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READ
讀
望海亭賦並序
會稽太守參政魏公,作望海亭於臥龍之巔,率其屬為歌詩以落成,錄與書來,且使賦之。餘謹掇其膏馥之餘,擬賦一首以寄,後日獲從杖屨,其上於山川之神,尚有舊焉。其辭曰:
諸侯之客,有來自東,而奼會稽之遊者,曰:佳乎麗哉!越之為邦也。縈山帶湖,樓觀相望。背臥龍而崛起,煥丹碧之翬翔。躋攀下臨,顧瞻無旁。平疇蔚以穉綠,喬木森其老蒼。淙萬壑之春聲,寫千巖之秋光。朝霞暝霏,扶疏微茫。望山河之故墟,吊草木之餘社。夏後萬國之朝,勾踐百戰之野。興亡梗概,猶有存者。至於流觴泛雪,高人之舊事,浣紗採蓮,遊女之遺蹟,鬱溪山之如畫,尚仿佛其可識。訪故老以問訊,興慨嘆於疇昔。是為遊覽之大略,而蓬萊觀風之所得。
雖然,士固多感,而況於對景以懷古,撫事而凝情,往往使人魂斷意折,酒澹而歌不平。故麗則麗矣,而未擅乎登臨之勝也。若夫浩蕩軒豁,孤高伶俜。騰駕碧寥,指揮滄溟。墮憂端於眇莽,挹顥氣於空明。飄飄焉有連鼇跨鯨之意,舉莫如望海之新亭!
嘗試登茲而望焉,沃野既盡,遙見東極。送萬折之傾注,豔寒之光並射。浸地軸以上浮,蕩天容而一色。珠輝具芒,矗蝀橫霓。快宇宙之清寬,悵百年之逼仄。當其三星曉橫,萬境俱寂。浴日未動,晨光先激。波鱗鱗而耀金,天晃晃而半赤。赬輪騰上,東方皆白。煙消塵作,棲鳥振翼。俯群動而紛起,寄一笑於遐覿。永我暇日,苒其將夕。餞斜暉於孤障,候佳月於滄浦。沉沉上下,杳無處所。驚玉地之破碎,漾銀盤而吞吐。忽褰雲而湧霧,獻霜影於庭宇。夜色既合,初聞鐘鼓。觴屢至而不辭,詩欲成而起舞。又若潮生海門,萬裡一息;浮光如線,濤頭千尺。方鐵馬之橫潰,倏銀山之奔坼。氣平怒霽,水面如席。吳帆越檣,飛上空碧。此亦天下之偉觀,然猶未極乎且力。燕香舂容,俗客莫陪。神清意消,徙倚徘徊。天風激吹,波濤闔開。五雲明滅,丹宮絳臺。睇三山之不遠,其為公而飛來。遂招汗漫之勝遊,下飆車之逸軌。屬紫霄之妙質,侑玉斝之清醴。勤歌鸞與舞鳳,壽仙伯以多祉。恍風雨之皆散,但驚塵之四起。悟真靈之不隔,而何有乎弱水之三萬裡也。
噫!昔之居此者多矣,曾靡暇於經營。逮山靈之效奇,發遺址於巖局,殫妙巧於天藏,超埃而上徵。極觀聽之所接,遂杳渺而難名。嗟此樂之無央,與來者而同登。決眥蕩胸,雪其塵纓。且安知前日之蒼煙白露,斷蔓而荒荊者哉!顧客子之所能道者,才管中之一斑。惟覽者之自得,會絕景於憑闌。心凝神釋,浩如飛翰。而後知茲亭之仙意,而凌虛御風之無難。
主人瞿然而起曰:有是哉!吾將觀焉。
作者簡介
作者先在文前小序中交代這篇賦寫作的緣起。因會稽郡魏太守在紹興臥龍山之巔新修了一座望海亭,作者應他之請,寫了此賦寄去。「魏公」,可能是魏良臣,宣和三年(1122)進士,嘗參知政事,晚知紹興府,故序中稱之為會稽太守參政魏公。
賦的正文借鑑了漢賦對話體的寫法,集中寫魏公之客向「主人」(指作者)誇美會稽的佳麗和登臨之偉觀。望海亭落成時,魏公曾率其僚屬登眺,詩酒唱和。當時作者並沒有上過臥龍山,但他卻憑著魏公之客的介紹,便假託他的口吻,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鋪飾了這篇洋洋大觀的宏文。
賦文的內容可以分作兩大部分。一部分寫越邦之佳麗;一部分寫登亭望海的奇觀。寫越邦並不局限於自然風光,而是深入到人文歷史。這就給望海亭描繪了一個時空深廣的壯闊背景,使登眺所見獲得了富於文化內涵的審美價值。同時,兩部分通過轉折過渡,銜接緊湊而有力。文章在經過一番「對景以懷古」之後說:「麗則麗矣,而未擅乎登臨之勝也,」認為要使遊覽足以抒發「連鼇跨鯨」的豪情,「舉(全)莫如望海之新亭」。由此,全文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開闢出一個新的境界,同時也巧妙地稱頌瞭望海亭的建造。
全賦最成功的是寫景,寫得很有動感,很有力度,很有氣勢。第一部分描繪越中勝景,有聲有色,情態宛然,充分發揮動詞和比擬的修辭效果,把靜景寫活了。第二部分寫眺望中的大海,則主要通過在時間的推移中物象瞬息萬態的變化過程,寫出其力量和氣勢。加之在「遙見東極」的空間感受中,「快宇宙之清寬,悵百年之逼仄,」兩種感情的矛盾、撞擊和統一,更蘊積了一種深沉的內在張力,仿佛把作者筆下的宇宙、長空、大海、日月都攪動起來了。因為作者極力張揚的是第二種境界,所以兩部分風格也不盡相同,前者清新嫵麗,而又略帶思古的幽情和感慨;後者則雄渾俊逸,充滿了奮發浩蕩的激情,甚至於產生了「凌虛御風」的飛仙之想。正因為此,「主人」才情不自禁地「瞿然而起曰:『有是哉! 吾將觀焉。』」
另外,作者很善於選擇不同的典型題材,加以有機組合,使這種組合極有層次,極有立體感。如第一部分寫「夏後(大禹)萬國之朝」,是遠古的傳說;「勾踐百戰之野」,是歷史的興亡;「流觴」(蘭亭集韻)、「泛雪」(雪夜訪戴),是文學美談,高人佚事。至于越女效西子而浣紗,遊女唱《採蓮》而戲水,都是眼前的遺風民俗。第二部分,寫「登茲而望」、「燕香(宴享)舂容(從容)」和「凌虛」之想,一層推進一層。尤其是想望中的大海,日出日落,月湧月沉,潮生潮息,把其間的千情萬態、奇景異採,紛而不亂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古人云「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此言不謬,即使在想像中也莫不如此。只是把望海歸之於「仙意」則是歷史的局限,多多少少曲折地反映了中國古人海洋意識的貧乏。
品讀好詩詞
品讀經典 品讀好詩詞
品讀、鑑賞經典詩詞歌賦
分享、交流精美原創文學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