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蘇南常州中學校門照片
一
1951年夏天,我從覓渡橋小學畢業,隨即便考取了省常中。
當年的初中招生,並不像現在這樣實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而是由各校自定時間、自主命題,舉行單獨的招生考試。省立中學在先,縣立中學次之,私立中學最後。當時我報考了兩所學校:一所省常中(因解放初期江蘇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個行政公署,所以當時的校名叫蘇南常州中學),一所武進縣中(即後來的一初中)。那年,省常中計劃招收初一年級兩個班120名新生,而報考者多達2000多人。但無論作為考生的我們,還是考生的家長,都並沒有感到特別緊張,整個社會更沒有像現在似的有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
記得考試那天,還沒滿11周歲的我,吃過了早飯,便獨自一人從西大街的家中步行出發,經東大街、小營前,再穿過文廟(原先這兒是縣文廟,建築雖大部不存,但留下的一片空場,大家還習慣地稱為文廟)然後走到省常中去應考。既沒有老師送考,也沒有家長陪同。當然,不光我如此,所有的考生,包括從近郊遠鄉來的農村學生,也無不都是獨自或結伴前來。那才真正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去參加入學考試。
也許是因為當時年幼,那天考了什麼,怎麼考的,當時覺得考得怎樣,已經了無印象。記憶最清楚的竟只有考試那天那頓特殊的中飯。招考的學校當然是不會供中飯的,趕回家吃則太費時間,因此早上出門前,母親便給了我2000元錢(1953年前,幣制還沒改革,一萬元只相當於後來的一元),說可以買5個麵包,就當作中飯吧。上午考完後,果然見校園裡設有賣麵包的攤點。裝滿麵包的白鐵皮箱,醒目地放在大操場司令臺邊的課桌之上。麵包箱是開著的,可以看到烤得皮色金黃的新鮮麵包,還可以聞到誘人的奶油濃香。在那個年代,麵包對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還是稀罕之物,只有生病實在吃不下飯的時候,大人才會買來讓你一享口福。現在,能任我一下子買5個麵包當中飯吃,你說該有多興奮。當然,難得有這些錢,我也不會捨得一下子花光。於是,我買了4個麵包,就著茶水桶裡的開水,美美地吃著,已經覺得蠻舒服了。剩下的400元錢,心裡早已打算好,還可以留著什麼時候買一根棒冰吃呢。
吃完中飯,先在校園裡轉轉。從來沒見過這樣大的學校,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操場。操場西北邊還有一口好大的洋井(壓水井),好多人在爭著「磬哐磬哐」地撳著手柄打水,水則不斷地汩汩湧出。我也湊上去洗了洗手,只覺得清清涼涼的好舒服。以前只知道用吊桶往深深的井裡往上提水,這樣的洋井可還是生平第一次見。後來又知道這口大機井,號稱蘇南第一深井,主要是供寄宿生取水洗衣之用。總之,這所學校的一切,都使我感到十分新奇。
大約過了十幾天,到了學校發榜的日子。早上母親就說,吃了早飯趕緊到省常中去看榜吧。這樣,我還是獨自一人,再次穿街走巷來到省常中校門口。遠遠的就看見校門一側的牆上,高高地貼著幾張粉紅色的紙,下面擠著一圈抬著頭看榜的人。我走近去,從人堆裡擠到前面,仰起頭看那紅紙,紅紙上儘是用毛筆寫著的密密麻麻的名字。我從第一排第一個名字開始,一個一個看過去。幾乎全是陌生的名字,看得我好吃力,自己的名字卻始終不見出現,心裡開始有些發慌。當紅紙上的名字還沒有看到一半的時候,「陳知義」3個熟悉的字仿佛一下子從密密麻麻的名字堆裡跳了出來,心裡不由得一陣欣喜。且慢,有沒有看錯?我閉了閉眼,靜了靜心,再抬起頭來重看一下。剛才是從左往右橫著看的,現在從上到下豎著看。沒錯,那三個字確實是我的名字。這下完全放心了。於是一身輕鬆,慢慢地擠出人群,悠悠篤篤地回家向母親報告好消息。
說實話,當時的我,也許是年齡還小的緣故,對考取了省常中並沒有覺得特別的榮耀,父母親知道了也只是笑著說了聲「好佬」便過去了。
