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宋代,有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叫做蘇軾。
有一次,蘇軾在外頭喝酒,大半夜才回來。
但是,當他敲門的時候,發現怎麼敲也沒人來開。他把耳朵貼在門口一聽,發現家童在裡面,傳來了酣睡之聲。
要是一般人啊,可能早就火了:老爺我回來了,不開門怎麼行?
但是,人家蘇東坡就是有涵養。他不但沒發火,還轉身走到江邊,興致盎然地寫了一首詞。
詞曰: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我說這麼多,啥意思?
我是想告訴你,人家蘇東坡的肝氣,真是柔和啊。
肝主疏洩,主情志。肝氣不平的人,遇到這種情況,說不定會鬧出怎樣的事兒來。但是人家蘇軾,卻能豁達面對,把尷尬化作詩興,留下了千古佳作。
你看,肝好不好,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心理狀態,更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和成就。
那麼,如何調理我們的肝?
我以前說過千古養肝第一方,是既能理肝氣又能滋肝陰的一貫煎。
我還說過千古疏肝第一方,是疏肝解鬱之效明顯的柴胡疏肝散。
今天,我要跟你講千古「涼肝」第一方,這就是張景嶽在《景嶽全書》裡記載的化肝煎。
怎個好方?但見——
青皮6克,陳皮6克,芍藥6克,丹皮4.5克,梔子4.5克,澤瀉4.5克,土貝母6克。所有這些,水煎服。
這個配伍能幹啥呢?就是清瀉肝火、梳理肝氣的。它瀉火的作用比較好。
我還得給你舉個例子。
我以前,有一個共事多年的老大姐,在單位是會計。
有一回,她找到我,說她的胃特別不好,不知道為什麼。
怎麼不好呢?就是每當她生氣、心情煩躁、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感覺得胃疼,火辣辣地疼,同時口乾口苦。當天晚上,往往還睡不好覺。
我仔細看,發現脈象弦數、舌紅苔黃。
我問她,是不是生氣的時候犯病,不生氣的時候就沒事兒?
她點頭稱是。
我說,那好了,你可能確實有點胃炎,但是真正的病因卻在肝。你啊,是肝火燒的,燒得胃疼了。
接下來,我給她寫了一個小配伍,就是上頭的化肝煎。我跟她講,你最好到專家門診那裡看看,徵求一下人家的意見。我這個呢,才疏學淺,不見得真管用。
她點頭道謝。
結果,幾天之後,她遇上我,說我給她寫的那個東西,她也給一個老專家看了。人家就給添了兩味藥,也沒說別的。結果,她回去這麼一用,才兩劑,口苦、胃灼痛、鬧心煩熱的感覺就減輕大半。她特別高興。
這裡頭怎麼回事呢?我給你分析一下。
你看啊——
此人脈弦,主肝鬱。弦而略數,說明有熱。
此人舌紅苔黃,說明有熱。
於是,肝鬱化火這個事兒,基本上算定下來了。
因為肝鬱有火,所以患者口乾、心煩、易怒。膽氣因肝氣不平而上泛口腔,所以口苦。
肝屬木,脾胃屬土。肝鬱化火,火熱之邪克傷脾胃,於是胃中灼熱、疼痛。
這類人,如果你去查,差不多會查出有胃炎。不過按照我們中醫人的辨證思路來看,關鍵卻是養肝。因為這一切,都是肝鬱化火帶來的。所以,就要疏肝氣、清肝火。
怎麼實現這個目的?張靜嶽的化肝煎,比較不錯。我再重複一遍:青皮6克,陳皮6克,芍藥6克,丹皮4.5克,梔子4.5克,澤瀉4.5克,土貝母6克。
這裡頭,青皮和陳皮梳理肝氣。芍藥柔肝,養肝陰。丹皮、梔子、澤瀉清熱,土貝母清熱散結。總體來看,這個配伍以清熱為主,理氣為輔。
這就是張景嶽的化肝煎。它的用途很廣泛,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等疾病時,往往會用到它。所以,我稱之為「千古涼肝第一方」。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回到開篇,我講的蘇東坡的那個故事吧。
請問,你能和蘇東坡一樣豁達嗎?
說實在話,我們當下的國人,內心多少都是浮躁的。升職受阻,鬧心。加薪無望,鬧心。看別人的車子妻子孩子比自己的好,鬧心。結果,弄來弄去,惹來一身的火氣。不知不覺間,你的肝氣鬱滯了,化火了,身體的病越來越多了。胃疼、失眠、易怒、暴躁……從前那個翩翩少年,如今眉頭緊鎖,滿腹哀怨愁緒。你想想,你是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