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香酥豆腐
——知青生活之二
朱錦瑋
十一年的知青生活,我做過許許多多官。有木匠官、墼土官、油官、腐官……。
腐官,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手工業作坊的豆腐匠。點豆腐是我知青生活的一頁小篇章。
豆腐,它是影響全國仍至世界性的美味食品。
論其豆腐文化,無疑,中國是豆腐的發源地。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為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招著名方士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由八公相伴,登安徽壽縣北山造爐,煉仙丹以求長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滷化合成一片芳香四溢、白嫩酥軟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從此北山更名為"八公山",劉安無意中成為豆腐的祖師爺。
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後,八公山方圓數十裡的廣大村鎮,成為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 2000多年過去了,八公山地的豆腐之術隨時代變遷,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傳向海外各國。
淮南豆腐之術什麼時候傳至隴塬,落腳會寧,已無從釋考。但家鄉的點豆腐之術卻有了巨大改進。
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可家鄉的豆腐卻是由漿水點制而成。漿水點制的豆腐,格外清香誘人,遠遠超出老祖宗滷水豆腐。這也算作隴中人民對豆腐製作技藝的巨大貢獻。
上世紀七十年代,生產隊為了增加畝產量,貧協會決定:玉米地套種黃豆,既增加單產量,又能改善社員生活。
為避勉割資本主義私有尾巴,老隊長單獨決定:將豆腐坊設在生產隊果園草棚裡。
草棚,簡陋破敗,周圍雜草叢生,是一處隱蔽之地。
有《蝶戀花》一詞為證。
陋灶柴扉煙波繞,靜立草篷,簡寥作坊小。榆柳幹梢成本少,藤攀野穗蒹芨草。巧點香腐津樂道,蘆舍崖灣,師徒同歡笑。一覺安眠身體俏,無憂無慮無煩惱。
家鄉的豆腐之術有以下幾道工序:
窩投(插)漿水、泡黃豆、磨豆漿、濾渣、燒鍋、點豆腐、脫水。
窩投漿水:投好漿水是點豆腐的關鍵。家鄉的苦苣菜、蘿蔔、包菜是窩漿水的上乘底料。底料應煮熟預盛缸中,但不能煮綿。投漿水最好用芹菜、扁豆面勾芡。最後到入接子(漿水酵母菌),以作引子。切記接子不能沸煮。捂缸一日,方可使用。
泡黃豆:淮南之術以大豆為原料,遠不及厲河沿岸的黃豆醇香。用清潔水泡黃豆,水超過黃豆界面二指許,泡時一夜即可。
磨豆漿:家鄉的豆腐磨是手推磨。手推磨以曲臂連杆為手工機械,較費工,一般由壯實小夥子承擔。手推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豆磨,下部為盛漿盤、盛漿桶。盛漿盤應傾斜制於磨臺,正前方設一開口,便於出漿。磨成的豆漿是生料,不能食用。
濾渣:將細籮架於鍋上,清水衝漿。到漿、衝漿、攪漿需二人協作,同步進行。隨時清除籮上豆渣。
燒鍋:用大火燒鍋,時刻注意暴溢。即開之時,用木馬勺揚鍋製冷,待稀豆漿全開後,開始點豆腐。
點豆腐:點豆腐之前需備好足量清漿水。先少量試點,待豆腐漂浮水面,用木馬勺盛滿漿水輕入鍋中,緩緩翻攪。此時,豆腐便大量浮出水面,用漏勺打於脫水框。
師傅是二表兄,他沉默寡言,人們管叫"二將軍",我則叫二哥。
二將軍發言,最多二個字。"燒鍋"!徒弟大火燒鍋,他左手搭在屁股上,右手握緊木馬勺,兩眼直勾勾的,靜觀事態變化。
一旦情況有變,仍是二個字"住火"!隨之,木馬勺象螳螂捕蟬扣將下去。接著又是"燒鍋"!如此反覆三四次。
"漿水"!這一次我聽錯了字眼"住火"!他又反覆一遍"漿水"!!這一聲似乎非常響亮。
我總算抓住弦口!豆腐象銀花一樣飛飄水面。徒弟們手忙腳亂,不宜樂乎。
脫水:未脫水的豆腐則稱豆腐腦。脫水框需用紗布承底,框滿後紮緊紗布,襯厚木塊(略小於框面),即刻脫水。用石塊鎮壓,則水自動溢出。現在採用脫水機。
脫水後即成酥嫩可口的成品豆腐。
真乃:一泓仙霧天上來,
兩隻妙手銀乳飛。
不是酥油西施面,
堪比瑤池蓮花開。
又曰:白雲浮玉點奇葩,
金鍋巧手乳生花。
無賴淮南豆漿在,
哪得隴中香腐芽。
隨時代進步,豆腐製作技藝已遠遠超出淮南之術。 豆腐菜餚已享譽全國,名揚海外。隨豆腐文化的傳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斷發展和豐富著豆腐菜的製作方法。著名的豆腐菜餚有成都的"麻婆豆腐"、杭州的"煨凍豆腐"、湖北的名食"荷包豆腐"等。此外,朝鮮族人民用牛肉、粉條、雞蛋、豆腐製成"梅雲湯",廣西壯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圓"。堪比全國各地的名菜,家鄉的豆腐菜餚更盛一籌,有獨特風味的豆腐炒韭菜、豆腐炒雞蛋、豆腐炒牛肉、豆腐燒烤、糟豆腐豬肉等等枚不盛舉。甚至變個花樣,還能做出老少皆宜的清香"豆腐腦",點幾滴香油,放一撮調和,真箇沁人心脾。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中國的豆腐文化將會走向更遠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