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北大開學迎來了2020級本科新生,15歲的屈詩穎成為今年北大年紀最小的大一新生。
屈詩穎出生於湖南省新邵縣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家裡還有2個妹妹,均以她為榜樣,學習成績個個名列前茅。
屈詩穎是個十分了不起的小姑娘,她不偏科,可以說文理科樣樣精通,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學科競賽她幾乎都獲得過省級或者國家級獎項。可以說,這孩子不但懂事努力而且十分具有學習天賦。
網友們看到屈詩穎那張稚嫩的初中生臉龐都十分羨慕她的成就,不少網友慨嘆:我家兒子跟她同齡還在讀初三呢!
所謂人比人氣死人,近年來無數出身寒門的孩子在高考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前部分人士持諸如寒門難出貴子觀點的可以說是一次次被現實打臉。
屈詩穎以初中生的年紀考上了我國最頂尖的學府,究竟有什麼樣的良方呢?
不論是在家境上還是父母的知識水平、受教育背景上都不佔據優勢的屈詩穎憑藉什麼在這樣的年紀獲多項殊榮且入讀北大?
這一點令不少高幹子弟、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十分不解。
很多人會說,學習和努力沒有最直接的關係,天賦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殺手鐧。可是,天賦這個東西不是誰都能爭取來的,是早就被命運安排的,是自然的恩賜。
說到天賦確實人人千差萬別,有的無師自通,有的一點就通,有的教死不通。這個差距雖然是殘酷了點,但是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補救呢?
其實,天賦這個東西人人都具備一點,無非是多與少的區別。如果覺得自己悟性還不錯應該感激涕零上天待你不薄,在此基礎上加倍努力以求超越現狀。
我有觀察到身邊的人,每當談及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時,有些家長總是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孩子有天賦,並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
可是,這樣的想法卻錯誤至極,天賦也好,努力也好,人家就是得到了實惠,就是能出類拔萃,難道這不正是所有人想要的嗎?
一邊不甘心接受別人的優秀,一邊又慨嘆上天為什麼只眷顧別人卻不眷顧自己的不公。可是,這樣抱怨來抱怨去,日復一日的死循環,優秀的越來越優秀,落後的那一個仍然是原地不動。
有人說天賦彌補不了,怪不得自己不努力。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睡得比狗晚起比雞早的玩命學習呢?
不論是屈詩穎這樣的頂尖學霸也好,還是無數考上名牌大學天賦要次於屈詩穎的學子也罷,他們並不是只吃「天賦」的老本。
他們付出的並不比常人少,挑燈夜讀、廢寢忘食,甚至還要克服種種生活上的困難。
如果說天賦一開始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那麼努力就變得一文不值。可恰恰是這樣一文不值的努力讓一個又一個人被命運眷顧著,被機遇垂青著,被生活優待著!
屈詩穎同學絕對算得上是人中龍鳳,無數網友慨嘆她的家族基因強大,也有人羨慕她有一顆聰明的腦袋。
不過,在大家的言辭中,努力、奮進、吃苦、堅強這樣的辭藻似乎總是缺席著。
哈佛圖書館的凌晨
討論:你認為像屈詩穎這樣的孩子靠的僅僅是天賦嗎?
我是朱老師,文章為本人原創,歡迎你的轉發分享、收藏!
關注我,你能讀到更多有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