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信息 169 | 初中時代的回憶

2021-02-23 省常中校友信息

解放初期蘇南常州中學校門照片

1951年夏天,我從覓渡橋小學畢業,隨即便考取了省常中。

當年的初中招生,並不像現在這樣實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而是由各校自定時間、自主命題,舉行單獨的招生考試。省立中學在先,縣立中學次之,私立中學最後。當時我報考了兩所學校:一所省常中(因解放初期江蘇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個行政公署,所以當時的校名叫蘇南常州中學),一所武進縣中(即後來的一初中)。那年,省常中計劃招收初一年級兩個班120名新生,而報考者多達2000多人。但無論作為考生的我們,還是考生的家長,都並沒有感到特別緊張,整個社會更沒有像現在似的有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

記得考試那天,還沒滿11周歲的我,吃過了早飯,便獨自一人從西大街的家中步行出發,經東大街、小營前,再穿過文廟(原先這兒是縣文廟,建築雖大部不存,但留下的一片空場,大家還習慣地稱為文廟)然後走到省常中去應考。既沒有老師送考,也沒有家長陪同。當然,不光我如此,所有的考生,包括從近郊遠鄉來的農村學生,也無不都是獨自或結伴前來。那才真正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去參加入學考試。

也許是因為當時年幼,那天考了什麼,怎麼考的,當時覺得考得怎樣,已經了無印象。記憶最清楚的竟只有考試那天那頓特殊的中飯。招考的學校當然是不會供中飯的,趕回家吃則太費時間,因此早上出門前,母親便給了我2000元錢(1953年前,幣制還沒改革,一萬元只相當於後來的一元),說可以買5個麵包,就當作中飯吧。上午考完後,果然見校園裡設有賣麵包的攤點。裝滿麵包的白鐵皮箱,醒目地放在大操場司令臺邊的課桌之上。麵包箱是開著的,可以看到烤得皮色金黃的新鮮麵包,還可以聞到誘人的奶油濃香。在那個年代,麵包對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還是稀罕之物,只有生病實在吃不下飯的時候,大人才會買來讓你一享口福。現在,能任我一下子買5個麵包當中飯吃,你說該有多興奮。當然,難得有這些錢,我也不會捨得一下子花光。於是,我買了4個麵包,就著茶水桶裡的開水,美美地吃著,已經覺得蠻舒服了。剩下的400元錢,心裡早已打算好,還可以留著什麼時候買一根棒冰吃呢。

吃完中飯,先在校園裡轉轉。從來沒見過這樣大的學校,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操場。操場西北邊還有一口好大的洋井(壓水井),好多人在爭著「磬哐磬哐」地撳著手柄打水,水則不斷地汩汩湧出。我也湊上去洗了洗手,只覺得清清涼涼的好舒服。以前只知道用吊桶往深深的井裡往上提水,這樣的洋井可還是生平第一次見。後來又知道這口大機井,號稱蘇南第一深井,主要是供寄宿生取水洗衣之用。總之,這所學校的一切,都使我感到十分新奇。

大約過了十幾天,到了學校發榜的日子。早上母親就說,吃了早飯趕緊到省常中去看榜吧。這樣,我還是獨自一人,再次穿街走巷來到省常中校門口。遠遠的就看見校門一側的牆上,高高地貼著幾張粉紅色的紙,下面擠著一圈抬著頭看榜的人。我走近去,從人堆裡擠到前面,仰起頭看那紅紙,紅紙上儘是用毛筆寫著的密密麻麻的名字。我從第一排第一個名字開始,一個一個看過去。幾乎全是陌生的名字,看得我好吃力,自己的名字卻始終不見出現,心裡開始有些發慌。當紅紙上的名字還沒有看到一半的時候,「陳知義」3個熟悉的字仿佛一下子從密密麻麻的名字堆裡跳了出來,心裡不由得一陣欣喜。且慢,有沒有看錯?我閉了閉眼,靜了靜心,再抬起頭來重看一下。剛才是從左往右橫著看的,現在從上到下豎著看。沒錯,那三個字確實是我的名字。這下完全放心了。於是一身輕鬆,慢慢地擠出人群,悠悠篤篤地回家向母親報告好消息。

