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2020-12-2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不知不覺,知乎都已經十年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來臨,知乎從最開始的垂直領域到現在的不斷轉變,內容越來越豐富;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知乎十年的歷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謝邀,人在中國,剛下地鐵。忽然看到知乎發布了一條視頻《向上的答案》;方才發現,原來知乎都已經十年了。

為什麼《新聞聯播》結束後總會有播音員在收拾稿子的片段?騰訊的張小龍是怎樣的一個人?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有哪些?巴黎聖母院火災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不想學習的時候如何逼迫自己學習?……

「你是知乎的609587位用戶,過去十年,你在知乎創作了648個內容,被瀏覽了6642709次……」

十年,真快,竟有些惆悵。

十年,有人說,幸好有知乎;也有人說,知乎變了。

2011年 1月 ,知乎上線;在當時,作為一個邀請制的嚴肅知識社區,這裡瀰漫著古典專業主義的氛圍,時時閃現理想主義的極客風。

那一年10月15日,知乎團隊的一封內部郵件如此寫道: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網際網路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

但是十年後,整個網際網路的大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知乎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打開最新版本的界面,撲面而來的信息海洋,知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往往藏在深處。

知乎確實變了,但變的不僅僅是知乎,十年後的今天整個網際網路圈的生態都已經面目全非。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一個內容社區無論多麼出身高貴、骨骼清奇,最終都必須「出圈」、擁抱最大量級的用戶;只有這樣才能流量最大化,只有流量最大化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騰訊的任宇昕說,離「情感和世界觀共鳴」更近的內容,才是好內容;這樣的定義顯然與傳統作者圈的理解大相逕庭,很多同行都嗤之以鼻。

好內容難道不該是更有深度的內容嗎?好內容難道不該是更加直擊本質、觸達深層的內容嗎?好內容難道不該是更具備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乾貨嗎?好內容為何要迎合大眾的爽點,難道不該提供獨立批判的見解?

此時我們此時發現,儘管這些內容仍可在知乎發現,知乎仍然是獲取深度優質內容的首選平臺,但是在知乎上顯然存在著兩種邏輯的好內容:專業高手眼中的,大眾爭相點讚的,並且常常表現出巨大差異。

同時,知乎又是記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發展的一個典型樣本,從它的十年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

一、流量匯聚機制:從垂直長尾,到社會熱點,到日常娛樂

1. 先來看垂直長尾流量,這是知乎起家的基石

早期的知乎更像是深度專業版的維基百科,具有極強的「工具屬性」,你在每個長尾細分的領域,都能看到足夠咖位的大牛、提供深度專業的內容,這在當時浮躁的網際網路圈儼然一股清流;彼時的口號是「認真你就贏了」,是「發現更大的世界」。

不過,長尾流量往往相對分散和低頻,試想,有幾個用戶會不厭其煩地每天去專業領域,看高大上且晦澀的專業內容呢?況且專業領域有那麼多內容夠他看嗎?

但是長尾流量的時間效應更加持久,筆者若干年前回答的「如何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如何培養黃執中那樣的催眠洗腦能力」等問題,雖然一開始起量很慢,但是到今天仍不斷有人點讚。

另一方面,長尾流量更垂直精準,轉粉率也就更高。

2. 社會熱點流量

再來看社會熱點流量,知乎更像是「深度版微博」,它已經變成諸多社會公共事件策源發酵的地方,今天的知乎熱榜已經成為類似微博熱搜的存在。

這就為知乎創造了一個更加高頻的用戶場景,你每天會去微博上看發生了什麼熱點?那你會不會想知道這個熱點的來龍去脈,想挖掘背後更深入的東西,那麼來知乎吧。

熱點型流量的特點是更加高頻、爆發性強;比如筆者最近兩個月的知乎回答多次被點爆,從凡爾賽到內卷,從美國大選到丁真,擊中的全是熱點話題,回答「你為什麼反感丁真」的閱讀更是近1000萬。

3. 日常娛樂流量

最後看日常娛樂流量,與長尾專業內容的「省時間」不同,娛樂內容就是用來殺時間的,比如兩性、情感、影視、娛樂圈、歷史八卦、懸疑故事等,強調的就是沒事看著玩,需要的就是沉浸的閱讀體驗。

若干年前,筆者一直認真答專業題卻無人回應,幾乎要放棄了;有一天忽然看到一個題目「你見過最醜的動物是什麼」,就隨手貼了個網上扒來的視頻,沒想到一夜之間爆炸了。

不過,要獲得更高頻的用戶使用,要有更好的日活數據,內容社區最終一定是走向這個方向。

二、用戶需求與心理機制

從有料到有趣,從左腦到右腦,從專業敘事到大眾敘事,從解決困惑的工具價值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緒價值。

