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具有霍爾效應,你知道自旋也有霍爾效應嗎?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自旋電子學(圖片來源:Bart van Wees)

自旋電子學的到來

半導體、電晶體以及集成電路作為20世紀的重大發明,使得電子學的發展發生質變,同時也為微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是利用了電子電荷的這一特性。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電荷量子效應和熱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人們開始關注電子的另一個重要特徵——自旋。

自旋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1925年,萊頓大學的George Uhlenbeck和Samuel Goudsmit在發表的德文文章中提出自旋。近30多年來與自旋相關的電子學得到了極大發展並且發展了很多新的分支,如自旋電子學或磁電子學等。

從巨磁電阻(2007年諾貝爾獎)到隧道結磁電阻,再到龐磁電阻,自旋動量矩轉移以及自旋軌道力矩等,與自旋相關的物理迎來了廣闊的前景,其中自旋霍爾效應也佔有重要地位。

自旋霍爾效應的原理

自旋霍爾效應簡單說來就是在橫向電場的作用下,縱向產生自旋流的效應。這是由於自旋軌道的相互作用使電荷流和自旋流產生耦合(自旋和軌道間的耦合作用會對不同自旋的電子產生不同的偏轉作用),從而導致了自旋霍爾效應。

實驗上,當在某一具有強的自旋軌道耦合作用的材料中,縱向方向通過未極化的電流時,在橫向方向將會產生純自旋流,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縱(橫)向方向沒有淨電荷的積累。

首次預言的自旋霍爾效應實驗觀測(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自旋霍爾效應的歷史

1971年6月,人們對比反常霍爾效應,在理論上預言了自旋霍爾效應。他們認為,反常霍爾效應是極化的電流被非對稱散射,同時也應該存在著非極化的電流被非對稱散射的現象存在,但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得到人們的注意。

直到1999年,科學家們引入了自旋霍爾效應這一概念,其中提到電流通過順磁金屬時橫向方向可以產生自旋霍爾電壓,相似地,當自旋流通過時,在橫向方向也會產生霍爾電壓。

同時,Hirsch提出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法來觀測自旋霍爾效應。如圖1所示,存在一種特殊結構的器件,在下層導體中通過電流,利用自旋霍爾效應產生自旋流,讓所產生的自旋流注入到相鄰的上層導體中,最後在上層導體中利用逆自旋霍爾效應產生電壓進行檢測。所謂的逆自旋霍爾效應,即自旋流轉換為電流。

在2000年,人們基於自旋積累可以通過鐵磁體探測而提出了另一個實驗的方案來觀測自旋霍爾效應。隨後,更多的理論工作者對於自旋霍爾效應的物理本質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實驗上第一次觀測到自旋霍爾效應是在2004年,人們同時在半導體中分別利用磁光克爾效應和自旋發光二極體觀測到了自旋霍爾效應。Kato等利用磁光克爾效應在半導體GaAs的兩個不同邊緣觀察到了極化方向相反的自旋,Wunderlich等利用自旋發光二極體同樣在不同的界面觀察到了相反極化方向的自旋,如圖2所示。

上圖代表用磁光克爾方法觀察自旋霍爾效應,下圖代表在自旋發光二級管中觀測到的自旋霍爾效應(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參考文獻

[1] G.E. Uhlenbeck , S. Goudsmit. Ersetzung der Hypothese vom unmechanischen Zwang durch eine Forderung bezüglich des inneren Verhaltens jedes einzelnen Elektrons. Naturwissenschaften 13, 953-954 (1925).

[2] J H. Christenson Possibility of orienting electron spins with current. Phys. Rev. Lett. 25, 3l6 (1970).

[3] J.E.Hirsch, Spin hall effect. Phys. Rev. Lett. 83, 1834 (1999).

[4] S.Zhang, Spin Hall effect in the presence of spin diffusion. Phys. Rev. Lett. 85, 393 (2000).

[5] Y.K.Kato, R.C.Myers, A.C.Gossard, Observation of the spin Hall effect in semiconductors. Science 306, 1910-1913 (2004).

[6] J.Wunderlich , B.Kaestner , J.Sinova ,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spin-Hall effect in a two-dimensional spin-orbit coupled semiconductor system. Phys. Rev. Lett. 94, 047204 (2005).

