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公園
在東莞,位於東江邊的黃大仙廟可是能夠跟黃旗觀音古廟齊名的祈福之地。十多年前,企石鎮在黃大仙廟的基礎上將一旁的金校椅山一起擴建成了如今的黃大仙公園。
無論是祈福,還是登山遊玩,這裡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想要感受濃鬱的信眾祈福民俗文化,就一定不要錯過每年農曆七月中下旬在這裡舉行的「企石黃大仙誕期」廟會。
登高望遠尋覓仙蹤
黃大仙公園以閣高、石奇、林茂、風涼、景幽著稱,可以登高閣、騁遠懷、聽鳥語、賞花香、沐清風、消倦意、覓仙蹤,現在已經成為企石和周邊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港臺遊客也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黃大仙公園坐落在東江南岸的企石鎮金校椅山上,山上高高聳立的文昌閣異常醒目,成了公園的標誌景觀。
文昌閣高五層,建築面積1350多平方米,採用磚木石混合鋼筋水泥建造。置石柱支撐,覆琉璃瓦,四周飛簷翹角,內牆和花板飾有勸學經典故事牆畫或彩繪,整體古色古香。登閣而上,下瞰東江,遠眺羅浮山,霧繞雲遮。站立閣上,極目無際,江流百舸,長風浩浩,簷鐵奏鳴,景色十分壯觀。
公園於2005年在黃大仙廟的基礎上將整座金校椅山擴建而成,總面積130000平方米。山上除了文昌閣外,建有環回麻石路、休憩亭。山下從西至東依次為牌坊、鐘鼓樓、特色餐館、工藝品街、黃大仙廟山門、黃大仙廟建築群、龍灣宮等,與東江金海岸體育長廊接壤。
黃大仙廟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為紀念企石鎮江邊村大善人黃潤福1823-1873年)修行「成仙」而建。傳說黃潤福慈悲為懷,樂於助人,得八仙之一呂洞賓導引終於修成正果,於同治十二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此投江羽化升仙。
黃大仙誕期廟會聞名莞邑
從那以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都有大量的群眾雲集廟內憑弔黃潤福,形成了獨特的「企石黃大仙誕期」廟會民俗文化活動。經過130多年的發展,廟會已成為聞名莞邑內外的文化風情節。
黃大仙誕以信眾祈福為核心的民俗活動,每日有數千男女老少參與,絡繹不絕。他們先在黃潤福塑像前恭恭敬敬地擺上三牲、糯米粉果、糖果餅乾和水果,再點燃香燭邊拜邊祈禱,祈求黃大仙保佑「合家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誕期活動高潮是農曆7月24日、25日兩天,信眾超萬人。24日最熱鬧,前來參拜的信眾在此過夜,他們又唱又跳直至凌晨盡興方休。25日人數最多,舟車雲集,人山人海,信眾摩肩擦背進進出出,人流從廟門外綿延數裡,川流不息。
傳說
江中「奇」石懸壺濟世
黃大仙何許人也?
在東莞企石的黃大仙廟內有這樣一個傳說——企石江邊村人黃潤福生性慈愛、通曉醫理,懸壺濟世。遇上村裡有人傷風發熱或患天花麻疹,他必煎自己平時所採儲之草藥相贈醫治,備受鄉人敬重。
信奉道教的黃潤福夢會了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矢志向道,常常往來跋涉於羅浮、西樵道觀,膜拜「三清」,扶危濟困,廣積陰德,最終得道升仙。
村裡人念及黃潤福平生樂於助人、捨身向道,決定在他飛升的江邊捐資建廟,永遠祀奉他,但此處儘是懸崖峭壁根本沒有可建廟宇的地方。正當眾人束手無策時,金交椅嶺的懸崖轟隆崩塌,沙石紛紛墜落江中。
崩塌之後,一小塊足以修建廟宇的平地顯現在眾人眼前,而崩塌落入東江的沙石中,有一塊巨石經過百年江水衝刷,仍紋絲不動,被人們稱之為「雞心石。」
村民們在這裡修建的廟宇就是黃大仙廟,而這塊墜落江中的「奇」石就成為人們口中的「奇石」,「企石」之名由此而來。「江中奇石懸壺濟世,開門見山得心應手,海豚朝拜魚躍龍門,蜻蜓賀壽富貴延年,祥龍點燈前程似錦」至今仍在企石流傳。
如果你想要欣賞到黃大仙公園更多奇景、美景、妙景,沾染更多靈氣,不妨到大仙奇觀去探尋。
遊玩攻略
自駕:導航搜索「黃大仙公園」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