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缺山?連一塊石頭都禁止攀登,讓我國眾多名山情何以堪!
地大物博的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名山遍布全國各地,三山、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應有盡有,吸引全世界人們競相攀登瀏覽,最廣為人知的如天下第一山泰山、天下第一神山崑崙山、天下第一福地終南山等等,享譽世界!
而同樣作為領土面積為7692024平方公裡的超級大國澳大利亞卻少山少水,地廣人稀。由於高原和平原佔了大部分國土面積,澳大利亞除了最高峰科修斯科山、被稱為「叢林步行者的天堂」的藍山和紅色巨巖艾爾斯石以外,基本上沒有其他有名的山了。
而且,艾爾斯巖石實際上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山,它只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而已,從其名字也可以知道,畢竟它上面連一點樹木花草等植被都不長,完全光禿禿的,不具備一座山本應具備的基本特點。不過,由於這塊石頭的高和大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於是當地人便把它當作一座山看待了。
這塊巨石位於澳大利亞北部,原本叫做「烏魯魯」,這也是原住民對它的稱呼,後來白人來到這裡才給它取名為「艾爾斯巖」。艾爾斯巖堪稱全球最大的單體巖石(即一塊石頭),高約335米,長約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裡,周圍一切在它面前都顯得十分渺小。
其實,艾爾斯巖遠不止人們看到的那麼大,它露出地面的部分可謂是冰山一角,隱埋在地表之下的才是大頭,大概有6公裡那麼深。它就像一座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不僅有著碩大無比的體積和陡峭得接近垂直的巖壁,還屹立於紅土中心沙漠地帶上億年之久,氣勢雄峻和歷史悠久的它曾一度吸引全世界人民到此攀登遊玩觀光。
更讓遊客迷戀的,是艾爾斯巖夢幻般的色彩變換。作為紅色巨巖,其顏色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甚至在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段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光線是改變其色彩的主要因素。從清晨到日落再到消失在夜幕裡,艾爾斯巖會經歷三到四種色彩變化,依次為淺紅、赭紅、橙紅以及暗紅。而且,這只是肉眼大概看到的,若將整個過程拍攝下來,其色彩更加豐富,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至於這麼大這麼美的巨石是怎麼形成的,目前科學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地質運動說,艾爾斯巖是兩次地殼運動的產物。第一次地殼運動發生在四億五千萬年前,受到影響的阿瑪迪斯盆地向上堆積擠壓形成大片巖石,即艾爾斯巖的原型,並在地塊的隆起和交疊下處於垂直狀態;第二次地殼運動發生在大約三億年前,這塊巨石因此被推出海面,再經過長達億萬年的風化作用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其二是隕石說,有的科學家認為艾爾斯巖的前身是一顆來自於太空中的隕石。數億年前,一顆距離地球軌道較近的小行星在運動過程中由於偏離軌道而墜入地球大氣層,最後隕落到澳洲北部,三分之一露出地面,三分之二沉入地下,再經過長期的抬升、風化等地質運動形成了今天的艾爾斯巖。
不管艾爾斯巖是如何來的,都不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歡,每年都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遊玩。但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艾爾斯巖已經不讓攀爬了,想去都去不了。其實早在2019年10月25日,澳大利亞就下達了禁止攀登艾爾斯巖的命令。在這之前的幾天時間裡,遊客蜂擁而至,排起長隊,趕在禁攀令生效之前好好欣賞一下這塊紅色巨石的美好風光,而這幾天也達到了它的客流量巔峰。
對於禁止攀登艾爾斯巖這件事,不少人反映是不是澳大利亞太缺山了,所以才不讓攀爬了,這讓國內的眾多名山情何以堪。其實,澳大利亞不讓攀爬艾爾斯巖也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因為名山太少了而捨不得給大家攀登,其背後的真正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為了支持原住民的信仰。艾爾斯巖所在地的原住民是阿南古族人,他們視這塊大石頭為宗教聖地、祖先聖地,是不容褻瀆的,而攀登者相當於將艾爾斯巖踩在了腳下,是一種很不尊重的行為。因此,當地原住民一直以來都大力反對人們攀爬艾爾斯巖。
其次,為遊客的安全著想。攀登是一種冒險活動,何況是攀登艾爾斯巖這樣的巖壁陡峭且表面光滑的「大山」,風險太大了。另外,艾爾斯巖的表面溫度在夏天能達到47攝氏度之高,也容易給遊客帶來危險。有數據顯示,最近六七十年的時間裡,攀爬艾爾斯巖的遊客死於高溫脫水、跌落,或者其他原因的已經有數十人了。可見,禁止攀登艾爾斯巖也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