出品 | 科普中國

製作 | 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

監製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編輯:可樂不加冰、Cloudiiink

相關焦點

  • 霍爾效應
    ,由於洛倫茲力的作用,會使帶電粒子(或別的載流子)發生橫向偏轉,在磁場和電流二者垂直的方向上出現橫向電勢差,這一現象稱為霍爾效應。;RH的大小可確定載流子的濃度2、霍爾效應還能夠測量磁場在工業、國防和科學研究中,例如在粒子迴旋器、受控熱核反應、同位素分離、地球資源探測、地震預報和磁性材料研究等方面,經常要對磁場進行測量,測量磁場的方法主要有核磁共振法、霍爾效應法和感應法等。
  • 看似高深的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此次,中國科技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緊隨其後,進一步證實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驗證了顯著的拓撲絕緣體現象。  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E.霍爾於1879年在實驗中發現,以其人名命名並流傳於世。其核心理論就是,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
  • 揭開隱藏140年的霍爾效應秘密
    然而,IBM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的由其引導的合作項目研究卻表示,實驗結果是相反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與霍爾效應相關的140年的秘密,這個之前不為人所知的特性可望為改善半導體性能開闢一個新的途徑。Shkednc霍爾效應(Hall effect)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而今天我們想要講的,是清華大學薛其坤,用 5 年時間不懈探索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他獻給世界的諾獎級禮物。1879 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突破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就如同要求一個運動員同時具有劉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和郭晶晶的靈巧度。在實際的材料中實現以上任何一點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而要同時滿足這三點對實驗物理學家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課題組成員、清華大學王亞愚教授這樣描述實驗對材料要求的苛刻程度。
  • 半導體的空穴導電及其霍爾效應
    空穴導電時霍爾效應到底如何理解?這在絕大部分中學物理教師來說,都是模糊不清的,課本上的「科普式」介紹,往往把老師們整得更糊塗。       其實,半導體的導電規律,甚至可以說,導體、絕緣體的導電性能問題,都得用量子力學才能予以正確解釋;對半導體空穴導電的模糊不清,實際上是對固體物理中的量子力學分析不熟悉所致。
  • 霍爾效應傳感器可測量磁場和檢測位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6732.htm在使用數量上只有溫度傳感器略勝一籌,但霍爾效應傳感器亦已被用於國內和商業應用中種類廣泛的設備,包括DVD、CD、內存驅動器、自動玩具、手機、汽車羅盤以及汽車點火系統。你還可以在線性、工業旋轉設備、位置檢測器以及軍事/航空設備中見到它們的身影。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量子反常霍爾現象因何能成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發現究竟具有怎樣的科學、社會、經濟意義?請聽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怎麼說。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如果在通電的非磁性導體上增加一個垂直於電流方向的外磁場,那麼,導體中的電子由於磁場的作用力,會在垂直於電流方向的導體兩端形成穩定電荷積累,這就是著名的霍爾效應。霍爾效應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比如,信號傳感器、汽車速度表和裡程表、各種用電負載的電流檢測及開關,等等。
  • 高中物理:霍爾效應的易錯點!錯誤率太高,本文精準破解!
    一:霍爾效應1、定義:把一個通電導體垂直放在磁場中,在導體兩面之間出現了電勢差的現象。2、原理如下圖,在導體中通入向右的電流I,再施加一個垂直導體面向裡的一個勻強磁場B,結果導體中的電荷受到洛倫茲力,嚮導體的上下兩個面偏轉,導致出現電勢差,這樣的現象,叫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如果在垂直於電流方向加上外磁場,材料裡的電子由於磁場的作用力,會在導體一邊形成積累電荷,最終會達到平衡形成穩定的霍爾電壓。當外場足夠強,溫度足夠低時,導體中間的電子會在原地打轉,會在邊界上形成不易被外界幹擾的半圓形導電通道,即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可以讓電子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運動,降低能量損耗。
  • 我國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背後的故事-清華大學新聞網
    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次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為了實現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院士和他的團隊整整花了4年時間。
  • 霍爾效應旋轉位置傳感器在工業和交通中的應用
    導讀本系列傳感器採用了固態霍爾效應技術,可進行非接觸式運轉。傳感器的內部應用磁場代替了電位器中的機械電刷或接觸刷,而後者在運轉中產生的摩擦往往會降低設備使用壽命。因此,本產品系列採用的非接觸式磁性霍爾效應技術大幅降低了機械磨損和執行器扭矩,從而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霍爾傳感器原理
    導讀:玩電子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什麼是霍爾傳感器,但你知道霍爾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嗎,或者說你知道霍爾傳感器為什麼能夠感應磁場嗎,本文將帶你了解霍爾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霍爾傳感器以霍爾效應為其工作基礎,是由霍爾元件和它的附屬電路組成的集成傳感器。
  • 清華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新京報訊 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探秘「一沙一世界」有新解,上海科學家首次同時觀測「正反」霍爾效應
    很少有人知道常見的「一沙一世界」。在物理學最前沿的領域中,有著絕妙詮釋——一般而言,一個材料的電阻依賴於材料的幾何形狀。而量子力學預言了這樣一類材料,它的電阻不再依賴於材料的幾何形狀、缺陷等性質。任意從這種材料的薄膜上切下一塊,它的縱向電阻為零,橫向電阻將是一個精確的物理常數,這就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霍爾元件的工作原理
    霍爾元件是一種基於霍爾效應的磁傳感器,用它可以檢測磁場及其變化,可在各種與磁場有關的場合中使用。霍爾元件具有許多優點,它結構牢固,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安裝方便,功耗小,頻率高(可達1MHZ),耐震動,不怕灰塵、油汙、水汽及鹽霧等的汙染或腐蝕。
  • 霍爾傳感器工作原理及應用
    我們知道霍爾傳感器一個使用非常廣泛的傳感器,它在錄像機、電動車、汽車、電腦散熱風扇中等不少領域中都得到了應用。霍爾傳感器工作原理是什麼?霍爾傳感器有著哪些優缺點呢?今天皮卡中國小編就帶你全面了解霍爾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