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渝新生///
分享設計之美
傳統建築
是歷經時間洗禮的文化瑰寶
現代設計
是講究功能主義的技術之美
從傳統建築美學中尋找創作靈感
通過現代設計的表現手法
塑造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
—
上世紀90年代的歐美建築風格風靡世界,
但隨著全球不同文化意識的碰撞衝擊,
中國漸漸催生了,
一種新的建築風格 —— 新中式風格。
「新中式風格「初聽起來似乎很陌生,
其實可以理解為東方風格的新面貌。
它主張以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
傳統文化為根基,融入西方文化。
把亞洲元素植入現代建築語系,
將傳統意境和現代風格對稱運用,
用現代設計來隱喻中國的傳統。
今天苜梵設計就帶大家,
探索現代設計與傳統建築之間,
碰撞出的那些火花。
▼
01
質 感
「 精 於 細 微,寓 巧 於 拙 」
「 安 吉 悅 榕 莊 」
建築設計:綠城設計院
室內空間軟裝設計:悅榕莊集團室內團隊、YANG設計集團
安吉悅榕莊坐落於山林之間,
被連片的馬尾松林包裹,
雖臨近主城區,卻絲毫不受市井喧擾。
然而細究營造部分,
其實有別於蘇式的文人雅致,
更接近於徽派的原始質樸。
建築師在山嶺之間,
順應地勢創造了一組中國院落,
尋求「工整」與「自然」的平衡,
整飭的軸線與自由的村落式布局結合,
不拘泥於蘇杭建築的精緻工巧,
而是尋求更加瀟灑放鬆的古意。
自觀者踏入院落,
並非首先將關注傾注於細部營造,
而是在院落空間的開合通透上。
位於中心的厚實感,
水景映照出室外景致,引景入室。
附隨水景兩旁設有,
現代中式休閒沙發組,
簡約線條遊走於中式建築之間,
在此日間可品茗賞山水,
夜晚則對影邀清風明月。
院制設計結合山院的空間格局,
卻又有別於傳統山院的做法,
打開了中式建築的傳統形制,
掙脫院落的封閉感。
尤其在酒店大堂院子的裝置處理上,
運用可摺疊開啟的門窗系統,
製造更大面積的灰空間。
02
氣 質
「 白 牆 連 綿,黛 瓦 錯 落」
「 綠 都 · 姑 蘇 雅 集 」
設計師:上海都設營造建築設計事務所
白牆連綿、黛瓦錯落,
緩緩流水在蒼翠樹木的倒影下,
散發著溫暖閒適的氣息,
曲折引入屋舍,
視覺觀點也隨之轉換,
疏緩的筆觸、交疊的色調,
更如暈染般透徹朦朧。
這是吳冠中筆下的《江南小鎮》,
也是今天的綠都·姑蘇雅集。
喧鬧中一僻、浮躁中一靜,
奢華中一簡、現代中一古,
唯有這樣,人生才見靈動,
生活才見雅致。
換句話說:都是心性
在這裡,
一條線,一抹影,
都有著書卷的氣息,
似乎是在追求古人的那些自由淡泊的念想,
也像對當下忙碌的一種審視與反觀。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餐廳,
那非「小橋流水人家」莫屬。
湖光山色、流水落花,
沿河市鎮、村舍人家,
就這樣,一副《姑蘇繁華圖》鋪展開來。
03
設 計
「 一 院 薈 中 國,一 院 納 天 地 」
「 蘇 州 博 物 館 」
設計師:貝聿銘
蘇州博物館的選址十分特殊,
博物館的北側是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
東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天國忠王府的舊址,
南側隔河對望的是著名的古典園林獅子林。
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中,
老虎天窗的做法並進行改良。
天窗開在了屋頂的中間部位,
這樣屋頂的立體幾何形天窗,
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
呈現出幾何的對稱美感。
在貝聿銘的設計中,
博物館新館保持了,
江南民居粉牆黛瓦的特點,
但在建築材質上,
他卻沒有採用傳統的木質磚瓦結構,
而是選取了現代的鋼鐵玻璃和石材。
04
歸 屬
「 白 牆 黛 瓦,詩 意 棲 居 」
「 莫 幹 山 觀 雲 小 鎮 」
設計師:蔣愈
白牆黛瓦的中式建築,
有著莫名的歸屬感和親切感,
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傳統中式合院做法,採用組團布局,
有利於打造良好的巷道空間體驗。
街巷兩邊不再是封閉的院牆,
透過街道可以看見高爾夫球場與遠山,
也可以做出讓人駐足的,
有圍合感的街巷空間。
在現代生活需求下,
新中式建築既保留傳統的色感,
同時又賦予建築,
符合現代需求的質感。
現代設計與傳統建築的碰撞,
更為世人展現出不一樣的中國韻味。
更多資訊關注公眾號:MFD苜梵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