為什麼知乎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如何以……開頭講一個故事」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了?這就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樣的內容模式是最帶流量、最易傳播的?赫拉利已經在《人類簡史》中給出了他的答案:故事。

關於這一點,社會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研究很早就給出了結論:人的大腦裡有兩套系統,面對一個新的問題,要麼使用左腦中的邏輯、數據、信息、概率……作出判斷(專業敘事),要麼調用右腦進入感性模式,被先入為主的偏見、斷言、情緒、畫面、體驗、直覺和故事等俘獲(大眾敘事)。

遺憾的是,人只有在自己精通的專業領域才會動用左腦,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右腦思維的動物。

這就是故事體們無往而不利的原因,你可能對網際網路領域非常精通,但到了不知道的貨幣政策領域,比起任澤平的宏觀觀察,你可能還是喜歡看各種陰謀論的金融戰爭;你可能對物理學如數家珍,但到了歷史領域,比起研究著作你可能還是更喜歡《三國演義》。這就是人性。

所以最終,故事模式一定佔據主導。從用戶的心理角度說就是:增量+故事+情緒+貌似邏輯獲得感。

你要一上來提供全新的角度和增量,讓用戶意外,而不是老生常談,才能勾住注意力。

你要用故事體驗來推進,讓用戶把自己帶入其中,隨著情節反轉屏住呼吸。

你要不動聲色地積累情緒,在最佳時刻擊中用戶和釋放,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立刻點讚分享。

觀點、乾貨類的審美疲勞、逐步冷卻和回歸均值,可能會是一個大趨勢。真的講好一個擊中人心的故事(而不是抖音快手的惡俗尷尬劇),未來反而可能是一個門檻很高的事情。

三、內容生產機制:從社區氛圍驅動,到商業化驅動

早期的知乎,更強的是社區氛圍,這也是其成功抵禦頭條挖角的壁壘;那時候的創作者,更多是為逼格寫作,為認同發聲。

在內容質量上,知乎、微信從高往低打,頭條、百度從低往高打,最終的信息流是相似的,不同在於知乎的社交互動和反饋會好很多,這是後者正在苦苦尋求的。

但是今天,當頭條、微博、b站、小紅書……幾乎所有的內容平臺都開始想方設法地幫作者商業化,並且不時開出天價瘋狂挖角的時候,知乎明顯也坐不住了。

從知乎live到知乎直播,從鹽選內容到電子書,從諮詢業務到品牌任務,從視頻補貼到好物推薦,知乎終於開始為大v們的恰飯操心了,而且操碎了心;幫創作者賺錢這件事,知乎的確是下了心思的。

四、分發機制:從社交分發到算法推薦

伴隨著海量用戶的湧入,傳統的關注推薦玩不動了,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很容易導致大v強者恆強、擁兵自重,平臺怎麼會眼睜睜看著自己被頭部大號挾持?

知乎和所有內容平臺一樣,開始強調算法推薦了,但知乎還是各大平臺中心化不突出的那一個,各個領域的腰部作者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不知名的用戶可以憑一個優質回答獲取廣泛的關注。

五、媒介形態:從文字到視頻富媒體

這個改變正在發生,我們都已經看到,知乎在視頻開始發力了。

今年10月9日,知乎宣布正式上線視頻製作工具,10月12日,知乎又進一步推出視頻專區,同時發布新一期海鹽計劃,給予視頻創作者現金激勵和流量補貼,扶持視頻創作者成長。

正如知乎副總裁張榮樂接受採訪時所說,「我不覺得知乎做這件事太晚了,因為內容是知乎視頻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把好內容轉化成視頻,並做得足夠有壁壘;是更關鍵的,今後的5年到10年都是視頻的時代,每個產品都會有自己的視頻。」

五大改變帶來的結果是顯著的,知乎從小眾社區成長為內容平臺:作為一個長內容的平臺,在用戶注意力越來越短的今天,仍然獲得了流量的激增和資本的加持。

知乎過去十年曆程的成功之後,其實也有很多未來要面對的問題。

其一,視頻會是持久戰。

知乎擅長圖文,過去幾年,知乎如西點軍校一般為b站、西瓜們貢獻了半佛、巫師這樣的up主,但是自身的視頻化還沒有形成整體聲浪。

視頻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圖文變腳本,往往要推翻重來、拆散重組、大量刪改。很多作者其實沒有適應這種轉變。