說實話,當時的我,也許是年齡還小的緣故,對考取了省常中並沒有覺得特別的榮耀,父母親知道了也只是笑著說了聲「好佬」便過去了。

1951年9月,我作為省常中初一年級的一名新生,正式跨進了這所名校的大門。

在我保存至今的幾張初中時代的成績單上,清楚地印著學校當時的地址和電話(那時,學生的成績單是由學校直接郵寄給每一個學生家長的)。地址:常州玉梅橋。電話:第四八一號。那時,學校的大門面向西開,門前有條小河,過一小橋,是一條南北向的土路。老師跟我們說,早先這條小河和城南的大運河相通,學校還曾有幾隻小型划船,可供師生借用。每逢天氣晴和的假日,玉梅橋下清流盈盈,小河岸邊楊柳依依,四五同學可蕩起槳划起船,出小河離校門,泛舟於寬闊的運河之上。年幼的我們雖生出一種不勝嚮往之心,也想享受那特別的情趣。可惜當我進校讀書見到這河時,小河已淤塞得像道河溝,寬度還不及現在西瀛裡南側的那條景觀河了。

初中時代寄給家長的成績單

 

但小河恰好貼緊著橫陳在學校的大門前,這樣,所有的人進出校門,都必須從這小石橋上過。小石橋平坦普通,兩旁並無橋欄,下面也不見漂亮的圓拱,但她有個漂亮的名字玉梅橋。每天,千百年輕學子從這橋上經過,進出校門,漸漸成長;每年,更有數百名學成的英才畢業離校,從這座小橋出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橋下的那條小河,在我們進校時,不但已失去當年的風採,而且已漸成一汪死水,水色常年發綠。那正是到處在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年代,於是學生們便戲稱它為鴨綠江,居然叫出了名。從1952年起,常州開始大規模地拆除城牆,並用拆下的城牆土,填沒一些淤塞的小河。「鴨綠江」也就在此時被完全填沒。學校門前於是建起了一條寬闊的馬路,取名為「和平路」,路名且一直沿用至今。當然,路面也幾經變遷,從當初一條夯實了的土路,變成後來的石子路,再到現今平坦的柏油路。至於那座小巧玲瓏名字也頗有詩意的玉梅橋,當然也隨著「鴨綠江」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在老校友的心底永遠留下一個久遠的溫馨記憶。

校門進去後的林蔭道

走進校門,迎面便是一條筆直的林陰大道,約有五六十米長。兩旁一例是高高的白楊,夏秋時節,密集的小小綠葉總是不停地在風中活潑地舞動。改種成綠葉更茂密的法國梧桐,那自然是後來的事。林陰道的南側,是一排日本人蓋的低矮平房。日軍佔領常州期間,省常中一度成為「大東營房」的一部分,佔領者在校園裡駐過軍、養過馬。這便是當年留下的兩處房子之一;另一處改做了體育室,在操場的東北邊。走進校門口的這座平房,中間是一條陰暗的走廊,兩邊是一個個小房間,做過總務處的辦公室、醫護室,做過教師宿舍,以及教工食堂。

教員宿舍 

學生飯廳(曾做過汽車實習工場)

草棚大飯廳

這矮平房的東南側,是學生飯廳。茅竹骨架,石灰泥牆,稻草鋪頂,所以就叫草棚飯廳。後來在矮平房的南面蓋了個更大的能容千人的草棚飯廳,兼做學校的大禮堂,被稱作大飯廳。這裡就改稱小飯廳,還做過墊上運動室,以及雨天上體育課的場所。記得在一些重要的考試前,我常喜歡和幾個同學一起,躲在裡面,在軟軟的墊子上,或跳箱上散坐著,一起複習功課。幾年以後,小飯廳拆掉,在它的位置上造了一座磚木結構的飯廳,稱作新飯廳;其中有一大間,闢為學校最早的階梯教室。茅草大飯廳則一直保留到20世紀的70年代,市裡要在茅山建五七幹校,缺少建築材料,便被完全拆除運走,其所在的位置則被建了個教育會堂,後來又一度變成教育局的辦公地。

