒有飄,他始終謹記自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只是一次英語考試得了高分,僅此而已。
他拒絕了許多媒體的採訪,怕耽誤學習的時間。
除了英語,他還自學了計算機課程,紮緊褲腰帶買了臺電腦;廣泛閱讀新聞書籍,旁聽經濟與法律課程;甚至去北大的成人教育學院讀了國際貿易專業,獲得了一個具有真實效力的、真正的大專文憑。不斷汲取知識,不斷拓寬視野,讓他明白比起攢了多少錢,思想與能力才是決定一個人會走到哪裡,獲得多少財富的基石。
因為出身貧寒錯失了許多學習機會,現在的張立勇也頻繁地投身到公益活動中去。
2008年,他主動參與了四川抗震救災工作。
此外,也做了許多的公益講座,教學生們如何管理時間。
他拒絕了許多機會,一心投入到公益事業中,由於曾經的貧窮而輟學是他的遺憾,所以他資助了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讓他們有書讀。
當時聚焦在張立勇身上的流量早已褪去,張立勇毫不介意。
「我就是個普通的農民,做好自己的事,一步一個腳印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