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的盲盒是女生的專屬嗎?相信大多數人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印象都會是:可能是?
不過,在你身邊、在抖音裡、在盲盒門店裡和機器人商店跟前,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大男生與盲盒為伴的身影。
就像許多男孩喜歡玩《動物森友會》,並稱之為「猛男撿樹枝」一樣,「男孩抽盲盒」也變成了一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判斷:對比19年10月,2020年6月泡泡瑪特的線下門店、機器人商店、微信抽盒機等渠道男性消費者佔比均有提升。
其中,男孩子佔比最高的、最容易出沒的購買渠道是自動售貨的「機器人商店」,男性消費者佔比可達30%,相比19年「雙11」前的數據提升了7%——看來,「走過路過買個盲盒」對不少男孩子們來說,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男孩喜歡上盲盒,「潮玩」盲盒對於他們又意味著什麼?
「福爾摩斯」抽盲盒
21歲的男生「開不出隱藏的」(以下簡稱為「隱藏」)在抖音上有一則被觀看了91.6萬次的視頻:
這是記錄他第11次購買泡泡瑪特扭蛋,並不負眾望地扭出了3隻重複的灰色的yuki玩偶,依然沒能抽到自己想要的「小狐狸」。
隱藏給這款「小怪獸」加了個「精神小夥兒」的特效,讓整個不怎麼走運的故事顯得格外有趣。
在另一則置頂視頻裡,隱藏展示了用來收納近3000隻泡泡瑪特盲盒的書櫃。
回想起「入坑」的經由,隱藏只是在逛商場的時候偶然買了一個Labubu盲盒。之後,隱藏分別嘗試了北京限定和毛絨玩具扭蛋,並因為「一個男孩去買北京限定的毛絨玩偶扭蛋、然而運氣不好總是抽中重複的『灰色小怪獸』,怎麼都得不到真正想要的『小狐狸』」的戲劇性故事大受關注。
隱藏隨後錄製了18期「扭蛋」主題視頻,至今沒能抽到「小狐狸」。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也讓他擁有了17隻灰色的Yuki、182則抖音視頻和78萬粉絲。
30歲的電子工程師「地心引力」(以下簡稱為「地心」)則是偶然和女朋友去泡泡瑪特機器人商店抽了一次胡桃夾子系列的 Molly後開始著迷。這個小小的萌物成為生活裡的小確幸:下一次路過,可以抽到哪個「娃」呢?
帶著這樣的心情,地心和女朋友總會時不時在泡泡瑪特抽個盲盒,至今已花費了幾萬元來收藏。
地心還加入了近10個大大小小的交流盲盒心得的微信群——他發現,「抽盲盒」的心得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套頗成體系的「科學」。
具體來說,當新系列的盲盒上市後,愛好者會通過實踐,自發地琢磨出一套從稱重到搖盒的方法,藉此來判斷盒中之物——你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成盲盒版的福爾摩斯探案,偵探們通過各種細節來推斷一隻盒子的真身。
而通過一系列跡象,成功拆到自己想要的盲盒,實在令人驚喜,隱藏款更是驚喜中的驚喜。每一系列盲盒都會有一隻看不到真面貌、只能依據輪廓來猜測的稀有款,即使是連端上7、8盒,也不一定能抽中。
地心至今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個隱藏款。那天,一盒Labubu森林音樂會系列裡只剩下了這隻孤零零的單品,外觀皺皺巴巴。於是他不作他想太多,直接結帳買走了它。
誰能想到,其貌不揚的盲盒竟然拆出了地心人生當中的第一隻隱藏:Labubu「森林音樂會」系列的隱藏款歌唱家。實際上,它乍看起來也沒有什麼特別,以至於地心都並未意識到這是隱藏款。
此後,地心也陸續抽到過各式各樣的隱藏款,有的隱藏款盲盒甚至會因為稀缺而在二級市場身價千元。但地心幾乎不出手自己抽到的隱藏款,在他看來,它們依然是個普通的盲盒,只是因為這種稀少,讓那種「終於和你建立了聯結」的簡單快樂,如同永遠在眼前。
當男孩玩盲盒時在想什麼?