大操場

林陰路走到盡頭,寬闊的大操場便展現在眼前。這可是真正的大操場,因為當時常州市的市體育場也沒有這麼大,跑道一圈才只有250米。而我們學校的操場,不但有標準的400米跑道,周圍還有足夠寬大的空間(也因此,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全市每有萬人以上的群眾大會,往往都放在我們省常中的操場上開)。跑道中間綠草如茵,有標準的足球場,有分別供跳高和跳遠的沙坑。操場的西側,中間有個高高的司令臺。司令臺的南面有排球場和網球場,北側還有爬杆、爬繩、浪木、吊環等運動器械。操場的東面還有一排好幾個籃球場。再往東直到城牆腳,那是學校的小農場,我們初中學植物課時,老師就曾經在這兒指導過我們如何剪枝、如何嫁接。後來城牆被拆除,留下的一片空地,學校便闢為手榴彈、標槍和鐵餅的投擲區。

麻櫟樹

再回到校門口。林陰道的北側,緊靠著校門,有一株枝繁葉茂的高大麻櫟樹。每當我們走近學校,遠遠地就能望見她半圓形的綠色樹冠,高高地伸展在藍天白雲之下。後來我們知道,這棵樹早在清同治元年(1862)就栽下,到省常中建校時就已生長了將近半個世紀。有一年新華社記者來校採訪瞿秋白同志的事跡,學校請出當時已70多歲、建校時就在當校工的費金生老先生出來介紹情況。北京來的記者要他回憶瞿秋白當年在省常中讀書時的情景。費老先生說,瞿秋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年有個學生叫瞿霜,他很喜歡在這棵大樹下讀書。記者很高興,於是請長髯飄拂的費老先生站在這棵大樹下,拍了一張照片。

緊靠這株大樹的東側,是一個花木扶疏的園子。在茵茵綠草的中間,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喜馬拉雅雪松。這樣名貴的雪松,當時在常州極為罕見,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園林部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派人前來察看,始終關注著她的生長情況。大雪松的東北側,還有一棵造型奇特、支幹遒勁的黑松。園子的四周則點綴著四時花樹。所以一年四季,這裡總是樹木長青,花兒常開。

三十年代建造的教學樓

園子的北面,是一前一後共兩幢二層樓房。省常中原有的校舍在抗日戰爭時期幾乎全部被毀,劫後餘生,這是僅存的兩座。前面一座是教學樓,被稱為老樓房,建成於1936年夏,當時是高中部的教室,我們在初三時也曾用過。後面一座是科學館,建成於1937年夏,校長室、教導處和教師辦公室都設在裡面。在這兩座樓房的東邊,則是一前一後兩排平房教室,當時我們初中部就都在這兒上課。這兩排平房,據說還是抗日戰爭勝利復校時,因校舍被毀大部,而政府又一時拿不出錢來,由校友馬元放、程中解、潘序倫、趙棣華等20人發起組織校舍籌建委員會,向各地校友和熱心教育事業的各界人士募集經費後,才建起這簡陋的平房做教室。兩排平房教室前,還有4間平房,名「長歡堂」,是學校為紀念1950年退休的吳樵長、楊孟歡兩位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老教師而建造的,故各取其名字中的末一字作堂名。1951年我入學時,全校僅高中9個班、初中7個班,共16個班級。後兩排平房全部是教室,長歡堂則成為圖書室,少先隊大隊部等。這些房子已大體夠用了。

