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今天為了賣自己的自傳,跑去京東跟劉強東進行了一場直播。在對話的時候,周鴻禕問了劉強東一個問題:「我不知道劉強東你在大學的時候是難找對象的還是容易找的?」劉強東臉上掠過一絲難為情,思考了兩秒鐘後說:「沒想過這個問題。」
而就在11月18日一大早6點多,劉強東就在自己的頭條號上發了一句「生日快樂」,配圖是一個1.2米高的roseonly鮮花熊,在京東上的價格是89999元。
周鴻禕先是做了個演講,「因為公司回歸的原因我很久沒有講話了,所以最近變得比較笨嘴拙舌。」周鴻禕並不是一個容易謙虛的人,「我可能是網際網路CEO裡比較會說段子的,當然比羅永浩還差一點。」
作為第一代網際網路段子手,周鴻禕說:「每次來京東我也倍有壓力。其實我的年紀比劉強東大,一看他的肚子、他的身材,再看看我的肚子就覺得我還得回家鍛鍊去,和劉強東比我的顏值也不行。」
大家都知道「不知妻美」的劉強東是個臉盲,雖然是在京東的主場,但作為劉強東朋友的周鴻禕還是毫不客氣地調侃起來,「上次劉總刷新了我對面盲的認識。」
劉強東回周鴻禕說:「鴻禕說了很多次(我臉盲),我真是臉盲。我正面回應一下,臉盲到什麼程度,高管有很多,有的跟我四五年,我經常把一個人認成另外一個人,如果不跟他吃飯、深入聊天、見面八次以上,我肯定記不住。」
劉強東說,1995年的時候他是人民大學在宿舍裡第一個買電腦的,「那時候我們校長可能都沒有大哥大,最多只有雙排漢顯BP機,我買了一個大哥大,摩託羅拉的。」
周鴻禕認為劉強東這種「拿著大哥大的人應該很容易找對象」。其實,只要知道京東這個名字由來的就明白了。
周鴻禕說他自己是比較難找對象的那種,他在書裡寫了一個段子,就是他大學的時候為了找對象幫學妹拉行李,並學會了蹬三輪車,當然了,還是沒有找到對象。
談完了找對象談跟警察打交道。周鴻禕說他有心理障礙,因為年輕時候跟警察的幾次打交道都不算愉快,「我見到警察就比較緊張。」
周鴻禕這麼說其實是為了澄清前段時間他穿著警服的照片滿天飛的事情,他說這是為了「治療緊張」:「前段時間我發了穿警方的照片,後來有人攻擊我『周鴻禕終於變成朝廷鷹爪』了。我有心理障礙,看到穿警服的就莫名其妙緊張。後來監管部為了治療我這個病——是病就得治,安排我們參演了一個電視劇,我客串了5分鐘,扮演了一個公安的專家,結果他們說很好,說我是扮演公安系統最高級別的安全專家,整個劇組做道具的準備了半天,把警銜、最高制服給我找出來,好像就是一個副科級。所以,上次的照片先聲明一下,不是我當警察,是客串。」
周鴻禕接著說道:「後來我和警察打交道最驚心動魄的就是跑到香港去了。當年,賈躍亭曾經也海外『逃亡』過,他在香港的時候我還請他吃過一頓飯,所以我特別理解跑到外面人的想法。」
說到去香港的這次經歷,前兩天向小田在微博上寫過——
周鴻禕講到在3Q大戰期間,某天剛從香港回京,路上接到電話,說30多個警察到了360總部,周立即下令司機掉頭,拿著還有效的籤注逃到了香港。我們外面的人可能看到的是熱鬧,但身處其中才知道兇險所在。最近還有人評價說,網際網路業界的鬥爭挺乾淨的,想想也是笑了。
至於為什麼這麼早出自傳,周鴻禕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劉強東你幹嗎不寫呢?劉強東說,我過十年再寫。這是中國一個傳統的看法,不到古稀之年不寫轉機,我覺得我應該把這個顛覆了,沒什麼不可以寫。」
我下面按照對話體把有意思的幾個點放出來,大家自己看吧。
該不該大學創業
劉強東:沒有任何時候說哪一路比另外一條路更好,無所謂哪條路。創業和工作,人一輩子,內心世界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夠調整你的內心世界,說實話你是個非常非常平凡的人,就是混日子的心態,去大公司工作還是創業註定都會失敗的。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比如有的人一天花10元旅行全世界,然後寫了書,非常感人也很好。