「無論男孩和女孩,喜歡盲盒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是喜歡這個潮玩。」地心說道。
地心曾多次在泡泡瑪特店裡見到三三兩兩的男生一起購物,有的男生可以坦然說出喜歡,表達收齊所喜歡的IP的意願;而有的似乎面臨著一些心理壓力,並假借「沒辦法,是女朋友或者孩子喜歡」等語來抵擋可能遭受的質疑。
隱藏記得有一次收到一位少年粉絲的私信——大約在2年前,那時候盲盒還沒有現在這麼流行——少年表達了喜歡盲盒、但是在意別人的眼光的顧慮。30歲出頭的地心則表示並沒所謂,自己年紀大了,所以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但就此,男孩們也提出了質疑:可愛治癒系潮玩是否需要以性別劃分邊界?
作為一種傳遞美學意義的產品,男生和女生之間對不同系列的不同款式會有審美的差別。大家對「熱款」和「雷款」的定位不盡相同。
比如設計師 Kasing Lung 龍家升主理的labubu系列,露著尖牙的Labubu、各種造型的 Tycoco比其他IP更受男生的喜愛。
身為「鋼鐵直男」,隱藏對盲盒的收藏提出了幾則非常「實用」的建議:比如把盲盒放在車裡或者改造成掛件,又或者放在臥室當裝飾品——從這個角度看,盲盒似乎也自帶家居裝飾屬性。
其實,「潮玩」最早的玩家就是男生,像周杰倫和權志龍至今都還參與潮玩的收藏。而「萌」系形象也早就進入他們的生活,即使是在井柏然那座走工業極簡風的「單身男子公寓」裡,也有青年藝術家陳卓的「娃娃頭」掛畫來裝點。
在這一屆和ACG文化共同成長的年輕人們看來,「動畫是給孩子看的」這個論點已被證偽。隨著潮流文化的普及,「大人」和「小孩」、「男生」與「女生」、「應該」和「不應該」之間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日漸打破。
「潮玩總動員」
地心的本職工作是電子工程師,由於工作忙,他漸漸地放下了許多愛好,對他來說,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裡打一盤遊戲都是一種奢侈,而能時不時地「去店裡抓娃娃」成為了一種難得的放鬆。
走進店面,還能遇到熱情的店員和志同道合的玩家。泡泡瑪特線下的明亮店面某種意義上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治癒系俱樂部。
至今仍在就讀大學本科的隱藏從沒想到,自己記錄生活的視頻能受到這麼廣泛的關注。「或許,抽盲盒、拍視頻是能傳遞一些簡單的快樂吧。」隱藏說,「就像泡泡瑪特的標語所說的:make something fun。」
就像任何一個關於籃球、火影、大學、職場的話題中湧動的來自網絡世界的關切和鼓勵一樣,以「盲盒」為主題,年輕人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交流和聯結。或許,這也是他擁有的17隻重複的灰yuki、182則抖音視頻和78萬粉絲的意義。
1995年,在《玩具總動員3》裡,男主角安迪和陪伴自己長大的玩具們的告別讓人紅了眼眶。但是到了2019年的《玩具總動員4》,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社會對「玩具」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擺脫「玩具是屬於孩子的」這一簡單定義,把「玩具」這一母題不斷延展,並且人格化地展現了尋找自我的哲思。
這似乎說明,玩具可以一直作為我們與內心交流、與外界建立聯結的溫暖方式。潮玩不僅僅是盲盒,更是業已成為一種陪伴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這並不區分男女。
告別童年,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難題,無奈又惶恐。所以我們總會本能地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尋找確定和聯結。
小小的盲盒充滿驚喜,總是能讓人找到小確幸和歸屬感——世界不確定,而能擁有一個新朋友是確定的;生活或許平淡,來點驚喜就能讓每一天的日常變得有滋有味。
當你路過潮玩店,帶一個未知的潮玩回家,或許這就像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玩具總動員5》。這樣的故事陪伴著我們走到今天,幸運的是,童話將繼續上演。
作者露娜,一個希望記錄一切好玩事的X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