五十年代的教學樓

大約從1953年起,為了發展的需要,學校開始大興土木。先是蓋起了前面說的那座新飯廳,然後在平房教室的前後,各建起一座二層的教室樓,青磚外牆,紅瓦屋頂。每幢樓上下各5個教室,東西各有一個樓梯。每個教室都敞亮透風;教室的門窗、地板都油漆成棕紅色,美觀大方;教室外的走廊也十分寬敞。記得1976年夏天到處鬧地震的時候,晚上,我曾和妻子一起帶著墊的蓋的,用自行車推著兩個孩子,就借住在學校的教室樓裡。因為當時不少老師家中的住房年久失修,為安全計,學校同意這些老師晚上可以到這兩幢樓房臨時住宿。說這兩座房子結實堅固,抗五級地震都不成問題。到20世紀60年代,拆掉了平房教室,在兩棟教室樓的中間又造起了相仿的一座。這樣,3座樓房30個教室,恰好滿足當時高中3個年級共30個班級的上課之需。至於後來又都加高為3層,外面又穿了件衣服(貼了層瓷磚),那已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了。

總之,西部教學區,東部運動場的合理布局,教室樓和辦公樓的有序安排,再加整個校園環境的充分綠化,便形成了一個非常優美的讀書環境。不管是在校的師生,還是偶爾來到學校的客人,無不對省常中的美麗校園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在回到母校工作期間,常常聽到傳達室的工友對我說:真好笑,總歸有人到了校門口就一定要自說自話地走進來,說這不是公園嗎,為什麼不好進去白相?

當時的學校校長是史紹熙,初中時代,我和史校長沒有過直接的接觸。留下的鮮明印象是:矮矮的個子,精力很充沛,在學校無論哪一個角落,都有可能看到他充滿活力的身影,聽到他宜興口音很重的語音。

我們那一屆初中共有甲、乙、丙3個班180人(錄取時為照顧工農子弟,比預定計劃增招了一個班),我所在的甲班以及乙班,都是清一色的男生,被稱為「和尚班」。

60個同學在一起共同生活3年,雖然現在已不能一一報出他們的名字,但那平凡而又愉快的往事,常會一幕幕地在我眼前浮現。那些往事雖不連貫,也不系統,但那豐富和生動情景,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那時的讀書絕對不像今天的學生這樣苦。上完課只有少量的作業,每天都會有足夠的時間和同學在一起玩。只有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前稍微有些緊張。考試前的幾天停課複習時間,幾個要好的同學喜歡聚在一起複習,既可以互相考問,又可以及時解疑。嫌教室裡人太多的時候,我會和幾個同學一起躲到墊上運動室裡,或者乾脆走出校門,去天寧林園複習。

除了嚴謹的學習和同學間的玩樂以外,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也給了我們廣泛的滋養。記得20世紀50年代之初,世界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那樣的大背景下,當時常州也和全國各地一樣,舉行過好幾次以和平為主題的大遊行。這樣的遊行自然少不了廣大中學生的參加(常州當時還沒有一所大學)。我們初中同學在女老師的指導下,每人認認真真地用硬板紙做了一個和平鴿,再用白報紙糊上,畫上眼睛及羽毛等。參加遊行的時候,我們就每人手擎自製的和平鴿,組成了一個和平鴿的方陣。那遊行自然十分熱鬧。記得還選了一位高中的漂亮女生,身披潔白的輕紗,高舉右手,扮演純潔的和平女神,站在遊行隊伍最前列的彩車上。還有幾個擅長表演的高中學生,臉上塗滿各色油彩,披著用被單之類做的衣服,在遊行途中邊走邊表演活報劇。我們置身在這宏大的隊伍中,在城市的主要大街上遊行前進,而所有的街道兩邊都擠滿了觀看遊行的男女老少。你說,少年時代的我們,該有多麼興奮多麼自豪?

