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清華大學的校園裡,你會發現「周詒春」這個人在校園中,無處不在,但你要是仔細問起「周詒春」,卻沒多少人知道這個人以及此人背後的故事。劉師舜曾這=這樣說道:「我等無清華,無以至今日,清華無周校長,無以奠其基」。周詒春就是清華大學在初創時期的拓荒者和領導者之一,將清華大學脫離美國的控制,成功改造成愛國的民族大學的清華「老校長」。
周詒春出生在被稱之為「狀元之鄉」的安徽藍田鎮。雖然周詒春年少有為,不僅曾就讀於耶魯、威斯康辛等名校,還取得過進士,擔任過孫中山的英文秘書、中華民國的農林、衛生部長,但他這一生作為人所稱道的大概就是「清華校長」這段經歷了。
唐國安在臨終前,將清華託付給了自己十分欣賞的學生周詒春。就這樣,年僅30歲的周詒春,接受了老師的臨終囑託,成為了清華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但當時的清華學堂,實際上是美國人用著「庚子賠款」的錢創辦的,實際上受著美國的操控,是一所名副其實的「遊美預備學校」。
這讓接管清華的周詒春愁的不可開交,為美國培養人才,有違他辦學的理念。謹記中國人的身份的周詒春決心,要讓民族教育獨立,將清華改造成中國的民族大學,擺脫美國的控制。於是他開始和詹天佑等人創建歐美同學會,將海歸的留學生聚集在一起,為清華凝聚師資力量。又向外交部提出將清華逐步擴大到大學的程度是清華未來發展的當務之急。在周詒春不懈的努力下,清華鄭世聰一個預備學堂成功過渡為獨立大學,擺脫了美國的控制。
著名的作家梁實秋也是清華學子中的一員,他曾回憶見到周詒春校長的第一面的情景。他稱:「見到周校長的第一刻就覺得戰戰兢兢,他身上自帶的威儀讓人懾服」。以嚴厲形象示人的周詒春在學校的管理上也是「說一不二」,十分嚴格。因為當時上清華的學生普遍家庭條件優越,為了不讓學生養成涉密的作風,他規定在校學生一律只準穿布衣,家中給的零用錢要由學校進行保管,並且每月都要寫用錢的總結報告,每一星期都要向家中寫封家書。
而在日常管理上,在周詒春的帶領下,清華紀律嚴明,每天早上七點二十早餐點名,晚上十點就強制熄燈睡覺。而對於這些,周詒春說:「清華學校歷來之宗旨,凡所以造成一完全人格教育,未嘗不悉心盡力,而為種種設備」。正是因為周詒春制定的這些看似強硬刻板的規章制度,才培養出了清華大學追求效率、尊重製度的「行勝於言」文化基因。
1917年,段祺瑞上臺加之外交部爭相搶奪清華校長這個「肥差」,便有了北京教育界黃正明等人向外交部控告周詒春九大罪狀,其中有一條就是「消費浩大、任其揮霍」。之後周詒春便遭到了董事會的調查,離開了清華。
但當清華學子們知道周校長離職後,紛紛不舍,全體集合,穿著軍操制服,舉著槍向他致敬。後來,20世紀30年代初,清華大學甚至掀起了「三趕校長」的風波,在學生們的齊心協力下,吳南軒、羅家倫、喬萬選三個不受學生歡迎的校長相繼在學生們給的壓力下離職。學生們還曾派代表去到周詒春家裡勸他回來。但周詒春依然堅持當初的「既遭時忌,願讓賢能」,不願回去,學生們這才作罷。
回顧清華大學的發展歷史,周詒春對清華的校風和學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沒有人知道清華大學的校訓實際上是被攔腰斬斷的。周詒春原本定的校訓為十六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然而卻在後來逐漸被忽略了後面八個字,就像人們記得梅貽琦、記得蔣南翔,卻遺忘了這個讓清華走向獨立的周詒春一樣,實際上這是讓人感到失望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是如今為什麼會存在清華大學這個獨立的高等學府的兩大核心原因。正是因為有了周詒春,有了他堅持的「獨立」和「自由」,才有了逐漸脫離美國的清華大學,才有了如今閃耀在各個領域的「自強不息」「獨立自由的」清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