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義大利著名旅遊城市威尼斯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是自1966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水深達1.87米。這意味威尼斯85%的地方都被淹沒在水下。據悉,這是有記錄以來,威尼斯出現過的第二高水位,僅次於1966年的194釐米。
義大利是最受我們喜愛的歐洲國家之一, 而威尼斯又是很多遊客到義大利的必遊之地,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古蹟被淹,受損程度令人擔心。
現在還不完全清楚水災給整座城市帶來多大的損害,但目前已知,威尼斯多處世界知名的景點被淹,其中包括各國遊客必去的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鳳凰劇院(La Fenice Theatre)等等。
一、威尼斯為何經常遭水淹?
威尼斯主城區建於離岸4公裡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故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之稱。
由於它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經常受到洪水襲擊。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威尼斯的水災情況日趨嚴重。過去每年洪水淹沒聖馬可廣場的次數不到30次,而現在則會達到上百次之多。
最近的水災是由一系列綜合因素造成的,這其中包括漲潮以及來自亞得裡亞海(the Adriatic Sea)強勁的西風所形成的氣象風暴,當這兩者相結合時就形成了高水位(Acqua Alta)。
但也有專家表示, 應該儘量避免把水災這個單一事件完全歸咎於氣候變化。 然而,由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加之威尼斯的不斷下沉,無疑同其他地方相比,使威尼斯更容易受到由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的影響。
二、威尼斯何時會消失?
過去的發展導致威尼斯的地基一直向下沉,過去一百年之間已經下沈了約二十四釐米,再加上全球暖化,使南極及北極的冰塊融解,海平面每年上升,引致威尼斯有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滅頂,至2100年將不適合人類居住。
更糟糕的是,正在消失的不只是這座城市的軀殼,還有它的靈魂。按照義大利人口學家的統計,在三十多年前,威尼斯有12萬人,截至2015年底只剩下了56000餘人,而那位專家預計,到2030年,將不再有「全職」威尼斯居民。
千年以來,它一直是威尼斯人的驕傲,它也目睹了這座城市的興衰。而未來,它或許會見證一個沒有威尼斯人的威尼斯誕生,也或許,在日益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中,迎來它自己的終結。
三、威尼斯做了哪些努力?
早在2003年1月,當時的義大利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就啟動了摩西計劃,這是一項水利工程。目的就是希望這項工程像聖經故事中的摩西一樣,分開海水以保護人民。
這項計劃設計在3條連接威尼斯瀉湖與亞得裡亞海的通道上,建造79座裝有鉸鏈樞紐的活動水閘。每個水閘的活動板重300噸,約28米寬、20米高。水閘安裝在埋入海底的水泥基座上。當預報有大海潮來襲時,潮汐水位上漲超過1米時,壓縮空氣就會灌入中空活動板,幫助活動板升高,79座水閘形成堤壩,樹立在瀉湖與亞得裡亞海之間,阻止亞得裡亞海的海水繼續湧入,令到威尼斯不再受到洪水的侵襲。
而工程中已落成啟用、號稱可用百年的設施,不足10年已經生鏽,需要維修。
四、威尼斯存在的意義
威尼斯以其優美的環境、建築和藝術品珍藏而聞名。
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作為世界文化藝術名城,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威尼斯內有大量的文物及建築瑰寶,威尼斯的景色及文物每年吸引了1500萬名遊客到訪。
威尼斯貴為水上之城本身就是一個水上藝術品,在這裡任意一個建築物的美感都離不開水。其中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聖馬可廣場
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為紀念耶酥十二聖徒和收藏戰利品而建,四周圍繞的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建築。這裡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
大運河
大運河是威尼斯的主要水道,沿天然水道自聖馬可教堂(San Marco Basilica)至聖基亞拉教堂(Santa Chiara Church)呈反S型,把該市分為兩部分。大運河呈倒S型,沿岸兩旁100多座古老建築都是12到18世紀威尼斯貴族和富商的府邸,乘坐遊船或者水上巴士可以遊覽大運河以及兩岸的建築。
布拉諾島
也被稱作彩色島,當地人曾以打魚為生,為了方便離家的男人能輕易找到房子,主婦將房子刷得色彩斑斕,被評為「世界上色彩最豐富的地方」之一。
讓我們一起祈禱這場洪水快快結束,期待這個世界文化藝術名城再次煥發新生。