二
1951年9月,我作為省常中初一年級的一名新生,正式跨進了這所名校的大門。
在我保存至今的幾張初中時代的成績單上,清楚地印著學校當時的地址和電話(那時,學生的成績單是由學校直接郵寄給每一個學生家長的)。地址:常州玉梅橋。電話:第四八一號。那時,學校的大門面向西開,門前有條小河,過一小橋,是一條南北向的土路。老師跟我們說,早先這條小河和城南的大運河相通,學校還曾有幾隻小型划船,可供師生借用。每逢天氣晴和的假日,玉梅橋下清流盈盈,小河岸邊楊柳依依,四五同學可蕩起槳划起船,出小河離校門,泛舟於寬闊的運河之上。年幼的我們雖生出一種不勝嚮往之心,也想享受那特別的情趣。可惜當我進校讀書見到這河時,小河已淤塞得像道河溝,寬度還不及現在西瀛裡南側的那條景觀河了。
初中時代寄給家長的成績單
但小河恰好貼緊著橫陳在學校的大門前,這樣,所有的人進出校門,都必須從這小石橋上過。小石橋平坦普通,兩旁並無橋欄,下面也不見漂亮的圓拱,但她有個漂亮的名字玉梅橋。每天,千百年輕學子從這橋上經過,進出校門,漸漸成長;每年,更有數百名學成的英才畢業離校,從這座小橋出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橋下的那條小河,在我們進校時,不但已失去當年的風採,而且已漸成一汪死水,水色常年發綠。那正是到處在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年代,於是學生們便戲稱它為鴨綠江,居然叫出了名。從1952年起,常州開始大規模地拆除城牆,並用拆下的城牆土,填沒一些淤塞的小河。「鴨綠江」也就在此時被完全填沒。學校門前於是建起了一條寬闊的馬路,取名為「和平路」,路名且一直沿用至今。當然,路面也幾經變遷,從當初一條夯實了的土路,變成後來的石子路,再到現今平坦的柏油路。至於那座小巧玲瓏名字也頗有詩意的玉梅橋,當然也隨著「鴨綠江」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在老校友的心底永遠留下一個久遠的溫馨記憶。
校門進去後的林蔭道
走進校門,迎面便是一條筆直的林陰大道,約有五六十米長。兩旁一例是高高的白楊,夏秋時節,密集的小小綠葉總是不停地在風中活潑地舞動。改種成綠葉更茂密的法國梧桐,那自然是後來的事。林陰道的南側,是一排日本人蓋的低矮平房。日軍佔領常州期間,省常中一度成為「大東營房」的一部分,佔領者在校園裡駐過軍、養過馬。這便是當年留下的兩處房子之一;另一處改做了體育室,在操場的東北邊。走進校門口的這座平房,中間是一條陰暗的走廊,兩邊是一個個小房間,做過總務處的辦公室、醫護室,做過教師宿舍,以及教工食堂。
教員宿舍
學生飯廳(曾做過汽車實習工場)
草棚大飯廳
這矮平房的東南側,是學生飯廳。茅竹骨架,石灰泥牆,稻草鋪頂,所以就叫草棚飯廳。後來在矮平房的南面蓋了個更大的能容千人的草棚飯廳,兼做學校的大禮堂,被稱作大飯廳。這裡就改稱小飯廳,還做過墊上運動室,以及雨天上體育課的場所。記得在一些重要的考試前,我常喜歡和幾個同學一起,躲在裡面,在軟軟的墊子上,或跳箱上散坐著,一起複習功課。幾年以後,小飯廳拆掉,在它的位置上造了一座磚木結構的飯廳,稱作新飯廳;其中有一大間,闢為學校最早的階梯教室。茅草大飯廳則一直保留到20世紀的70年代,市裡要在茅山建五七幹校,缺少建築材料,便被完全拆除運走,其所在的位置則被建了個教育會堂,後來又一度變成教育局的辦公地。
大操場
林陰路走到盡頭,寬闊的大操場便展現在眼前。這可是真正的大操場,因為當時常州市的市體育場也沒有這麼大,跑道一圈才只有250米。而我們學校的操場,不但有標準的400米跑道,周圍還有足夠寬大的空間(也因此,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全市每有萬人以上的群眾大會,往往都放在我們省常中的操場上開)。跑道中間綠草如茵,有標準的足球場,有分別供跳高和跳遠的沙坑。操場的西側,中間有個高高的司令臺。司令臺的南面有排球場和網球場,北側還有爬杆、爬繩、浪木、吊環等運動器械。操場的東面還有一排好幾個籃球場。再往東直到城牆腳,那是學校的小農場,我們初中學植物課時,老師就曾經在這兒指導過我們如何剪枝、如何嫁接。後來城牆被拆除,留下的一片空地,學校便闢為手榴彈、標槍和鐵餅的投擲區。
