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是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情感系統。這種母嬰之間的聯結,在本質上是一種情緒、情感、態度及信念的一種複雜系統,其進化與發展的基礎是未成熟、弱小的兒童趨近依賴對象的需要。常見的依戀類型一共有三種,分別是A型:焦慮——迴避型依戀;B型:安全型依戀;C型:焦慮——抗拒型依戀。
A型:焦慮——迴避型依戀
這類兒童在陌生的情景中,母親是否在場對他們的探究行為沒有影響。母親離開時,兒童不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母親返回時。也不主動尋求接觸;母親接近時反而轉過身去。迴避母親的親密行為。在憂傷的時候,陌生人的安慰效果與母親差不多,不表現出明顯的陌生焦慮。
B型:安全型依戀
這類兒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親當做是「安全的基地」,去探究周圍環境。母親在場時,主動去探索;母親離開時,產生分離焦慮,探究活動減少。憂傷時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親的安慰更加有效。母親返回時,以積極的情感表達依戀並主動尋求安慰,即使在憂傷時,嬰兒也能通過和母親的接觸很快安靜下來,然後繼續呈現探索和遊戲。
C型:焦慮——反抗型依戀
這類兒童在陌生的環境中,難以主動的去探索周圍世界,而且探究互動減少,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母親離開時兒童相當的憂傷,但重逢時又難以被安慰。實際上,這些兒童拒絕母親的安慰甚至接觸,他們的行為表現出一種憤怒的矛盾心理,對母親缺乏信心,不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當母親返回時他們抗拒去探究,仍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安。
其中,B型為良好的、積極的依戀,A型和C型屬於消極型,不良的費安全型依戀。
常見的考題主要是單項選擇題:
例如:母親對於嬰兒的成長漠不關心,很少與其互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兒童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是( )。
A. 安全型 B.反抗型 C.矛盾型 D.迴避型
答案:D。
關於依戀的研究,美國著名的動物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依戀」實驗或者說「母愛剝奪」實驗是經典實驗。
他們將剛出生的「嬰猴」脫離母親的哺育,單獨關在籠子裡。籠子裡裝有兩個代理媽媽:一個用鐵絲編成,身上裝有奶瓶;另一個用絨布裝成,身上不設奶瓶。小猴飢餓的時候在鐵絲媽媽身上吃奶,但當小猴休息和感到恐懼的時候便會趴到絨布媽媽身上。研究表明,小猴不僅需要食物,還有一種先天的需要,便是與母親身體親密的接觸。哈洛稱之為「接觸安慰」。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