不同的生活態度沒有對和錯,也沒有好和壞之分,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主要看你內心世界想要什麼。如果你內心世界強烈地想要創業成功,沒有必要裝著非要去大的公司學習之後再出來創業。
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沒去什麼別的公司工作過,都是直接創業成功了,當然也有去公司出來之後創業成功的。所以,兩條路沒有定論,還是你內心世界最強烈的願望是什麼。
周鴻禕:我同意強東總說的觀點,兩種都有成功的例子。但在中國來說,我認為商業環境還是過於複雜了。像Facebook那種例子,我去美國也專門和美國的很多VC討論過,美國有很多年輕人確實一出來就創業,好像沒有廣告公司,比如Facebook也漲到上萬人,管理也很好,這是你從宣傳上看到的表面現象。它其實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每個創業者自己可能沒有經驗,但你一定要有個團隊,一定要有個合伙人,而不是一個人打天下。
第二,美國有很成熟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基本上一個公司成立之後,在某一個時間可以通過成熟的職業經理人來幫他解決問題。
但是在中國創業,在早期的時候日子一般過得都比較苦,而且一般職業經理人也看不上你這麼小的公司。剛開始中國的創業者比美國的創業者壓力大,更不用說還有幾個巨頭(BAT)在那兒壓著。
所以,我其實覺得中國創業者的壓力比美國創業者大。美國有些創業公司可以像豆瓣那樣慢慢做,做慢公司、慢工出細活。在中國,你一旦發現巨頭也瘋狂地砸錢、瘋狂地挖人,這時候對你的商業經驗挑戰很大。
我認為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上學的時候就有非常好的全新的商業模式——世界上真的沒有的商業模式,而且這個商業模式你在小範圍裡悄悄地驗證,確實它解決了某個行業的痛點,或者用戶的痛點,解決了問題的時候你就可以創業,因為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我個人還是贊成在校的學生如果真的要創業,放平常心,我認為失敗概率非常大,成敗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鍛鍊,給自己積累經驗。但真正要自己做創業,我還是那個觀點,既不是把它對立起來說。
如果把創業非要狹義地理解成「我自己辦個公司,當個CEO」,把這個理解成創業就很極端。我的觀點,怎麼定義創業,比如今天畢業想做電商,那你到京東,想做安全可以到360,你到別的公司打工能不能不看成打工,看成結識人脈、積累經驗、學習創業的過程?
我前段看了一篇文章挺贊同的。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兩種人,有一類人,比如劉強東是能從0到1的,他能無中生有地做一個事情;還有的人,從0到1不行,但你給他一個舞臺,他能從1到10,或者從10到N。
過去更多的媒體關注焦點老是集中在從0到1的身上,但從1到N的人也很重要,因為很多像我就是典型的從0到1,我給你們很多人能當導師,但從10到N,管一個大公司也有很多挑戰,這時候需要這方面擅長的人做合伙人。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兩種人都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賈伯斯在離開蘋果以後做了一家公司其實很失敗,叫NEXT,這家公司就是賈伯斯自己幹,他很善於從0到1,再往下他那套管理風格一般人也受不了。但他回到蘋果之後有了一個平臺,不再從0到1,他又找到了蒂姆·庫克。
在賈伯斯走以後,很多人老去貶低蒂姆·庫克,說他創新不夠,我認為是很多人不了解蒂姆·庫克。他是很好的從10到N、從1到N的人,他們倆的合作才造成了蘋果這個奇蹟,只不過聚光燈只打到從0到1的(人身上)。
我們很多年輕人也往往想效仿,我要成為第二個劉強東,我要成為第二個丁磊,就把從0到1定義成創業,這個路子就很窄。