或許知乎應該採用某種聯合創作的機制,幫優秀答主、視頻製作者牽線搭橋,讓精通兩種語言的人合作分成。

其二,商業化是第二道坎。

公眾號體系能繁榮,是因為可以給甲方開出天價的廣告費;b站越來越火,up主接商單的價格水漲船高;直播帶貨火了,李佳琦、薇婭的造富神話一夜之間破了圈。

至少目前,知乎還缺乏這樣的標杆,還需要這樣一夜暴富的故事,還需要向天下創作者說明:跟著我,有肉吃。

其三,私域流量經營是一個議題。

無論微博還是抖音,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私域流量難以沉澱,往往最終都要導流去微信;否則即便你擁有海量粉絲,其實也就是一個數據,只要無法觸達平臺的算法機制,最終的流量獲取依然慘澹。

知乎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幫創作者獲得更多私域流量,並留在平臺內呢?

以上三個問題,如果知乎能在下一個十年開啟後找到自己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未來更好。

十年了,時間足以改變很多東西,知乎剛剛誕生的時候,我甚至才剛剛開始上一段戀情。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

知乎像一面鏡子,映射著自我;知乎十年的發展,也幫助我們看清一款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成長不易,知乎是值得尊敬的。

知否,知乎?下一個十年,知乎會怎樣,我們又會在哪裡呢?讓我們默默祝福,悄悄紀念,質疑鞭策,同時拭目以待。

#專欄作家#

上海帥醒創始人,專注社交傳播、事件營銷、商業預測分析和產品開發。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內容啟示錄:知乎十年,我們看懂了什麼?
    此時我們此時發現,儘管這些內容仍可在知乎發現,知乎仍然是獲取深度優質內容的首選平臺,但是在知乎上顯然存在著兩種邏輯的好內容:專業高手眼中的,大眾爭相點讚的,並且常常表現出巨大差異。同時,知乎又是記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發展的一個典型樣本,從它的十年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一、流量匯聚機制,從垂直長尾,到社會熱點,到日常娛樂。1、先來看垂直長尾流量,這是知乎起家的基石。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所以,聊知乎十年,也許不用編年體式的敘述,更不必上升到古早網際網路,從當下、從此刻就能說清楚。這是一個知識社區、內容平臺,有時新的前沿科技問答,也有老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呈現。而故事,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近到是鏡像問題裡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遠到是宇宙盡頭的好奇心投射。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很快,新浪微博就帶著「圍觀改變中國」的光環出了圈,但人們真正認識到知乎的威力,還要等上幾年。現在,知乎積累了近 4400 萬個問題和 2.4 億個回答,成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原創內容策源地之一。十年間,中國從 PC 網際網路邁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內容產業蓬勃興起,網絡前所未見地深刻影響中國社會。
  • 知乎十年:有多少答案,穿越了時間?
    拋開比特幣的價值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在2011年,比特幣區塊鏈這個新技術還未炒熱剛剛萌芽之時,在知乎上就已經有人敏感的認知到這塊的發展並早早加入。知乎也是憑藉專業、深度的社區內容開始為大眾所了解。這個回答就此成為了知乎神話,被各個網站轉發,他的收益率可能會讓各種投資貼分析貼汗顏。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以前的知乎是一個小社區,知乎團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基礎功能做好。而現在的知乎正在逐漸變成大社區,周源希望帶著團隊在原有基礎上,推動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內容生態。「圍繞這個方向,我們在面對來自各個層面的問題的同時,也在著力推動用戶、內容、商業三個部分共同提升,這是當下比較大的挑戰。」
  • 上線十年 知乎如何「向上」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啟示錄:一本打開供我們研究的書
    啟示錄是可以揭開的,而且上帝要他的兒女必須要明白的,從啟示錄卷名的含義看: 啟示原文是由「揭開」和「面帕」兩個字根所組成。本意是揭開蒙面的帕子,以露出真面目;或作除去障礙之物,使事物顯明出來以讓人看見的意思。 暗示啟示錄書的預言是上帝兒女能明白的,也必須是要明白的。
  • 感恩十年相伴同行 知乎致謝新知答主
    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本屆大會主題為「謝答」,大會發布「知乎十年感恩同行」「知乎十年新知答主」和「知乎2020新知答主」名單,以此向十年以來陪伴知乎的答主表達真摯感謝。
  •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十年大事記」視頻給你答案
    12月14日,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 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向上的答案
    中新網12月14日電 今日,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 知乎公布十年百問榜單:用問答見證時代變化
