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論語·衛靈公》
這句話的意思不算太難:志士仁人,不會為了活而去做損害仁的事,卻會為了保全「仁」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殺身成仁」。
我們都知道「仁」是孔子學說中核心內容,可以說幾乎孔子的所有學說觀點,歸根結底都是會回歸到「仁」之上,老夫子從「仁道」出發,構建了整個儒學的基礎。那麼,孔子所說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的」仁「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仁」為「親也」,它最原始的本義就是「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視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強勢者對弱勢者的厚道」。從「仁」字的另一個演變歷程來說,先秦時期的」仁「通常被寫作(上身下心)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也就是說最初的「仁」講的就是身、心問題。
由此可見,儒家的這個「仁」,出發點就是人,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它是建立在社群基礎上的,本質上就是一種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態度和看法。有認知性的情感社會才是「仁」的前提。正如孔子所說,鳥獸中也有孝悌親善的行為,但是這種情感不會被看作是「仁」,這也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本質性的區別。
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孔子又稱仁為「愛人」。「愛」是普遍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父母對子女的,子女對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鄰裡親朋之間,以此及比,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愛。由此我們來做一個假設,父母愛、子女愛、兄弟愛、鄰裡愛……但凡是人與人之間總會有一種形式的「愛」,若我們都遵循這種」愛「的本意,可不就是天下大愛,其樂融融了嗎?
樊遲問人,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在孔子的仁的思想裡,愛是必須的、最基本的作為人的道德規範,「愛人」是每個人的義務。當然,事實並不是這麼樂觀。所以,依我個人淺薄的認識來說,孔子便是發現了一種聯通人與人的獨有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更好地鞏固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國家的關係,人與整個人類社會的關係。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在這種力量的實現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不得不對這種「意外狀況」做出評估分析,並想方設法來糾正這些人的「錯誤」,這些方法那就是儒家一些列的道德規範。
撇去具體的細則來說,但從精神層面來領會孔子的「仁」,我倒沒覺得有那麼難以理解,說白了就是生而為人,做好作為一個人應該做的。什麼又是應該做的呢?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應該做的事情,它本身可能就是為了做而做,因為這些事情在道德上對的(出自馮友蘭)。
何以為「殺身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是能夠殺身成仁的人,那志士仁人又是指的什麼人呢?
大儒王陽明曾寫過一篇文章,談論的就是「志士仁人」,在這篇文章中,王陽明說到,「志士」,指的就是肩負履行三綱五常的重任,一心追求高尚和清廉,不懈地探索如何成為遵循倫理道德的典範;「仁人」,指的是,使自已具備上天賦予的所有品德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身體光明磊落,並始終不渝地要憑此成為遵守氣節的典範。
若是用王陽明的心學理念來看待殺身成仁這個問題,那就是以「心」為至上的人。「心即理也」,這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在他的觀念裡,首先有了「心」,「物」才豐富多彩、有意義。我在之前的文章也用道家陰陽的概念解釋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同樣的道理用在人的本身,那就是心和身的辯證關係。
夫所謂志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鬧;
所謂仁人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節。
從王陽明對於孔老夫子的這段話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他的態度,那就是「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當然,這個「心」可不是為所欲為的心,而是儒家倡導的、人類社會中的、符合道德標準的美好精神和偉大品質。
其實我一直覺得儒家是「滅人慾」的,他的本質更像是道家,只是道家倡導遵循天道,儒家則是創寫出自己的「人道」,然後一生致力於把人帶到他們的規則上去。當然,我並非是對儒學有異議,而且我覺得這種做法很多,因為人是需要有各種各樣的規範束縛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正是因為如此,孔子提出了「仁學」最關鍵有效的踐行方式,那就是「克己」!
殺身成仁的本質——克己
我們現在大肆談論「自律」,那種勸導人自律的書籍也十分的暢銷,就是我自己也買過幾本學習,不過我個人真是收效甚微啊。其實說到「自律」,孔子在幾千年之前就提出來了這個觀點,那就是「克己」。
克己,這是孔子「仁學」最主要的實踐方式。
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克己復禮」,很多人一談到這個詞,就覺得很八股。其實不然,我們不可否認儒學有其陳腐的一些東西,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後人學習借鑑的地方。新時代新新人類,我們更要堅持自己的傳統文化,賦予它們時代的、進步的意義,「禮」也可以是良好的行為品質,健康的生活習慣、好的學習方式,除了周禮之外,它還有很多豐富的含義。若是一味的捨棄和排斥,這可是真的八股和迂腐了。
前面,我說過感覺儒學有「滅人慾」的嫌疑。若是按照人的本性而言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而對於美好的事物又都會有貪慾,當我們面臨死亡困境的時候,選擇生是本能,我想每個人都會貪生怕死,即便是再偉大的英雄,也無法完全坦然面對生死。但是在歷史中,在我們的生活裡,不乏有將生死置之度外,寧願殺己身以保全另外一些更寶貴的東西的人。除生死無大事,可是活生生的現實中,就是有一些人,把生死放在了第二位,這些人就是最強大的「自律」者,是最值得被尊敬被敬仰的人。為「仁道」犧牲時「克己」的最高層次的要求。
是什麼樣的自制力,能讓人在面對生死時做出違反最本能、違背最強烈的欲望的行為?我們想一下熊熊大火中逆行的背影,想想滔天洪水中躍入巨浪中的解放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我們現在的安康的生活,不可缺少這些極度自律者、克己者做出的犧牲和保護,他們也是真正的志士仁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