另外,加入別人的創業團隊,不一定要在創業團隊裡扮演CEO的角色、最leader的角色,你找到自己的定位,學到經驗依然是創業。特別是到公司去的人,如果你保持這種創業的心態,你在公司幹三年、幹五年,真正積累了創業的能力和經驗,這樣等到時機成熟,你有了想法,也有了人脈。
可能很多人從大公司出來,剛畢業的時候光把女朋友當成CFO,把上鋪的兄弟當CTO,這是很小的人際圈子,這個團隊是經不住挑戰的。但真到了京東這樣的大公司,可能會認識很多傑出的人才,你創業的時候就有很多Partner,這才是真正為創業打下基礎。
相反,很多人到了大公司或者別人的公司,老覺得給別人打工,能混日子就混日子。這種人他最後在大公司,慢慢就把他的能力全給磨掉了,他離開大公司連生存都生存不了,更不要談創業了。最後就變成了公司的混子了,這個我覺得往往是最悲傷的結果。
以下是周鴻禕演講全文刪節版
我發現一個規律,要一天到晚出去演講,越講就越想講,用進廢退,因為公司回歸的原因我很久沒有講話了,所以最近變得比較笨嘴拙舌。
今天的會在京東的地盤上開,我來這兒很高興也很有壓力。一是我們和京東一直有很多年的合作,合作得也非常愉快,我們也看到了京東的成長,每次看到的京東就說自己為什麼這麼愚蠢呢?在360創業時在電梯裡可以看到京東賣家電的廣告,我不止一次聽到員工說到京東買這個東西便宜。當年京東也是創業起步,2005年、2006年時,我當時就想怎麼沒有投資劉強東呢?我們後來錯過了投資的機會,那我們就加強合作的機會。
京東有很多好朋友,每次來京東我也倍有壓力。其實我的年紀比劉強東大,一看他的肚子,他的身材,再看看我的肚子就覺得我還得回家鍛鍊去。和劉強東比我的顏值是不行的,這兩張照片雖然都經過了精心的PS,這是唯一的壓力。
為什麼今天還要邀請劉強東呢?因為我們這個行業裡有很多江湖大佬,都很牛掰,牛掰到只能讓我遠望,只能膜拜,很多傳記我都看了,看完以後那哪是轉機,那是武俠小說,都是很神奇的文學,看他們的東西就會深刻地感覺到自己是個人,他們都是神差距太大。我和劉強東我們倆雖然有一些業務的合作,我們原來認識的時間倒不是很長,為什麼我一直對劉強東還是比較心儀已久?我們倆都是直的。
我和他背景還是有一點像的,我看的時候一直覺得劉強東寫一本,他當年從宿遷,肯定是個熊孩子出身,我當年在中關村方正混的時候,他也在中關村練攤,賣雷射刻錄機,大家不要小看雷射刻錄機,這是居家旅行必備之物,我們看盜版光碟主要靠刻錄機。我們的創業都是同時起步,都是2004年、2005年。
我也看過一些京東的專訪,劉強東的一些創業經歷,覺得有一點,他說話也很樸實,也很真實,從來不更多地把自己打扮或包裝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他也有缺點,也說過話,比如他說他是面盲。我聽完之後,其實我是真正的面盲。什麼是真面盲,比如看電影,比如正義聯盟看服飾就可以辨認的,褲衩穿身上就是超人,胸到戴頭上就是女俠。我到外面看電影經常會說這個人是誰,因為他出現幾次我都不認識。在生活中見過很多男的女的,認識時間不是很長,見了面也不認得,主要是靠聲音辨認,有不戴眼睛的人戴了眼鏡就不認識了。
上次劉總刷新了我對面盲的認識,後來他問了我一下,認為世界上有兩面盲,一種是劉強東式的面盲,一種是周鴻禕的面盲,不管怎麼樣大家都有類似的病。
大家通過平民階層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業。今天和劉強東總比,他的成就比我們大,京東做得非常好。但從顛覆的角度來說,京東和360一樣也是在巨頭重壓之下也是通過顛覆巨頭然後自我顛覆。這是為什麼今天我邀請劉強東和我一起來和大家做一交流和分享(的原因)。
公關部給我寫了一篇很長的稿子,因為我最近講話比較謹慎,我剛和劉強東講說話要謹慎,萬一說話錯了,最謹慎的是照著稿子念,前段時間我照著稿子念,還不錯,念到最後我都笑場了。
我講幾點我對這個書的想法。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劉強東你幹嗎不寫呢?劉強東說,我過十年再寫。這是中國一個傳統的看法,不到古稀之年不寫轉機,我覺得我應該把這個顛覆了,沒什麼不可以寫。