麻櫟樹
再回到校門口。林陰道的北側,緊靠著校門,有一株枝繁葉茂的高大麻櫟樹。每當我們走近學校,遠遠地就能望見她半圓形的綠色樹冠,高高地伸展在藍天白雲之下。後來我們知道,這棵樹早在清同治元年(1862)就栽下,到省常中建校時就已生長了將近半個世紀。有一年新華社記者來校採訪瞿秋白同志的事跡,學校請出當時已70多歲、建校時就在當校工的費金生老先生出來介紹情況。北京來的記者要他回憶瞿秋白當年在省常中讀書時的情景。費老先生說,瞿秋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年有個學生叫瞿霜,他很喜歡在這棵大樹下讀書。記者很高興,於是請長髯飄拂的費老先生站在這棵大樹下,拍了一張照片。
緊靠這株大樹的東側,是一個花木扶疏的園子。在茵茵綠草的中間,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喜馬拉雅雪松。這樣名貴的雪松,當時在常州極為罕見,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園林部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派人前來察看,始終關注著她的生長情況。大雪松的東北側,還有一棵造型奇特、支幹遒勁的黑松。園子的四周則點綴著四時花樹。所以一年四季,這裡總是樹木長青,花兒常開。
三十年代建造的教學樓
園子的北面,是一前一後共兩幢二層樓房。省常中原有的校舍在抗日戰爭時期幾乎全部被毀,劫後餘生,這是僅存的兩座。前面一座是教學樓,被稱為老樓房,建成於1936年夏,當時是高中部的教室,我們在初三時也曾用過。後面一座是科學館,建成於1937年夏,校長室、教導處和教師辦公室都設在裡面。在這兩座樓房的東邊,則是一前一後兩排平房教室,當時我們初中部就都在這兒上課。這兩排平房,據說還是抗日戰爭勝利復校時,因校舍被毀大部,而政府又一時拿不出錢來,由校友馬元放、程中解、潘序倫、趙棣華等20人發起組織校舍籌建委員會,向各地校友和熱心教育事業的各界人士募集經費後,才建起這簡陋的平房做教室。兩排平房教室前,還有4間平房,名「長歡堂」,是學校為紀念1950年退休的吳樵長、楊孟歡兩位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老教師而建造的,故各取其名字中的末一字作堂名。1951年我入學時,全校僅高中9個班、初中7個班,共16個班級。後兩排平房全部是教室,長歡堂則成為圖書室,少先隊大隊部等。這些房子已大體夠用了。
五十年代的教學樓
大約從1953年起,為了發展的需要,學校開始大興土木。先是蓋起了前面說的那座新飯廳,然後在平房教室的前後,各建起一座二層的教室樓,青磚外牆,紅瓦屋頂。每幢樓上下各5個教室,東西各有一個樓梯。每個教室都敞亮透風;教室的門窗、地板都油漆成棕紅色,美觀大方;教室外的走廊也十分寬敞。記得1976年夏天到處鬧地震的時候,晚上,我曾和妻子一起帶著墊的蓋的,用自行車推著兩個孩子,就借住在學校的教室樓裡。因為當時不少老師家中的住房年久失修,為安全計,學校同意這些老師晚上可以到這兩幢樓房臨時住宿。說這兩座房子結實堅固,抗五級地震都不成問題。到20世紀60年代,拆掉了平房教室,在兩棟教室樓的中間又造起了相仿的一座。這樣,3座樓房30個教室,恰好滿足當時高中3個年級共30個班級的上課之需。至於後來又都加高為3層,外面又穿了件衣服(貼了層瓷磚),那已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了。
總之,西部教學區,東部運動場的合理布局,教室樓和辦公樓的有序安排,再加整個校園環境的充分綠化,便形成了一個非常優美的讀書環境。不管是在校的師生,還是偶爾來到學校的客人,無不對省常中的美麗校園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在回到母校工作期間,常常聽到傳達室的工友對我說:真好笑,總歸有人到了校門口就一定要自說自話地走進來,說這不是公園嗎,為什麼不好進去白相?