當時,學校不時舉行各種類型的報告會。作報告的除了校領導外,也常請校外的人士。一次,學校請來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在草棚飯廳對全校師生作報告,一時轟動了整個學校。這位英雄繪聲繪色的精彩報告,把我們帶到了槍林彈雨的艱苦戰場,使我們仿佛親見刀光火影中的殘酷廝殺。長徵是怎樣的艱苦卓絕,我們第一次有了些具體的認識。1954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一年,這在新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於是,1953年的除夕,全校師生曾歡聚一堂舉行迎接新年的晚會,一起迎接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當新年就要來臨之際,全場鴉雀無聲,屏息諦聽那滴答滴答的鐘響,午夜的十二下鐘聲剛敲完最後一響的瞬間,臺上的領導和師生代表禁不住相互擁抱,臺下的學生則紛紛起立不斷地歡呼。大家的興奮雀躍,場面的熱烈歡騰,至今憶起,還歷歷如在目前。

1954年夏天,我們初中畢業了。自1952年起學校停止招收初中新生,這樣,我們這一屆就成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最後一批初中生。我們畢業以後,學校就成為單一的高中,於是改名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形成每個年級10個班,全校共30個班級的規模。但在常州本地,校名不管怎麼改,人們總是只習慣叫省常中。

原文刊於《口述常州》第七輯

材料中除三張信封和成績單外,照片均由編者尋找插入。

 

附陳知義老師提供的信息:

