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P.E.T.時我的大寶已經快六歲了,所以在重建新的溝通模式的時候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小寶也在一天天長大,之前各種慘痛的教訓讓我深刻意識到從小就開始建立一種科學的溝通方式是多麼重要;而兩個小人兒之間的互動也開始給我各種功課。
所以,現在每天要面對好多的實踐機會,充實中有收穫也有挫敗。好在越來越多的經驗在積累,孩子們也會出其不意地給我驚喜,讓我更有勇氣和力量不斷地實踐下去。
一個周末,大寶到同學家玩兒了,我一人在家帶小寶。我們倆坐在地上玩積木,是一段美好安寧的一對一時光。這時哥哥從同學家回來了,一進門就氣鼓鼓的,書包往地上一扔就去零食櫃裡翻零食。一看就知道又到了哥哥的傾聽時刻。被打亂了美好時光、不得不進入傾聽狀態讓我有些沮喪,特別是看到他拆了一包餅乾走進臥室,坐在地上吃起來時,就更加沮喪了。
正在猶豫要不要立刻去傾聽他的時候,一歲多的弟弟看到了哥哥手裡的餅乾,丟下積木就朝哥哥走過去,一邊走還一邊說:吃、吃。
我的沮喪一下子就升級為焦慮了。因為按以往的經驗,這時候哥哥肯定是不願意分享的,弟弟肯定會哭,而姥姥一定會軟硬兼施要求哥哥分享,然後哥哥的情緒升級,有可能會攻擊姥姥,導致姥姥也開始生氣……於是大的嚷嚷,小的啼哭不止。那個時候我再上場,發揮好的話:安撫弟弟,傾聽哥哥,隨後再哄哄姥姥。但最有可能的是:我直接掉入舊有模式,家裡石頭滿天飛。
就在各種胡思亂想之時,看到弟弟半路又迴轉身來,估計是感覺到了哥哥的情緒氣場、發覺不妙,想來搬我這個救兵。
果真,他指著哥哥說:「餅乾、吃、吃!」
我說:「你想吃哥哥的餅乾?」
他說:「嗯!」邊說邊拉我的手,示意我起來。
我說:「你想讓媽媽幫你要?」
他說:「嗯!」
「寶貝,媽媽現在不想去,不能幫邦邦去要餅乾。」我盯住他的眼睛認真而無奈的說。(我所表達的是那一刻最真實的感受,幾乎沒有經過思考就自然地說出來了。過後反芻這個過程的時候,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像以前那樣建議他不要去,或跟他講道理,只是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當下的感受,甚至那一刻我都沒有期望他能意識到那是他的問題、需要他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弟弟聽我這麼說,停頓了一下,然後堅決地朝著哥哥走了過去。
我聽他對哥哥說:「哥哥,餅乾,吃、吃。」
哥哥大聲說:「我才不給你呢!走開!」
果真和我預料的一樣,哥哥沒好氣兒。
弟弟扭頭朝我走來,小嘴撇著,馬上就要哭出來的樣子。我抱起他,說:「邦邦想吃餅乾,可是哥哥不同意,所以邦邦很難過?」
弟弟哇的一聲哭出來,我緊緊地抱著他,等他哭了一會兒說:「哥哥那麼大聲兒,邦邦還有點害怕,是嗎?」
弟弟「嗯、嗯」的回答我,哭聲已經變為抽泣。
我接著說:「可邦邦還是很想吃餅乾啊!」
弟弟抬起頭,很清楚地回答我:「嗯!吃餅乾,吃餅乾!」
我說:「可是那個餅乾是哥哥的,他不同意分享,邦邦怎麼辦呢?」
他看看我,一下子從我腿上跳下來,拉著我,走到他的零食櫃那兒,說:「媽媽拿!」
如果最初還是帶著一點焦慮在傾聽他的話,那一刻,我已經徹底放鬆下來。從他開始決定自己去面對要餅乾的挑戰、到後來想到解決方案,我清晰地看到:當我願意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孩子的時候,他所展現出了多麼大的內在力量和自主的創造性!也正是他所展示的這種魅力帶給我喜悅和感動,讓我完全沒有了焦慮。
我非常開心地幫他拿出一盒餅乾,然後牽著他又回到客廳的地墊上坐下來。這時,弟弟已是一副充滿期待要吃餅乾的愉快模樣了。他打開盒子,先遞給我一塊,然後才自己吃。
我無比感動的說:「寶貝,你主動先分享給媽媽,媽媽覺得好幸福啊!謝謝邦邦!」
(這之前的整個過程,我雖有些焦慮但也並未覺得哥哥的「不分享」有什麼不妥,因為那個餅乾是他的,的確由他說了算。而且知道他有情緒,在溫度沒降下來的時候,想更正他的態度、教育他根本是無效的,所以我沒有說話、也沒有在心裡對他指責和抱怨。哥哥也只是坐在那裡一邊吃、一邊看著我們。)
這時,哥哥從房間走了出來,拿出兩塊餅乾,一塊給了我、一塊給了弟弟,說:「你們吃!」
我還沒來得及反應,弟弟就脫口而出說:「謝謝,哥哥!」這是他第一次運用「謝謝」這個詞,我猜是剛剛對他說的時候,他記在心裡了。
同時,哥哥的舉動也讓我很欣喜。他在旁邊默默的觀察,沒有人指責和說教,讓他也很快放鬆下來。他不僅放下了自己的情緒,也學著弟弟主動分享了。
我摸摸他的頭,說:「兒子,你主動分享給我和弟弟餅乾,媽媽真高興!」
一塊餅乾引發的一件小事,當運用了P.E.T.時,不僅少了劇烈的衝突,而且收穫驚人。
筆者說:
還是那句話:
建立一種新的溝通模式很難,
但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本文作者是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文章轉自她的個人公眾號:無以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