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門牌
嵩嶽疊翠碧仞蒼,
黃河如帶浩波泱。
中原文化雨磨礪,
百年河大名顯彰。
明德新民至善綱,
今朝圓夢入華堂。
凌霄鐵塔東湖岸,
博雅明園底蘊長!
博雅樓,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所在地
(1)林伯襄。河南大學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第一任校長,我國著名教育家。主張「以教育致國家於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
林伯襄銅像。林伯襄,字襄,我國著名教育家
(2)徐玉諾(1894-1958)五四時期著名詩人、作家。河南魯山人,20歲考入開封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在《晨報》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良心》,是活躍於我國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運動中的知名作家,與鄭振鐸、葉聖陶等交往甚厚。2008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徐玉諾詩文輯存》。將來之花園。1922年8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徐玉諾新詩集《將來之花園》,是河南省出版最早的一本新詩集。由此也有說法是,徐玉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河南躋身中國文壇的第一位新詩人。
於賡虞(1902-1963),新月派詩人之一。
(3)於賡虞(1902-1963),新月派詩人之一。著名詩人、翻譯家。河南西平人。1923年6月,與焦菊隱等人成立新文學社團,即北京文壇風雲一時的「綠波社」。1924年4月,創辦《綠波周報》,8月底又創辦《綠波季刊》。1935年月4月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歐洲文學史。在英期間,著《詩論》、《雪萊的婚姻》、《雪萊的羅曼史》。1937年任河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於庚虞的詩歌在20年代在中國現代詩壇頗有名氣,但他一直堅持自己與時不合的詩歌創作理論,故而後來並未受到重視。2008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於賡虞詩文輯存》。
(4)博雅樓。1925年建成的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時的一座主體建築,西式主體,中式點綴,體現了中西完美結合。現在這裡是河大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所在地。
6號博文樓。黃河文明研究中心
(5)博文樓。1919年落成,為河南大學現存最早的中西建築相結合的教學建築,又稱「六號樓」。
(6)李大釗雕像,在博文樓旁邊。1925年7月,李大釗先生在此演講了《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據說,他的演說給當時進步師生以極大鼓舞,掀開了河南大學革命運動史上新的一頁。
明園。大禮堂
(7)音樂廣場,指河南大學禮堂東側的廣場。大禮堂,系1931年11月20日破土動工, 1934年12月28日落成的建築。東側是學校的音樂廣場,在這裡舉辦各類活動。
(8)鐵塔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直上雲霄。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鐵塔,完全採用中國傳統木式結構,設計精巧,氣勢雄偉。本來鐵塔是在河南大學校園內,被建為鐵塔公園後,從校園分離出去。
「開寶寺塔」。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直上雲霄。
(9)鐵塔行雲,據地方志載,為開封城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鐵塔,其磚面圖案有佛像、飛天、樂伎、降龍、麒麟、花卉等50多鍾。塔身猶如一根擎天柱,白雲從頂飄然而過,懸鈴在空中叮噹作響。站在塔下仰望,可見腰纏白雲,景致壯觀。塔身內砌旋梯登道,可拾階盤旋而上,直登塔頂。當登到第5層時,可以看到開封市內街景,登到第7層時看到郊外農田和護城大堤,登到第9層便可看到黃河如帶,登到第12層直接雲霄,頓覺祥雲纏身,和風撲面,猶若步入太空幻境,故有「鐵塔行雲」之稱。
(10)明園。是河大內的一個園子,現為開放式賓館。但在此詩中只是一個隱喻,包含了這裡的明淨。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雕塑
(11)東湖。指校園東北角的湖,名字叫東湖,因左邊是鐵塔,又叫鐵塔湖。湖水東岸被清代的古城牆環繞,既是學校的圍牆,又是學校的東門。
(12)「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936年河南大學大門建成,時任校長的許心武先生選取《大學》中的此句作為校訓,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遭「七七」事變,歷經八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但1953年,校大門背面的校訓被去掉。2002年90周年校慶,河南大學校大門彩繪一新,「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又重新懸掛於大門內側。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立於校門之上
百年建築群。
河南大學的建築群屬於近代建築,系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7號樓。有石碑鐫刻「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字樣。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