2019/7/18下午,在北京的省常中同學在清華大學聚會照片。

左起:郭永權,湯鳴皋,劉文元,薛秋芳,謝琴芳,吳良良,劉菊大,金春芳,胡東成,宋耀祖,陳伯行和杜迅生共12人。

主編:省常中1959屆校友錢士鶴

微信號q8701674

郵箱1125189217@qq.com

審校:省常中2014屆校友錢雨桐

微信號qyt0503

郵箱yutong.qian@outlook.com

省常中校友信息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雲南大學深圳校友會為時代楷模張桂梅校友捐款
    雲大深圳校友會常務副會長王小惠女士與雲大校友總會秘書長胡劍鋒先生,共同見證雲大深圳校友為時代楷模張桂梅校友捐贈愛心善款的儀式
  • 初中校長在九七屆校友聚會上的講話
    校長在九七屆校友聚會上的講話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應邀參加****初中九七屆同學聚會,倍感榮幸。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向各位校友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向各位校友對母校的捐贈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日月如梭,你們從母校畢業後,一晃就是20年了。想當年,各位校友懷揣著青春的夢想來到***,寒窗苦讀,求學求知,度過了人生最為美好的年華。回歸***,這裡曾是你揮灑青春的熱土;撫今追昔,這裡曾是你歡暢高歌的樂園。
  • 老少兩代校友同歡慶(徐匯中學170 華誕校友憶文展播38)
    我們1967屆初中(4)班學友們來到尚學樓三樓309教室,意外地看到4位少年已將桌椅擺成一方形,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在迎候我們了!     小校友們熱情地為我們一一捧上茶水與問候;老校友們邊籤到,邊抬頭望見黑板上、屏幕上都是「歡迎回家」之類的深情話語,頓時一股暖流貫穿全身!     經過淺聊,了解到他們是剛進徐匯中學兩個月的初一(6)班學生劉子裕、鍾以柔、秦澤豪、王哲軒。
  • 112周年校慶 | 校友遊覽校園 回憶大學時光
    學生記者 鍾婭丹 王悅巖 石曉慧 錢威 韓昊書 杜寇 陳一凡 白雪彤 等 攝影本網訊 10月14日早晨,溫度驟降,儘管如此,早上八時起,就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校友陸陸續續到學校參加112周年校慶。校友們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回憶青春歲月——「其實我一直住在西區那兒,之前也回來看過學校。」今年正好是農工031的程傑畢業的第十個年頭。對於他來說,農大留給他的最美好的記憶就是中秋晚會以及在操場上踢足球的青春歲月。62級農機系的郭德昌在畢業50周年後再次見到了他的同學。畢業多年,為了這次見面,大家從海南、廣西、甘肅、東北等地專程來到北京。「變化很大。
  • 校友受邀返校掀「集體回憶」
    回憶當年建校的艱苦,只有幾個教學班,發展到今天有36個教學班,學校在容桂乃至順德都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是一代代『容小人』努力的成果。」該校校長趙源穎稱,通過60周年活動的這一儀式,讓「容小人」感受到學校繼往開來的氣魄和決心。
  • 《院子》林更新上戲校友會 回憶「擋不住的青春」
    「真心院子」裡,「70代」朱楨、於毅,「80代」林更新、孫藝洲、周放,再加上「90代」高旻睿,三代上戲人聚首,回憶學生時代青蔥歲月,令觀眾集體「憶青春」。劉維做客「許願池」,和應採兒兩「瘋」相遇分外合拍,嗨唱尬舞鬧騰不停。除此之外,陳小春與兒子Jasper之間的有愛互動萌化大批粉絲心。因為兒子最喜歡吃麵,從不下廚的陳小春向素人學做面; 寵溺地與兒子視頻聊天,溫柔炫耀:「回去做給你吃。」
  • ...一實驗中學關於徵集建校50周年校友回憶在校學習和生活文章的通知
    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水礦一中)各位校友:2020年是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水礦一中)建校50周年,學校將於8月份舉行系列慶祝活動。校刊《新視野》決定策劃一期校慶專刊,專門刊載校友回憶在校學習和生活的文章。
  • 【榕耀北中·校友風採】博導陳文哲:建校首屆初中、高中校友
    2019年11月23日,泉州市北峰中學舉行建校50周年慶典,千餘校友回到母校,共敘芳華,其情灼灼,宛若昨天。歷屆校友慷慨捐資,為母校發展建言獻策,給我們極大的鼓舞,為我們平添了巨大的動力。在這50年校慶剛好過去一周年的日子,為了加強歷屆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繫,挖掘各條戰線上北中學子的優秀事跡,從而激勵廣大在讀學子,促進學校發展,現再度推出「校友風採」欄目。
  • 【校友福利】中山大學校友郵箱申請指引
    校友郵箱介紹:中大校友郵箱是學校與各位校友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承載著校友對大學校園時光的美好回憶和特殊情感,
  • 169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