三
當時的學校校長是史紹熙,初中時代,我和史校長沒有過直接的接觸。留下的鮮明印象是:矮矮的個子,精力很充沛,在學校無論哪一個角落,都有可能看到他充滿活力的身影,聽到他宜興口音很重的語音。
我們那一屆初中共有甲、乙、丙3個班180人(錄取時為照顧工農子弟,比預定計劃增招了一個班),我所在的甲班以及乙班,都是清一色的男生,被稱為「和尚班」。
60個同學在一起共同生活3年,雖然現在已不能一一報出他們的名字,但那平凡而又愉快的往事,常會一幕幕地在我眼前浮現。那些往事雖不連貫,也不系統,但那豐富和生動情景,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那時的讀書絕對不像今天的學生這樣苦。上完課只有少量的作業,每天都會有足夠的時間和同學在一起玩。只有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前稍微有些緊張。考試前的幾天停課複習時間,幾個要好的同學喜歡聚在一起複習,既可以互相考問,又可以及時解疑。嫌教室裡人太多的時候,我會和幾個同學一起躲到墊上運動室裡,或者乾脆走出校門,去天寧林園複習。
除了嚴謹的學習和同學間的玩樂以外,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也給了我們廣泛的滋養。記得20世紀50年代之初,世界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那樣的大背景下,當時常州也和全國各地一樣,舉行過好幾次以和平為主題的大遊行。這樣的遊行自然少不了廣大中學生的參加(常州當時還沒有一所大學)。我們初中同學在女老師的指導下,每人認認真真地用硬板紙做了一個和平鴿,再用白報紙糊上,畫上眼睛及羽毛等。參加遊行的時候,我們就每人手擎自製的和平鴿,組成了一個和平鴿的方陣。那遊行自然十分熱鬧。記得還選了一位高中的漂亮女生,身披潔白的輕紗,高舉右手,扮演純潔的和平女神,站在遊行隊伍最前列的彩車上。還有幾個擅長表演的高中學生,臉上塗滿各色油彩,披著用被單之類做的衣服,在遊行途中邊走邊表演活報劇。我們置身在這宏大的隊伍中,在城市的主要大街上遊行前進,而所有的街道兩邊都擠滿了觀看遊行的男女老少。你說,少年時代的我們,該有多麼興奮多麼自豪?
當時,學校不時舉行各種類型的報告會。作報告的除了校領導外,也常請校外的人士。一次,學校請來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在草棚飯廳對全校師生作報告,一時轟動了整個學校。這位英雄繪聲繪色的精彩報告,把我們帶到了槍林彈雨的艱苦戰場,使我們仿佛親見刀光火影中的殘酷廝殺。長徵是怎樣的艱苦卓絕,我們第一次有了些具體的認識。1954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一年,這在新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於是,1953年的除夕,全校師生曾歡聚一堂舉行迎接新年的晚會,一起迎接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當新年就要來臨之際,全場鴉雀無聲,屏息諦聽那滴答滴答的鐘響,午夜的十二下鐘聲剛敲完最後一響的瞬間,臺上的領導和師生代表禁不住相互擁抱,臺下的學生則紛紛起立不斷地歡呼。大家的興奮雀躍,場面的熱烈歡騰,至今憶起,還歷歷如在目前。
1954年夏天,我們初中畢業了。自1952年起學校停止招收初中新生,這樣,我們這一屆就成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最後一批初中生。我們畢業以後,學校就成為單一的高中,於是改名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形成每個年級10個班,全校共30個班級的規模。但在常州本地,校名不管怎麼改,人們總是只習慣叫省常中。
原文刊於《口述常州》第七輯
材料中除三張信封和成績單外,照片均由編者尋找插入。
附陳知義老師提供的信息:
2019/7/18下午,在北京的省常中同學在清華大學聚會照片。
左起:郭永權,湯鳴皋,劉文元,薛秋芳,謝琴芳,吳良良,劉菊大,金春芳,胡東成,宋耀祖,陳伯行和杜迅生共12人。
主編:省常中1959屆校友錢士鶴
微信號q8701674
郵箱1125189217@qq.com
審校:省常中2014屆校友錢雨桐
微信號qyt0503
郵箱yutong.qian@outlook.com
省常中校友信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