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明月從小到大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媽媽都要幫她做主,從來不徵求她的意見。
現在齊明月大學畢業工作了,媽媽還要幫她做什麼人生規劃,甚至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父母還要以她名義貸款買一套房,齊明月差點成了「被房奴」。
結果顯然不是,後來的劇情我們看到齊明月其實心裡很不接受的,但因為幫她做主的是自己的媽媽,她表面上沒有什麼反抗,但其實內心是多麼的抗拒和叛逆。
齊明月後來跟媽媽爭吵時,說出自己當年高考時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就是不想考政法大學。她如此做法,讓高考成績比預期低了五六十分,媽媽期待的政法大學夢直接泡湯。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生活中教育孩子時過於強勢和控制,終究會給孩子烙下陰影。
我的兒子才四歲,全職媽媽這幾年,總結起來深有體會。
兒子會走路以後比較淘,我一個人帶他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發脾氣。做什麼事,對孩子總是命令的口氣。
「你快點把東西給我撿起來!」「快點把飯吃完,不許剩!」「快點……」諸如此類。
孩子還小,語言不發達,雖然照做了但總是發脾氣。一不高興,又是大喊又是跺腳,以此表示對我命令的牴觸。
看了一個育兒視頻,我看到裡面孩子脾氣暴躁的衝媽媽發火,育兒師幫忙分析和糾正後孩子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看別人的案例,我就感覺是在說自己,因為某些相似的場景讓我不得不對號入座。吸取經驗後,我試著轉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平時孩子玩玩具就會弄得到處都是,所以我想收拾就會告訴他玩具丟在地上太亂了,要是收拾乾淨多好啊!這樣媽媽就很開心了,寶寶變成媽媽的小幫手了。
兒子聽了,就會收拾,收拾完讓我檢查一下。收拾得很好,我會獎勵一個擁抱或者餅乾之類,如果收拾的不太到位,我會告訴他東西應該放哪個位置,並示範給他看。
這樣慢慢的他就記住了,並且會做的越來越好。
孩子三歲以後,表達和動手能力越來越強。我的小侄女,就是平時穿什麼衣服都要自己決定。
她喜歡穿裙子,可是幼兒園老師建議上學穿褲子,如果我們強制讓孩子穿褲子上學,她肯定不開心。不讓穿裙子,她開始牴觸上幼兒園,牴觸老師。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換一種思維方式跟她溝通,可以跟她說一下穿裙子玩兒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再引導孩子讓她自己接受換掉裙子。
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溝通都需要一個過程,這需要我們家長多點耐心。父母影響孩子,父母的決定也影響孩子的一生。
《以家人之名》劇中陳婷這樣的媽媽不可取,而齊明月媽媽這種控制型的父母也不值得學習。
因為你什麼樣,孩子長大也會像你,他不順從你的控制,必將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所以現在,我們開始做一個覺醒的父母,還為時不晚!
關注我 ,帶娃我不是專業的,但我是認真的!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