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月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天寒地凍的時節。而這時,位於大理州南澗縣的無量山,卻因為櫻花谷的冬櫻開放而春意盎然,呈現出一派繁櫻絢麗,山谷如畫的景象。置身於半山腰綠色茶園的粉色櫻花海中,尤其是清晨,雲霧繚繞,美不勝收。心懷對美景的期待,我們奔赴櫻花谷,尋訪靈寶山上的千年道觀,以及採用自然農法種茶的「未來農民」。在櫻花絢爛的茶山間品茶,享受一場獨具意境的茶會。
無量山是國家級名山之一,山勢雄奇險峻,森林覆蓋率高達91%,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認為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帶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綜合體,在不到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上,擁有著全國三分之一的物種,堪稱「天然物種基因庫」,生物鏈條環環相扣,生物多樣性特徵突出,還分布著約24萬畝野生茶樹群落。無量山櫻花谷,與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相鄰,海拔2175米,面積約2000畝。90年代末,臺灣商人買下這片茶山,起初只是因為在採茶時陽光太強,為了給採茶工人遮陽,就在茶園中間種上了冬櫻花樹。十幾年後,櫻花樹長大了。當年這一個無心插柳的舉動,給無量山帶來了冬日的繁花似錦。這個曾被稱為「蛇腰菁」的地方,也因為冬櫻花的盛開而改名「櫻花谷。」
在櫻花谷的盛名之下,人們常常會忽略的是,自古以來就有著頗高地位的無量山茶。
相傳,無量山墾植茶樹始於三國時期,茶種,栽培技術為諸葛亮南徵時所傳授,直到唐代南詔時期,一直是彝族在栽培利用茶樹。據當地彝族時代相傳,他們遷來無量山定居已經有57代了。
唐代學者樊綽在《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第七》有詩載:「茶山銀生城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無量山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附近,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兼有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山峰巒疊嶂,江河縱橫,海拔高差懸殊,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雨量集中,乾濕分明,雨熱同季,乾涼同步,無明顯冬季,寒潮影響微弱。年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8.3攝氏度,降雨量1086.7毫米,蒸發量1743.3毫米,日照2131.6小時,霜期12天。
擁有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的最佳生態環境,常年處於雲霧籠罩之中,茶葉品質極佳,是瀾滄江上遊流域著名的古茶山,優質普洱的重要原料產地。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系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在距離南澗縣城56公裡處。屬雲嶺無量山系,頂峰海拔2528米。
公園內溝壑,山石,彩雲,森林,花卉等自然景觀,形成了「地球原貌的再現"。
在山脊之上,至今還保存著宋代大理國時期的石建築群。石建築群大小不一,方位不同,有老君殿,無量殿,靈寶殿,阿魯臘大殿等十餘座廟宇,所有建築均用石料砌築而成,建築精巧,典雅古樸。
因地處滇西南的高海拔地區,靈寶山有幸保有風化千年的原始森林地貌。其中的山林土壤由枯枝落葉腐爛混合而成,形成森林的循環養分。
徒步其中,傾聽古老茶樹在原始森林中搖曳所發出的曠古聲音,得以觸摸遠古心跳,窺見自然如何造就萬物。不禁令人感嘆,人之於自然,是何其微渺。
在漫長的地質大循環中,下古生界無量山群是典型的山原地貌,分別與川河和「東方多瑙河」瀾滄江組成羽狀水系。
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無量山茶園中的茶樹,不會發生災害性病蟲害,無需進行人工蟲害防治。土壤肥沃,無需施肥。完全處於自然生長的狀態。
在1931年,日本的岡田茂吉先生發表了詩歌《從一片朽葉領略自然輪迴的法則》,傳達了「土地是物質,物質由土地產生又回歸思想」的生態環境科學,由此,成為創立」自然農法「的基本點。
《老子》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農法「四個字不僅是依照自然規律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思,更是關於自然界中人,地,天的關係。
人的生存在許多方面是由其賴以生存的「地」的條件所決定,地的條件是與氣候條件,植被狀況,土壤酸鹼度,肥沃程度,降雨量,氣溫和光照等條件緊密相關。而這些所有的條件都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亦即「道法自然」。這種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的農業耕作方式,就是自然農法。我想,這就是30年前,邱老師帶著家人,從臺灣來到無量山,開墾出230畝茶園,堅持用自然農耕法種茶的初衷。
帶我們參觀茶園,講解自然農法種植時,邱老師講了這麼兩個故事:
「二十多年前,在臺灣臺東,一個在日本有著百萬年薪的年輕人,因為父親生病回到臺東,接手做父親的生態茶園。起初的十年間,雖然得到政府的許多扶持,仍然難以維持。直到近些年,在茶園邊開起民宿,才勉強得以維持收支平衡」。
「我三十年前開始做茶,大約到十五年前的時候,手頭的現金已全部投入到了茶園。後來把蒼山上的十幾畝地賣掉,才得以繼續做下來。也就十年前,才勉強做到維持每年的收支平衡。投入的錢,不管放在銀行,還是買房,現在至少也都翻番了。只是還好,這些年堅持走過來,在古人和臺灣制茶的基礎上,我們實現了技術層面的突破。做出來的茶,無論是在品質,還是在口感上,都更接近自然的味道。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這是幾十年做下來的最大意義了。」
在山中徒步時,我問道:從何時發現及決定從事自然農法種茶。
邱老師卻仿佛從問題背後直接看到我的迷惘,他意味深長地答道:「鄧小平先生在78歲時提出「一國兩制」,1985年,被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時,已是81歲高齡。
我至今還在探索茶,也很開心我的女兒願意進入這個行業。你們年輕人,有活力,有熱情,有更多可能性。你們是未來。「
胡德夫先生在2015年的專輯《芬芳的山谷》中寫:「環境一直在變,擔憂裡面也拋出一些對以前事情的呼喚跟追憶,以前那麼美,現在很多地方破壞掉了,一方面是大自然的反撲,一方面是人們的破壞,很多東西回不來了。」
我在想,應該是年輕時懷抱著那份「返璞歸真」的理想主義,使得邱老師一家,在種茶這件事上一路摸索,直到採用自然農法耕種,在種茶和制茶工藝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在制茶這件事上,邱老師一家人真正把「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在日本茶道裡,有一句話叫「一期一會」。
人有人的來往,茶有茶的交集。茶會,即是以茶會友,是茶人最好的相遇。人的一生,可能只能夠和對方見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彼此對待。
唐詩」樹倚池島鶴,茶會石橋僧「,是」茶會「一詞最早的出處。那時,茶會初現,多為僧人間論法,參悟佛法的茶聚。此後多年,茶會經由皇室,逐步流傳至民間。及至宋代,茶文化,茶美學到達巔峰。
一千年過去了,唐宋遺風漸遠,茶文化隨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我們還在做著茶會,或去赴一場茶會。服飾變了,茶器變了,茶人的儀式感和茶道精神未曾改變。
我們的一生,會有很多次茶會,會遇到很多茶,也會遇到很多人和很多的故事。
然而,所有的相遇,都只會有一次。
茶會:高級的社交,當是一期一會。
時間
行程包含
1.櫻花谷賞櫻花
2.徒步尋訪道觀
3.了解自然農法耕種茶園
4.自然農法耕種茶園茶會
5.房車帳篷宿營
(依參加人員實際情況,選擇民宿或帳篷)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