既然現在90後都粉墨登場,00後說我們這些70後、80後大叔都老了,他們給我們上數學課,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己寫本書「吹噓吹噓」自己呢?所以,再過十年估計大家都不怎麼看書了,每天都被手機上各種碎片的消息,讓大腦都不怎麼活動了。聽說今天來的人都喜歡看書,我說抓緊時間寫書,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實際我是普通人,運氣比較好,和中國網際網路相當於同步成長,有本書叫《異類》,裡面講了很多,總結當年賈伯斯、比爾蓋茨的人這些人,當然這些人很出色,但總結了比他們晚出生一點的人,早的出生一點的人成就都沒有他們大,因為他們正好趕上個人電腦,中國計算機時代的發展。中國網際網路的創業者、創始人,很多人也是趕上了網際網路在中國興起的機會,所以我不知不覺看了很多中國網際網路人寫的轉機,傳記真真假假,我說把自己20年的經歷寫出來,確實也算是一半網際網路歷史,因為網際網路裡有很多大佬,很多事件,雖然我不是事件的勝利者,但很幸運的是我是事件的親歷者。
所以,我想還原一下,相信再過二十年網際網路商業環境會和現在不一樣,也許進入新的時代,這些經驗分享就out了,到時候就寫點別的,比如臉盲症如何糾正之類的。
第二,可能我的看法不一定對,我對階層固化這個看法非常非常反感,這個說法已經有一些年頭,大家老是說,再不買學區房你就完蛋了,決不輸在起跑線上。好像這個社會會越來越固化,可能很多人會這麼想。我自己想了想,我自己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人,家裡也不是「二代」,也不是達官貴人,當年在教育系統裡很難總結我是學霸還是學渣,你說我是學把我還老和學渣混在一起,你說我是學渣吧我還學到點東西。
最後我花了很多篇幅談了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我是覺得,作為很多年輕人,如果能有一些稍微正確的方法,比如你能夠很早就建立自己的目標,不要把自己的目標和欲望劃等號,因為欲望是暫時的,目標是長遠的,因為有時候為了目標控制自己的欲望,放棄自己短期內的想法。我希望能打破所謂階層固化,如果每個人都認為人生都被固定好了,大都被大數據算好了,每個人算好,我就不可能站在這裡,就不可能有京東,劉強東還在賣刻盤機呢。
這本書別的不能保證,有一點可以保證,這本書裡有一些真話還是不能寫,因為會「傷害」到一些人,因為我這個人還是挺心慈手軟的,有些話不適合在現在說,但我能保證在裡面說的話都是真話。
我不希望在裡面看見變成周鴻禕在你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上了,如果記憶不出錯的話,希望是真實的自己,可能你看到的是非常有缺點的人,比如我錯過了京東,我錯過的多極了,我犯了很多錯誤,希望把這些錯誤寫出來,因為能成功的經驗讓你記住的很少,但別人的經驗可能讓你少走彎路。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東西被誤解和包裝,大家老以為3Q大戰的時候你是高瞻遠矚,精心策劃,運籌帷幄,都是扯淡,其實我們都是被形勢推著走。有時候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很多事情過去了才有反思,才知道原來自己犯了很多的錯誤,很多時候我們我們內心也有恐懼,雖然對外面不能讓任何人感覺我們恐懼,其實每個人都會恐懼,都會恍惚。
真實的戰場上你以為所有的勇士不怕死嗎?都害怕那顆子彈,勇士和懦夫的差別是勇士控制了自己的恐懼,有的勇士運氣很好,子彈沒找到他。這本書,我更希望是一種真實的表達。希望大家從這本書裡也許能獲得一些體會。
後來我發現說寫到360很多歷史上沒有發生的爛事沒有說完還發生新的爛事,每天不斷有新的事情湧現。我就是在堅持不下去。特別是這兩年我們回歸,確實花了我很多精力,包括公司也面臨移動網際網路的挑戰,人工智慧的挑戰,我們也面臨很多轉型。
所以,大家覺得到書的後半部分內容有點少,我說這是我的上半生,如果想看下半生可以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