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女子加入「斷舍離」微信群
買二手翡翠手鐲退貨遭拒
最近,大連的張女士加入了一個「斷舍離二手物品交易」微信群,並以3萬元的價格從賣家手裡買了一隻二手翡翠手鐲。鐲子拿回家,張女士因佩戴不合適想退貨卻遭到拒絕。
張女士說,起初她在群裡看好了一件白色毛衣,但衣服郵寄過來後她發現領子處有汙漬,賣家讓她把衣服拿回到自己店裡。
8月19日,張女士本來是去退衣服的,可當天在賣家店內,她看好了擺放在櫃檯裡的一隻二手翡翠手鐲。「賣家說她買的時候花10多萬元,微信群裡賣5萬。」
張女士說,當時自己確實很喜歡想買下來,最後跟賣家談好以3萬元的價格成交。當天錢沒帶夠,張女士先支付了2萬元現金,又微信轉帳了5千元。賣家答應讓她先將手鐲拿走,之後再補交剩下的5千元錢。
張女士說,當天由於自己還有別的事兒,比較匆忙,並沒有試戴手鐲,回家後才發現手鐲戴不上,進而產生了退貨的想法。次日,她將手鐲拿回到賣家的店裡,賣家也幫她試戴,費了挺大勁兒,手鐲雖說最後戴了進去,但取下來時弄疼了手腕。
因為這個理由,張女士強烈要求退貨,但遭到了賣家的拒絕。雙方因此產生了不愉快。
◆ ◆ ◆ ◆ ◆
買家覺得被坑
賣家自認有理
「手鐲戴不進去,為啥不能退?」經歷幾次與賣家溝通,手鐲依舊沒能退,張女士挺鬱悶,也挺後悔自己當初衝動消費,覺得被坑了。
接到張女士的求助電話,近日,本報記者與賣家取得了聯繫。賣家說,當初是因為看到張女士很喜歡這隻鐲子,自己才答應出售的。雙方約定3萬元,張女士目前還欠自己5千元錢。
對於張女士「戴不上」的退貨理由,賣家表示不認可。她說,如果張女士是質疑手鐲的價值,自己有鑑定報告。手鐲是「特殊商品」,所以無法退貨,只能幫助「代賣」。由於張女士幾次到店裡交涉,甚至還報了警,也對自己有影響,所以她也很煩惱。
◆ ◆ ◆ ◆ ◆
「閒置經濟」產生不少消費糾紛
「閒置經濟」的崛起,催熱了個人二手物品交易平臺。市民小劉也曾遇到過類似的鬧心事兒。前不久,她也被拉入了幾個二手物品交易群,當初在一個群裡看上了賣家發布的一條連衣裙,通過照片並沒有發現明顯瑕疵,可轉帳收到裙子後,發現實物與照片相差甚遠,想退貨遭到了賣家的拒絕,並把她拉黑。
記者了解到,這種「個人閒置物品交易」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出現問題後很難再找到賣家。也正因為這種交易維權體系亟待完善,所以產生了不少的消費糾紛。
◆ ◆ ◆ ◆ ◆
律師提醒
「閒置經濟」升溫,二手交易需謹慎
遼寧碧海律師事務所牟飛律師表示,通過微信群交易二手物品,是近些年來新興起的一種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因為沒有評價機制、沒有信用擔保、沒有第三方交易平臺,交易模式完全基於買家對賣家的信任,所以,通過微信群買賣二手物品,買賣雙方產生糾紛的機率相對較大。
而且,這種交易模式也是詐騙案件的重災區,在交易過程中,遭遇詐騙分子,花言巧語騙走錢款,捲款走人的事件也是頻頻發生。所以說,微信交易過程很有可能就是考驗人性的過程,這種交易模式在給人們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所以,牟飛律師建議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最好分清交情與交易。通過微信群購買商品時,首先要慎重選擇商品,詳細了解賣家的真實身份信息;其次要保留好聊天記錄、購買記錄,一旦發生糾紛,這些將成為重要的維權證據。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孫熳
編輯:姜雯欣 校對:張穎
責任編輯:趙偉 值班編委: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