    來源:時刻頭條繼「十年大事記」視頻、「十年十大」榜單之後,知乎發布「十年百問」榜單。該榜單綜合了2011至2020年,知乎上最熱門、最具價值、最富好奇心的100個優質問題,覆蓋科技、文學、時事、科普、電影等眾多領域。
  • 知乎公布十年百問榜單: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陪伴
    繼「十年大事記」視頻、「十年十大」榜單之後,知乎發布「十年百問」榜單。該榜單綜合了2011至2020年,知乎上最熱門、最具價值、最富好奇心的100個優質問題,覆蓋科技、文學、時事、科普、電影等眾多領域。十年來,知乎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這些內容記錄和見證了中國乃至世界十年發展變化,更陪伴用戶度過了專屬的「知乎十年」。
  • 知乎推出十周年系列盤點 記錄問答社區十年進化
    2011年-2020年是怎樣的十年?謝邀,這裡是知乎的答案。近日,知乎啟動「十周年特別企劃」,從大事記視頻、十年100問、十年十大盤點、十年軌跡、小藍星推薦榜、鹽選內容推薦等多個維度,回望十年間與用戶的共同記憶,以溫故知新的方式,迎接下一個十年的到來。
  • 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1月13日開幕 遇見知乎的十年
    1月8日,知乎正式宣布2021新知青年大會將於1月13日20:00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2021年1月恰逢知乎上線十周年,因此本屆新知青年大會可謂意義非常。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主題為「謝答」。屆時,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知乎戰略副總裁張寧將分別發表演講,並向十年來陪伴知乎的答主表達真摯感謝。據了解,2014年,知乎舉辦首屆「鹽Club」,2018年,「鹽Club」升級為「新知青年大會」,成為在內容行業和創作者圈層頗具影響力的知識分享盛會。自2014年首屆大會舉辦以來,來自各個領域的答主都能成為大會最閃耀的主角。知乎往屆的「新知青年大會」給大眾留下了諸多精彩時刻。
  • 當我們討論知乎天龍人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以前做選題時,領導隔三差五會告訴我們業界哪位前輩正在寫一篇大稿,題目就是《當我們討論XXX,我們在討論什麼》,然後以此為例集體學習,鼓勵我們積累經驗早日掌握深度稿件寫作能力,也來一個這樣的選題。甚至還要求遇到類似文體的稿件,都要看一遍。但自從知乎開始濫用這種題目之後,媒體圈遇到類似文體就會條件反射的認為——這是一個故事會集。
  • 感謝知乎!2020品牌年度總結又有得看了
    ,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看完短片的第一感受。不,數字的增長只是一方面,2011—2020這十年,知乎的答案又何嘗不是在艱難中燃燒。  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早年知乎通過聚集大量優質用戶進而生產大量優質內容而形成了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  但近幾年來,偶有抨擊知乎內容質量下降的聲音。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人在xx,剛下飛機,謝邀」這個帶有戲謔意味的梗廣泛傳播。
  • 「西街觀察」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早在短片上線前,知乎官微就發布了一條帶有#知乎十周年特別企劃#關鍵詞的微博,不少人才驚聞「知乎原來十年了」。隨之而來則是更大的疑惑:十年之前,沒人認識知乎,而十年之後,認識知乎竟然越來越難了。
  • 2021新知青年大會倒計時:知乎十年致謝答主陪伴
    1月8日,知乎正式宣布啟動2021新知青年大會,大會將於1月13日20:00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2021年1月恰逢知乎上線十周年,因此本屆新知青年大會可謂意義非常。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主題為「謝答」,屆時,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知乎戰略副總裁張寧將分別發表演講,並向十年來陪伴知乎的答主表達真摯感謝。
  • 「恰到飯」的知乎,對於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觀察一個產業,首先看的是頭部玩家。曾幫深圳衛視拿到衛視收視第一後,「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 2019~2020 已經跌出同時段前八;而「吳曉波頻道」則經歷了曲線上市擱淺,演講內容遭上市公司發難等種種難題。站在內容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回歸理性,畢竟「知識服務」如果要沿著網紅的路子走,怎麼看都不長久。那麼問題就來了:平臺下一個增長的抓手會在什麼地方呢?
  • 2021新知青年大會開幕 知乎開啟下一個十年
    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正式拉開帷幕,大會首次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從今年開始,知乎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發展周期,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也意義非常。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現場發表了十周年演講,回顧知乎十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