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播種希望、追尋夢想的一次次努力,是在艱難中奮發前行的信念,也是在奮鬥中揮灑汗水的精彩。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措施。在這個暑假,北京化工大學本科畢業生高媛,放棄碩博連讀的機會,報名研究生支教團,前往西部支教,原定於8月底開始的支教工作,她為了熟悉環境,提前一個月就到達學校,提前開啟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正在帶領學生們跑步的,是北京化工大學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的團長高媛。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每天早上,她都要帶著學生們跑早操。同學們從一開始的堅持不下來,到能一邊跑一邊喊出整齊的口號,背後是高媛的堅持。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努日木鎮中心小學 學生 朱鴻儒:聽著我們一起喊著嘹亮的口號,我心裡可激動了,高老師很厲害,我看過她以前的照片。
高媛是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大四那年,她選擇應徵參軍入伍。2019年1月,完成軍旅生活後,回到學校,完成本科學業。去年9月,高媛接到了北京化工大學碩博連讀的錄取通知。然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團中央的研究生支教團的報名也開始了。高媛經過慎重考慮,做出了到西部去支教一年的選擇。
北京化工大學學生 高媛:通過軍旅生活,我有很多戰友,他們還依然在邊境線上服務,因為支教來到這個服務地,也是我與他們並肩作戰的另一種方式,我也想繼續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
高媛為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除了安排基礎教學外,還在課餘時間,開設了自然科學課。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努日木鎮中心小學 學生 張蕊:這個老師講的東西特別新鮮,以前我們都沒聽過,特別喜歡。因為這個老師是從北京來的,我沒去過北京,但我知道最好的大學都在北京,所以我要好好學習,要成為像她這樣優秀的人。
北京化工大學學生 高媛:我也想幫助這裡的學生,豐富他們的校園文化生活,打造第二課堂的一些課外活動,也通過一些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還有自立自強的一系列的教育,讓孩子們能夠樹立遠大的理想,也能堅定理想信念,要對自己充滿自信。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也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將來能夠走出去,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
從2015年以來,北京化工大學累計派出420餘名學生,奔赴內蒙古、貴州、廣西、新疆等地,開展支教活動,並為當地留守兒童、貧困學生組織捐款捐物、設立獎助學金等,同時,北京化工大學還組織基礎課青年教師與定點扶貧學校持續開展教育、教學、扶智、共建項目。幾年來,共有40餘名化學、物理、數學等學科的教師,為當地1700餘人次中學教師開展教學指導和業務培訓。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 黨組成員 徐澤敏:他們都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專業的知識儲備,到支教學校後,很快進入了「教師」角色,為基層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彌補了鄉村小學師資力量的不足,同時促進了教師教學資源共享。
北京化工大學學生 高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就要自己主動承擔起這種家國責任,磨鍊自己的意志品質。
(總臺央視記者 白央 柴丹楓 通遼臺 李木子 張紹軒 紀祥 程實)
(編輯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