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學位劃分和中國似乎並沒有太大區別,高度相似的名稱,讓很多同學覺得對日本的學位「懂懂懂」。但還是會有同學,在拿到學位證的時候才發現,「怎麼和想像的不一樣呢?」,感覺自己被「坑」了。
最近,某短視頻平臺上有個播主吐糟:通過學校交流項目到日本交換學習,畢業時拿了日本某短期大學的學位證,結果發現自己學了一堆經濟學課程,拿到的卻是佛教專業學位!這其實在日本的學位制度下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很多同學到日本留學,選學校、挑專業,沒少下功夫,但是對學位這一部分反而忽視了,按照國內的思維慣性認為:反正就是理工文醫農這些嘛。其實,真不是!在國內,我們的學位是按照學科大類+學位的方式記載的,如:工學學士、法學碩士、文學博士等。
1991年之前,日本也是這樣的記載方式,但1991年7月1日之後,日本的學位記載方式變更為:「學士(専攻分野)」「修士(専攻分野)」「博士(専攻分野)」。
這裡的専攻分野也就是主要研究領域的意思。而這個専攻分野是由各個學校自行劃分的,這就會出現一種學習課程差不多,拿到的學位證卻天差地別的情況。以開頭提到的佛教學專業的情況為例,糰子來說一說。
在某個短期大學裡,它的學科設置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這個學校只有一個學科,就叫佛教學,有一個叫【國際經營專業】的,而這個專業又屬於佛教保育專攻。根據日本的學位記載方式,那麼從這個國際經營專業畢業的學生,拿到的學位證就很有可能會被記為:短期大學士(佛教保育)。而這個國際經營專業所學的課程,還真是和佛教沒什麼關係,基本都是經濟學、會計、旅遊之類的課程:
這是短期大學,那麼普通大學是什麼情況呢?
因為這些「專攻」的設置,各個大學都是有權力自行調整劃分的,所以也經常會出現:「專攻」名聞所未聞或者同課不同科的情況。
例如,有個博士學位叫:博士(アジア太平洋學)---博士(亞洲太平洋學),所研究內容涉及環境開發、國際關係、社會文化、旅遊觀光……林林總總,全日本也就少數的幾所學校有這個「專攻」。
而同課不同科的現象則比較多見了。也就是說,可能大家在學校所學課程差不多,但最終拿到的學位證上,有的屬於人文有的屬於社科有的屬於工科的情況。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學習管理類課程,同樣是要學習組織、管理等一系列課程,卻因為劃分在不同的專攻下,學位證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H大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專攻,你可能拿到博士(マネジメント);
在R大學,屬於經營學專攻,你可能拿到博士(経営);
在C大學,屬於管理工程專攻,你可能拿到博士(工學)。
當然,這並不是說學校的劃分十分隨意,專攻劃分通常是和這個學校在這個專攻領域裡的研究方法、學校的發展戰略等方面有一定的關係的。這個話題糰子有機會也會詳細說一說。正是由於「專攻」記載的自由度比較大,每個到日本留學的同學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尤其是對學科門類比較介意的同學。日本的大學在官網上一般並不會特意標出拿到的學位是哪一種,雖然正常情況下看到所學的【專攻】就能推測出,但還是建議大家在考試報名前,最好還是要問清楚,千萬不要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