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忠 圖:鹿洪東
這十月下旬之啟端,家鄉南山該也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了吧?感謝區文聯組織的採風活動。一個暖陽,薄霧漂浮的日子,我們踏行在楓葉似火的地方。
家鄉是章丘,南山是垛莊。垛莊之於章丘,猶如青藏高原之於華夏大地。我們一路驅車攀上,到達「高原」地帶後,開始崎嶇蜿蜒。我始終認為這個藏在泰萊山脈裡頭的垛莊,曾是汪洋大海。大海退去,峻岭突兀,山和山之間形成湖泊,湖底石頭密實不漏水,一年到頭不乾涸。遠觀湖泊湛藍如海,顯示著久遠過去的海水基因。
呵,山腳下乘車的我們,就好像海底遊弋的「蝦兵蟹將」,渺小而自在。對,自在,我們此行就是為了這兩個字。
透過車窗,冷不丁的看到一簇火焰,一團火苗,燃燒在山石土田裡,楓葉如火,大地沸騰,熱烈奔湧。
路旁一地地瓜,地瓜秧一團一攏的,紅的是地瓜,綠的是地瓜秧,黃的是土地。我想到了讀小學的時候,給學校和生產隊挖地瓜,勾攏地瓜秧的時光,那是簡單快樂的歲月……
00:10 "> "> ">
官營村在東嶺山腳下。我們乘坐觀光車與東嶺山的「紅山翠谷」來了一個零距離擁抱。
沿途兩旁楓葉如霞如火,置身楓葉繁華,穿行其裡,我們滿面紅光,興高採烈。霞光,楓火,涼風,我們氤氳在滄桑,富庶,繁榮的氛圍裡,徜徉在楓葉似火的歲月裡。
既然叫「東嶺山」,肯定是山嶺,是山嶺就連綿。一路走來,古樸的石頭堰,遒勁的花椒樹,駝背並婆娑的大柳樹,掰去玉米的莊稼地,掛著紅柿子的樹枝,這熟悉的一切,撫平了中年我們的眼角皺紋。 大家一路笑聲,我也忍不住哼起了那首泥土和稻穗飄香的老歌「壟上行」,腦裡流淌出陶淵明的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來到「玻璃棧道」,勝景總覽。腳下湖水粼粼,薄霧掩映著高峻大山和半山腰如纏帶的紅色民居。
這四周大山與南部那個叫「泰山」的一脈相承,硬邦邦,直言不諱的聳入雲端。
此處是我心目中的「廣寒宮」,風景如畫,高處不勝寒。
00:08 "> "> ">
又是一景點:眼前一座不高不矮的山,沐浴晨光,紅葉蔥蘢,山頂有一亭子藏在紅葉間。面朝晨曦,山腳水旺,植被茂密。此山溫和旖旎,仿佛可觸可觀。我想到了老人家的詩詞:「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人們大都喜歡並接受不高不矮,面容和順之物,內心拒絕氣勢逼人。
腳踩木地板,眼前紅葉滿山崖,腳下水波蕩漾,小亭子閃爍著人間氣息。我和同伴說「此處中秋圓月甚佳,皓月當空,一手牛肉,一手酒,對酒當歌,辭賦必如山如海」。文友說「對,喝完酒想遊泳,可以縱深一躍,直接跳到下頭水裡」。我說「我們有幸生活在大好時代,大詩人李白逮月亮的悲劇不能重演了」。
對,不遠處就是「齊長城」和七星臺。山水相容、楓葉遍山,是大自然給與垛莊的恩賜,2500歲的「齊長城」則是祖先留給垛莊的獨一份的浩瀚榮耀。
此處「七星臺」,是垛莊也是章丘至高點,取「於上可觀北鬥七星」之意。齊魯大地,齊風魯韻,此處「齊風」盛,古蹟遍地。齊長城,東方古國「齊國」雄健之象徵。垛莊至今流傳著孫武、曹操、秦瓊曾登臨此處的傳說。
