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幼兒園行業的概念多種多樣,單是叫法就千奇百怪,令人暈頭轉向。
有民辦幼兒園,有私立幼兒園,有公辦幼兒園,有公益性幼兒園,有大眾化幼兒園,有普惠性幼兒園,有營利性幼兒園,現在又有一個「多元普惠幼兒園」。8月25日,《人民日報》的文化版的右下角用一個豆腐塊大小的版面介紹了「廣西新增確認1060所幼兒園為自治區級多元普惠幼兒園」:
看到了「自治區級多元普惠幼兒園」,我感到一臉的懵逼,然後,在搜尋引擎上檢索了一下,搜出了很多相關新聞:
不過,這些「多元普惠幼兒園」都在廣西,在其他地方我們暫且還沒有看到。一開始,我以為「多元普惠幼兒園」是指那些使用了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指導幼兒園教學的普惠性幼兒園,但我好像是錯了:2015年8月份,廣西發布《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元普惠幼兒園認定及管理辦法(試行)》,在對認定對象進行界定時,該辦法稱:
由國有企業、優質公辦園、社會組織、個人等多方社會力量舉辦的,經評審達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元普惠幼兒園辦園基本條件》要求的幼兒園,認定為多元普惠幼兒園。
也就是說,這個多元指的的舉辦者類型多元,並不涉及到什麼教學和管理。不過,通過這個對象界定,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多元普惠性幼兒園,要理解這個概念還要完整地看一下《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元普惠幼兒園認定及管理辦法(試行)》。讀完《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元普惠幼兒園認定及管理辦法(試行)》,我發現相對於一般的普惠性幼兒園,廣西多元普惠幼兒園最大的特點應該是這麼一條:
廣西將建立多元普惠幼兒園師資扶持機制。各縣(市、區)統籌安排,從公辦幼兒園派駐師資對多元普惠幼兒園進行幫扶,包括選派1名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到結對幼兒園掛職1-2年,選派1-2名教學骨幹到結對幼兒園任教1-2年。每所市級示範以上的幼兒園至少結對幫扶一所多元普惠幼兒園。
這一條看上去讓人倍感溫暖,但只有一個問題:你憑什麼認為普惠性幼兒園的教學和管理就比公辦園要差?而且這些派遣過去的幫扶人員、掛職鍛鍊人員的薪資是派出單位發放還是由被幫扶的幼兒園支付?從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各大國有企業其實是不斷地向外企,向民營企業學習企業的管理,而國企之所以管理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根子就在因為沒有真正的公有制代理人,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或者說,幹的過程中,要一切求穩,不求創新,而這正是企業經營的大忌。不是有人說嗎?找個大熊貓去四大行當行長都沒有什麼問題,但隨便找個人去股份制銀行,就一定會讓股份行出問題。
從「幫扶園長,到派遣教學骨幹下到普惠園掛職鍛鍊」這一實際情況來看,廣西「多元普惠幼兒園」有點像集團化辦學概念在學前教育領域的局部應用。但集團化辦學中的「群」,其群主一定是公認的名校,然後以名校為龍頭,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校產管理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對群內成員的共享。說實話,這個玩法確實也可以應用到幼兒園領域,但主要問題就是:公辦的幼兒園在管理和教學上真的優於普惠性的民辦園?其實,單是「普惠性幼兒園」這個這幾年廣泛流行的概念,家長以及業界對它的認知也存在著混亂。之前,我們在調查《民辦幼兒園經營效益及普惠補貼情況調查》時發現,有的舉辦人或園長在填寫園所性質時的選擇如下:
在這個調查裡,有70.1%的受訪者選擇了所在園所為普惠性幼兒園,但是當被問到補貼時,普惠的比例又達到了74%(7.7%+47.5%+18.9%)。
這些問卷的填寫者主要是舉辦人、園長以及幼兒園的財務人員,相對來講,他他們會比家長們更清楚幼兒園的性質。在今年3月份進行的《幼兒園開園預期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認識就更加混亂了。這份問卷有1046位家長參與。在被問到你家孩子是在私立、公立幼兒園就讀時,68%的家長選擇了在私立幼兒園就讀。
但當被問到「你家孩子是在普惠還是非普惠園就讀」的時候,只有26%的家長選擇了在普惠園就讀,在非普惠園就讀的只佔了19.8%,高達54.2%的受訪者不知道孩子所讀的幼兒園是否為普惠性質。
圍繞普惠性幼兒園這個概念,之前還衍生出了以下幾個奇特的問題:
普惠性幼兒園能不能是營利性幼兒園?營利性的幼兒園能不能做普惠幼兒園?公辦園、集體辦園等是不是普惠性幼兒園?
說真的,這些概念不但普通老百姓搞不清楚,一些專門研究學前教育的學者、專家也感到困惑。因為每個概念都是一個靈魂上的拷問,都會觸及到哲學上的問題。就比如上面的問題2吧,以前有個剛剛開始關注幼兒園,準備投資幼兒園的投資經理就問過我,我說應該不能吧,但轉眼一想,一個有錢的老闆他註冊了一家營利性的公司,他也可以完全去做慈善呀,把公司的產品做的質量好好的,價格定的低低的,甚至白送給市場,這也能惠及普羅大眾啊,從這個意義上講,幼兒園是否普惠跟是否為營利性沒有一點衝突,這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
後來,我又研究了一下分類法,加上今年6月份的時候,深圳的廣大業主們上演了一場關於房屋、土地性質的大學習大爭論,我終於明白過來,我們的很多定義,其實就是權力在主導,誰的權力大,誰的聲音就傳得更遠,所以也會給大家造成各種各樣的混亂。只有語言、語義混亂,那些道德低下的人才有渾水摸魚的尋租空間。但聲音大、傳得遠,並不代表權威,為大家所認可,要讓絕大多數人認可一個概念、定義,它必須符合邏輯學上的分類原則,也要符合常識。前段時間,深圳過四十歲生日,各方紛紛發來祝福,不斷總結特區發展經驗,坦白地講,這座城四十年的發展經驗確實可以大書特書,但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四個字:回歸常識!寫到這裡,在檢索幼兒園另外一個概念——公益性幼兒園——時,我又發現了一個最新動態:
成都宣布停用已使用多年的「公益性幼兒園概念」,回歸「普惠性幼兒園」的大家庭,但浙江省的瑞安則開始用「公益性幼兒園」的概念了。
換來換去,實質意思沒有多大的變化。
我之前在《溫馨提示:民辦學前教育話語邏輯已發生改變沿襲思維定勢可能會有刑事風險》中說過,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已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去認識今後的民辦幼兒園,而這個思維就是經濟的思維,投資回報的思維。今後,大概只會存在兩類幼兒園,一個是營利性的民辦幼兒園,另外一個就是公辦公益性的幼兒園。
這兩類也與幼兒園是否真正盈利沒有一毛錢關係,但享受的政策、稅收等不一樣。
我們有太多的非盈利組織往往賺得盆盈缽滿,而也有很多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虧的內褲都沒有一條。
TIPS:最後我們準備向幼教同仁分享一下近年來的幼教行業的辦學標準、政策法規、意見等文件,共54份。具體類型包括:
幼兒園的建設標準、規範;涉及幼兒園的十三五規劃、中長期規劃;民辦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幼兒園的辦園必備文件,一日規程、師資配備標準、教師培訓等;學前教育改革意見等等。> 以下為文件詳細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