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民黨須奪回選舉主動權和話語權
國民黨2020初選6月25日舉辦第一場政見會,五位參選人的表現似乎都差強人意。沒有亮眼表現的參選人,以及眼見蔡英文民調不斷回升,柯文哲也如老狐狸一般在尋找入場時機,這一切難免讓支持者擔心國民黨如何才能贏得2020 。分析顯示,國民黨應該抓住蔡英文破壞兩岸關係,導致臺灣民生凋敝的現實,設立以經濟、兩岸為主軸的競選策略,重新奪回選舉主動權、話語權。
在25日的政見會上,儘管題目是事先就公布的,但是韓、郭、朱三位主要參選人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號稱有30多位顧問的韓國瑜似乎準備並不充分,被封為「五大金句」之一的臺灣不要做棋子,要做「浴缸塞子」的說法,也讓大部分人一頭霧水,搞不懂誰是浴缸、誰是水、要讓誰泡澡;郭臺銘六度高呼「我來了,以後就要不一樣!」似乎也略顯空洞,沒能提出類似川普提出的「美國第一」那樣的競選口號,讓人搞不懂他到底要把臺灣帶向何方;即使是被外界評論表現最好的朱立倫,也被認為其實是靠韓國瑜、郭臺銘的表現「不及格」才「顯得好」。
國民黨初選最有希望的三位主要參選人,現在都有明顯缺陷。韓國瑜被「韓粉」綁架,不只讓韓自己的民調下降,如果未來韓真的出線,「韓粉」強烈的排他性,也必將讓國民黨丟掉中間選民的支持而輸掉2020;郭臺銘以「臺灣首富」之姿闖入自己並不熟悉的政治圈,但是在經濟低迷因而仇富心態上升的臺灣,郭臺銘要做「臺灣的川普」的願望似乎有相當大的難度,之前舔盤子、幫記者繫鞋帶展現的「親民」形象和現在大規模買媒體版面做競選廣告的「財大氣粗」,追求的目標出現了兩極化的方向性矛盾,顯出「政治小白」的笨拙與稚嫩;朱立倫雖然從政經歷完整豐富,但就是太過「正常倫(正常人)」,不溫不火缺乏人氣和支持度,何況還在2016年做過蔡英文的手下敗將。
當下的臺灣政治氛圍已經與2018「九合一」選前有很大的差別,「九合一」選舉時臺灣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現在則出現了「討厭國瑜黨」,也連帶損及國民黨。
另一方面,蔡英文以「反中抗中」的「辣臺妹」形象獲取民進黨內初選的勝利後,民進黨各派系一如既往展現「鬥後團結」的特性,陸續歸隊。蔡英文在日前的「中執會」上已聲言2020要「總統勝選、立委過半」。
面對島內政治環境的變化以及蔡英文、民進黨咄咄逼人的態勢,國民黨需要調整選舉策略主軸,迅速結束內耗,把選戰主軸拉回經濟、政策、兩岸議題,用論述去證明蔡當局的缺失,才是爭取中間選民的取勝之道。
我們看到,最近一段時間,民進黨利用在立法機構內的人數優勢,密集修改「公投法」、「國安法」、 延長卸任公職人員出境管制期限、立法嚴防兩岸籤署政治性協議、對島內統派政黨展開大陣仗搜查、利用NCC(臺灣通訊管理委員會)打壓中天電視臺等媒體、批評相關團體組織學生登陸交流、絞盡腦汁封殺「海峽論壇」,企圖把「登陸交流」塑造成「政治不正確」,以上種種無非是要繼續走「漸進式臺獨」的路。
民進黨打「恐中仇中」牌有術,但島內治理無方。民進黨上臺這三年來,航空業已爆發三次工潮,而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2016年華航空中服務員罷工三天,取消122航班;今年2月華航機師罷工7天,取消214航班;現在長榮空姐罷工已達一周,至今看不到和解跡象。
與此同時,臺灣「友邦」索羅門群島又傳有與臺「斷交」打算,蔡英文上臺三年來已丟掉5個「邦交國」,如果在選舉年再失「友邦」,將再度凸顯民進黨當局內焦外困的窘境。
國民黨應該在下一階段的選舉中,集中火力攻擊蔡英文施政無方,導致島內各行業凋敝的弱點。蔡英文執政三年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本已嚴重衝擊臺灣經濟民生,現在蔡英文故技重施,想繼續疏遠兩岸關係,鞏固綠營選票。國民黨則應及時調整選戰策略,揭露蔡英文兩岸政策從「維持現狀」到「破壞現狀」的作為,重拾選舉話語權,以喚醒民眾,爭取勝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