是啊,只有在齊國大地才誕生孫武此等人物,才能誕生舒緩自如、自信清朗的如此兵法大典。29歲的曹操曾在章丘主政一方。徵程天下之秦叔寶的家鄉就在垛莊附近。
銀河浩淼,人間煙火。「手可摘星辰」之「七星臺」,連接天上人間,能不讓我們無限神往,遐思無疆?連同剛進垛莊大山的感受,我的腦海裡湊出幾個句子——
穿梭其裡蜿蜒路,海底遊弋無拘束。
車行如蟻人微渺,方知當年海浩瀚。
獨上山端參雲天,七星北鬥掛眼前。
俯瞰齊魯青未了,一覽神州處處小。
天河浩淼星辰繁,徜徉天街作謫仙。
依山高隆齊長城,清俊山石通體冷。
千年長城仍猶在,雄健之風已千年。
陽剛自信齊風盛,舒捲自如大兵典。
萬裡徵還秦叔寶,挺槊賦吟曹阿瞞。
毳雲蕩浮腳下生,天上人間緊相連。
我們一行來到東車廂村,山村好風光。小村面南背北,朝霞夕陽,晌午陽光都能普照。更讓人羨慕的是小村北靠刀削聳立之大山,立壁千仞,綿延酷似太行山。
小村東西仍是山,村頭位於兩山之間,此乃 「藏鳳聚氣」之「椅子圈」,自然形成 「三岔路口」,上佳風水也。幸福的人們曬著太陽,呼吸著潔淨翠綠的氧氣,這是喧囂城市金錢難以買到的享受。
當年窮怕了的人們想方設法離開大山,如今生活在鋼筋水泥裡的人們重新走進大山。山,還是那山,故土兀自不動,仍然青山綠水,卻已是心目中的「金山銀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使然。就象剛才看到的那躺在黃土地的地瓜,當年人們離開大山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不吃地瓜,如今方知這土裡生長的地瓜之物,乃是無汙染,抵抗惡病之上乘食材。大地之瓜,吸大地母汁,它便宜,它陽光,它無私。
村頭三岔路口,倒也開闊。池塘,蓮葉,金魚,小橋流水,大柳樹。整飭的石頭堰,水泥牆上鄉村味道的畫卷,牆上掛著的各類原汁原味的炊具農具,記載著濃鬱的鄉愁。
我想,這三岔路口該是山村「鬧場」。當年露天電影,正月伴玩,說評書講故事,過年聚集,就在此處吧。試想,又是一年,春節這天,忙碌在五湖四海的人們回到故鄉,聚集在這裡,繞著三岔路走了一圈又一圈,說不完的話語,訴不完的故鄉情。
山村巷裡有一畫家工作室,我不了解這畫家,估計水平不低,要不咋對得住這院內蔥鬱翠竹,這一牆的爬山虎,這魁梧如樹的無花果,這細密如羊毛的草坪,咋對得住屋後那堵如高牆般的能夠擋住凜冽北風的無言之大山?
蓮花山是垛莊重點景點。這次我只著重欣賞了半山腰的蓮花寺。山不在高,山寺在,則空靈。有了寺廟,大山上的每片紅葉仿佛都閃耀著文化,飄渺著靈光。
蓮花山,無論體量規模,還是綠化程度,不亞於千佛山。不同之處在於千佛山位於省城中心,腳下有趵突泉,於山巔可觀滔滔黃河。依我看,蓮花山是素麵朝天的原生態的千佛山,是置於泰萊山脈裡頭的泱泱大氣的千佛山。
蓮花山腳下廣場是個自發集市,擺賣著翠綠南瓜,帶芽帶苗的透明脆姜,渾身疙瘩的花椒木,拳頭大小的秋桃,鮮豔的花椒。垛莊水質甘甜,土壤乾淨,長出的果蔬作物膾炙人口。百姓擺個攤,添點收入,外地人也嘗到了市場上不易買到的農產品。即使逛逛,也是一種享受。
我們徜徉在楓葉似火的桃源裡,追尋著楓葉似火的歲月。
"> "> "> "> "> "> 文:王永忠 圖:鹿洪東 "> "> "> "> "> ">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