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去已經一個多月了,大部分院校的錄取結果也馬上結束了,但是,今年的疫情高考的熱度至今絲毫不減。正值各大高校的錄取季,網絡上,街坊領裡都是「某某學霸700多分穩進清北」,「十五歲天才少年提前鎖定名校」。整個社會似乎都在努力營造一個氛圍:考取高分,選擇一個名牌大學,便等於成功和優秀。
每個人都在憑藉自己努力走向更好的環境,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把能上好的大學當做唯一的標準,未必是一件好事,說實話,順利上到好的大學也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我們應該也都看過這樣一個新聞:廣東雷州的一名考生,平時一直和家人稱自己的平時成績很好,高考考了700多分,被清華大學錄取了。聽到孩子金榜題名的好消息,父母高興的殺豬宰羊,宴請全村一起慶祝,但是,隨後當地教育局證實是烏龍,該考生實際考了兩百多分,為了圓謊,讓自己的父母開心,就自己偽造了那張錄取通知書。
類似的是事件我相信並不在少數,當上好的大學象徵著自己的面子工程,有誰會真正關心他的裡子嗎?
現在大學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大多數的普通學子來講大概會有一個模糊但是明確的目標,通過十年的寒窗苦讀,在至關重要的高考中,讓自己儘可能的獲得更多的籌碼,進入排名靠前,名氣盛大的學校。學校光是985,雙一流還不夠,還要爭取到學校的王牌專業,才算完美開啟自己的大學夢。
如果有人說是被學校的校園氛圍,歷史和學校的精神所以吸引,人們到底怎麼樣去看待大學,同時也是我們社會對人才的一個考量標準:只有學歷高,專業可以滿足社會需求,這樣的學生才能滿足食物鏈頂端的需要,因此也引導著我們去如何選擇比較好的大學和專業。
同樣的社會也是針對性的需要人才的:比如說理科生的工作範圍稍微廣一點,順利畢業之後,在社會上總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工作,但是文科生就不一樣了,當你選擇了文科就註定了艱難的一生,如果選擇了比較冷門的哲學歷史專業,這一生註定充滿了崎嶇坎坷。
上述的幾種現象,說句實話和當下的教育模式脫不了關係,大學就像一個交易市場,每一個學子,憑藉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需要進入不同的專業進行學習,在憑藉自己的時間精力換來分數文憑,拿到市場上待價而沽,價格好 ,品相優良的自然被那些好的企業優先擇取,剩下的則經過的層層洗滌,進入到社會的各個鏈條,日復一日的循環著,一旦,有所損傷和瑕疵,會有新的鏈條重新頂替,往來重複最受損失的只有最底層的員工。
在如此境遇下,我們找不到去反抗的砝碼,只能通過不斷的跳槽,不斷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實力來滿足社會對自己的需要。說到底,自己只是為了社會的需要去生存,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太遠太遠,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換來了一份好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啊,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去深思,細緻的專業劃分定向的培養人才,導致我們過早的放棄了我們最初的興趣愛好,也使我們未來的方向嚴重的縮窄。這樣的教育方式使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過早的扼殺在搖籃裡,也是對我們未來的科學創造力的嚴重損傷,也是對國家建設的嚴重限制。
像我們國家推行的素質教育那麼多年,現在依舊是舉步維艱,更別提高校的改革了,更加的困難重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改革伴隨著教育改革一起誕生,隨著一場轟轟烈烈的高校擴招,它帶來的隱藏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師資的不足,學生的爆滿,老師連日常工作都不一定安排好,又何談創新呢。同時,我們各個高校以科研成績論英雄,一旦當學校注重去搞科研,自然導致教學的偏頗,反之,學校排名的落後,自然導致人文空間的擠壓。
如果一個人的創新和激情被學校磨平,這遠遠比上一個冒牌的大學要可怕的多。其實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怎樣騰飛還是需要我們自己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