    哈工大報訊(劉忠奎/文 蘭銳/圖)4月26日上午,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在校博物館禮堂舉行,校長周玉為獲得博士學位的169名博士畢業生援正流蘇、深情寄語,併合影留念。周玉說:「你們身著紅色學位服,似一團火,希望即將奔赴天南海北的你們能宛若漫天繁星,點亮母校的夜空,讓哈工大因你們綻放光芒!
  • 79級校友母校再相聚
    第一篇:博物 致知 2019年10月26日,1979級校友榮歸母校 因為這是校友們青春夢想的起點 是獨屬於他們的青澀回憶
  • 九五屆校友捐贈雕塑「岡中之星」揭幕儀式圓滿舉行
    縣教育局副局長仇正山代表95屆班主任發言,他深情回憶當年在岡中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暢敘師生情誼,勉勵岡中人傳承岡中精神,再創輝煌。談校長還介紹了自己作為岡中學生、教師、校長的成長曆程,談校長高中畢業於岡中,工作的起點在岡中,如今回到岡中工作,他特別感恩岡中,話語中充滿「振興岡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他說:「岡中的發展離不開全校師生和各屆校友的共同努力,學校將以建校90周年校慶為契機,積極凝聚師生和校友力量,推動學校和校友的共贏發展。」
  • 圖:上岡中學建校九十周年,校友捐贈雕塑「岡中之星」
    縣教育局副局長仇正山代表95屆班主任發言,他深情回憶當年在岡中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暢敘師生情誼,勉勵岡中人傳承岡中精神,再創輝煌。談校長還介紹了自己作為岡中學生、教師、校長的成長曆程,談校長高中畢業於岡中,工作的起點在岡中,如今回到岡中工作,他特別感恩岡中,話語中充滿「振興岡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他說:「岡中的發展離不開全校師生和各屆校友的共同努力,學校將以建校90周年校慶為契機,積極凝聚師生和校友力量,推動學校和校友的共贏發展。」
  •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面試考試初中信息技術試題分析
    江西教師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面試考試初中信息技術試題分析,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關於教師資格面試,資格面試試題,面試試題解析,2019教師面試,江西教師招聘考試的內容,請關注(江西教師招聘考試頻道/江西人事考試網)!
  • 真實事件回憶,發生在我中學時代的輪姦案
    書中一部分寫的是遇害的著名畫家藤尾正哉在初中時代強姦了自己垂涎已久的女學生,進了少管所後轉學,最後居然當了畫家。另一本《白夜行》,也有一段是講述中學生強姦初中女生的案件。這讓我想起了在大楊樹鎮林業局中學上高中時發生的輪姦案:大概是在2007年,同年級的某個女同學在暑假前過生日,請了幾個女生,還有八九個男生,去飯店吃飯。
  • 師大附中銀杏樹照美哭 勾起眾多校友回憶
    昨日,網友「沈爺__」發的一組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師大附中)內的銀杏樹照片,勾起眾多校友的回憶。有網友感慨:「千萬棵銀杏都不如你。」從「沈爺__」發的照片上看,學校的銀杏樹只有一棵,位於一棟教學樓的臺階上。據了解,這些照片並非都是今年拍的,拍照時樹葉都已全部變黃,在一旁綠樹的襯託下格外醒目,黃葉落了一地,還有學生用葉子在樹下擺出各種圖案。
  • 校友回家:中南大是你永遠的溫暖
    1984級的校友羅水林感慨道,闊別32年的他們終於在此時相聚於首義校區中南樓前。學校內的一磚一瓦似乎都能喚起校友們心中的記憶,每一處建築與標識都是校友們爭相合影的地方。「我們當時學習特別認真,在30、31號樓上課,還在信息學院進行計算機二級學習。」一位1999級註冊會計1班的校友指著爬滿爬山虎的教學樓向我們回憶道,在一旁的女兒也跟隨母親的回憶體會到母親的求學心路。
  • 中國礦業大學校友信息2019年第十期(總216期)
    ◆ 上海校友會舉行分享會 ◆ 佟莉莉推薦幹細胞療法 ◆ 北京校友會提出重要舉措 ◆ 礦苑文藝沙龍舉行第十三屆聚會 ◆ 姜耀東談高校去行政化 ◆ 工科出身的美術家何柳生 ◆ 溫馨回憶 ◆ 校友心聲本刊由中國礦大海南校友會、經貿校友會、廣東校友會和上海校友會合編。
  • 南陽幼師87·6班校友向母校捐贈畢業三十周年「校友紀念石」
    」並舉行了捐贈揭幕儀式,校長盧明存、校黨委副書記丁成及相關教師與87·6班30多名校友參加了儀式。「校友紀念石」前合影留念,並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新老校區,感受母校三十年來的建設發展成就。最後,他滿懷深情地叮囑大家要繼續肩負起孝敬父母、培養孩子、幹好工作這三個責任,繼續不負時代,奔跑追夢。老校長張大同動情地回憶起30年前當時辦學的艱難、條件的艱苦。他說,自古英雄多磨難,同學們能在逆境中迎風而上、頑強拼搏,努力學習,不辜負母校的培養和教育,取得了今天的成績,母校也以你們為榮。
  • 校友專題‖成外建校30周年校友專題之哈佛大學專題
    值此30周年之際,來自各方的校友向母校送來祝福與感謝,回憶在成外讀書的美好,也向學弟學妹們致以最殷切的寄語。雖然初中是數學實驗班,但感謝樊森老師一直鼓勵我多讀書和寫作,他拿著茶杯慢慢走進教室的悠閒狀態和憧憬當計程車司機的夢想影響我到現在都對世俗有一種超脫的心態。感謝高中一幫優秀的學長(麥採堯、卓星、周宇翔)帶路做雜誌和夢網,感謝我身邊一群理想且強執行的朋友嘗試各種解決辦法不畏攔阻堅持做支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